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無它
時間臨近11點,樓道裏終於響起了一陣熟悉的腳步聲。我連忙扔下刷了一半的小視訊,從廚房裏拿出這幾天攢的快遞箱。廢舊的紙箱子和塑膠瓶已經被整理好,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較大的水果箱裏。
開啟家門,迎面而來的正好是保潔阿姨熟悉的面孔。我熱情地問道:「這幾天怎麽都沒看見你啊?」
保潔阿姨對我報以同樣熱情的笑容:「家裏有事,找同事代了兩天班。」
我拿出了「珍藏」的水果箱,道:「都給你留著呢,沒給別人。」
保潔阿姨笑瞇瞇地接過這一份「偏愛」,說了聲「謝謝」。
【今天的她們】劇照
我輕輕關上了門,聽門外的腳步聲漸漸向樓上遠去,心中竟然萌生了一絲淡淡的失落。——今天最重要的一場社交就這樣結束了。
今年過年後,我辭去了工作,成為了一名自由的文字工作者。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線上上完成,所以獨居的我幾乎也同時遮蔽了所有的線下社交。
剛開始,我非常愜意地享受著獨處的時光。逃離了職場上虛情假意的客套,擺脫了同事間毫無營養的廢話,不用揣測別人的目光,不用提防外界的打擾。
可日子一長,再愜意的時光未免也變得有些乏味。一旦離開了電子螢幕,我就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常常是在關掉電腦後在房間裏走了一大圈卻無事可做,最後又不自覺地開啟了手機。
【獨自生活的人們】劇照
而長時間的空曠與寂靜讓神經也逐漸遲鈍,即便走上街頭,走進飯店或超市,喧囂的背景也會讓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仿佛為自己的存在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我開始越來越珍惜與朋友們的每一次相聚,可大家畢竟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每每相約卻鮮少成行。 即便我越來越頻繁地和家人朋友們通話或視訊,可禁錮在螢幕中的聲音和影像卻依然不能滿足我對交流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我拎著一堆垃圾下樓,遇見了站在門口的保潔阿姨。她看了一眼我手裏的紙箱子,小心而禮貌地問道:「如果你不要的話,可以把這個紙箱子給我嗎?」
在聽到這句話之前,我已經有三四天沒有和人說過話了。見我點了點頭,她很開心地說:「那我幫你扔垃圾吧。」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或許是她的笑容特別有感染力,或許是她的聲音尤其悅耳,從那天之後,每到11點左右,我就會特別留心樓道裏的動靜。當拖把摩擦水泥地的聲音響起時,我就知道,是她來了。
每隔幾天,我就會把家裏的紙盒、塑膠瓶、易開罐、玻璃瓶收集起來交給她,從此以後,我家門口未來得及丟掉的垃圾袋也常常「不翼而飛」。
有一天早上,我從超市采購回來,在小區門口遇見了保潔阿姨。她見我兩手提得滿滿當當,於是接過其中的一個大包裹掛在了她的工具車上。我們一起向單元樓走去,一路上,她向我講起了她的工作、同事和家庭。我因此得知她和丈夫都是從附近的農村來城裏打工的,家裏還有兩個在上初中的女兒。
到家後,我找出了兩個閑置的新背包,問她是否介意帶回去給兩個女兒用。她欣喜的樣子打消了我怕背包拿不出手的顧慮,也感受到了一種久違而真實的快樂。
前幾日,朋友來家中做客,問起餐廳墻角堆起的一摞紙箱和舊書,於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講起了和保潔阿姨的「友誼」。誰知朋友聽完後不但沒有找到與我共情的點,反而一臉不解地問道:「你現在怎麽和我家小區裏那些愛撿垃圾的老頭老太太一樣了啊?」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劇照
朋友家住在單位的家屬區裏,小區裏住著許多退休老人。朋友曾戲稱,沒有一個空塑膠瓶能逃出小區的大門。一次,我和朋友買了兩瓶飲料在小區裏散步,走著走著,我就感覺如芒在背,一回頭,果然發現在街邊乘涼的大爺大媽們都像盯著怪物一樣緊盯著我們,還有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奶奶,拄著她的拐棍兒緊跟在我們身後不到五米的地方。
「我們做錯什麽了嗎?」我緊張地問朋友。
她哈哈大笑,喝幹凈了手裏的飲料,笑道:「別自作多情,人家不是看你,是看你手裏的空瓶子。」
確實如此,當我們把瓶子送給老奶奶之後,那些熱切的目光突然就消散了,一路上再沒有人對我們多瞧一眼。
當時的我對此只覺得好笑又難以理解:這些老人們幾乎都是事業單位的退休員工,拿著不低的養老金,何必每天為了一個幾分錢的瓶子斤斤計較,大熱天在垃圾站裏扒拉臭氣熏天的垃圾,讓子女們也跟著白白擔心?
可是朋友說的沒錯,自從我認識了保潔阿姨之後,收集各種破爛兒好像也成了我的一項重要日常活動,將這些廢品交給阿姨去換取零花錢成為了乏味生活裏的重要期待。 我漸漸開始理解,原來破爛兒也可以成為一項重要的社交載體!
【八零九零】劇照
我對朋友說:「你知道嗎?我想我奶奶了。」
在奶奶去世的前五年裏,她熱衷攢破爛兒的習慣一直是大家最頭疼的事情。奶奶年輕時一直在工廠裏賣苦力,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即使退休後生活變好了,卻依然改不了勤儉節約的習慣。用廢舊木條釘的小板凳、帶著修補程式的破扇子、缺了蓋子的茶水壺都曾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下重要一筆。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爺爺因中風癱瘓在床,奶奶的身體也漸漸不如以前。兒孫們只能在節假日前來探望,瑣碎的家務以及照顧爺爺的起居就成為了奶奶的主要生活內容。
可即便如此,奶奶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愛好」,時常和她的朋友們結伴而行,將那些被丟棄在附近的報紙、紙箱、塑膠瓶、泡沫板、舊鞋子、舊毛毯等破爛兒不辭辛苦地撿回來,堆積在本就逼仄的樓道裏。
很快,社群的工作人員就找上了門,這些破爛兒不但占用了公共區域,而且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奶奶也算是「深明大義」,終於放棄了自家門口那堆破爛兒的所有權。
【東京家族】劇照
與此同時,離奶奶家最近的廢品收購站被拆除了,要再想賣廢品,就要到更遠的收購站去。而那個距離,已經是奶奶的腿腳無法到達的遠方。
大家心中都稍稍松了口氣,心想這下總算是徹底解決了問題。然而,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原本寬敞的屋子不知不覺開始變得擁擠了。
廚房的空地上摞起了一層又一層的空瓶子,已經打算丟棄的陶罐子歷經兩月依然霸占著窗台一角,還有一些明顯是外來的尿素袋子塞滿了碗櫃與墻壁之間的空隙。
當我們打算將這些沒用的廢物當做垃圾扔掉時,卻遭到了奶奶的阻攔。原來,這些東西並不是用來賣錢的「破爛兒」,而是她為鄰居們專門準備的「禮物」。比如尿素袋是替隔壁單元孫奶奶攢的,塑膠瓶子是給樓上李爺爺留的,還有前樓的王大媽正好需要一個陶罐兒來種大蒜。
【外婆的新世界】劇照
奶奶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並沒能獲得大家的支持,反而得到了全家的一致反對:
「本來腿腳就不好,還在家裏搞這麽多東西,萬一被絆著了怎麽辦?」
「自己都需要人照顧了,還有心情去管別人家的破爛兒!」
「人家賣瓶子是因為人家腿腳還能走得動,誰要瓶子誰自己去撿,用得著你給人家操心嗎?」
為了凈化老兩口的生活空間,大家齊上手,將這些特殊的禮物們通通請出了家門。
那次清理之後,奶奶家果然清爽了一段時間,屋子裏的光線好了,夏天的蚊蟲也變少了,之前那些盤踞在角落裏若隱若現的異味也消失不見了。
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我又在陽台的一個塑膠盒裏發現了一堆已經長毛發綠的煮雞蛋蛋黃!
原來隔壁家的狗喜歡吃蛋黃,而奶奶因為膽固醇高不能吃蛋黃,於是她平時就把蛋黃存起來送給隔壁。但因為那幾天天氣熱,患有白內障的奶奶看不清蛋黃是否變質,所以當蛋黃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成了一場黴菌們的狂歡……
在反對老人攢破爛兒的事情上,我一直和大多數人一樣理所當然地反對著:每年寒暑,多少老人因為一個瓶子或紙箱子而發生意外;垃圾堆積容易滋生細菌,而老年人的抵抗力本來就弱;這些破爛兒又賣不了幾個錢……
可在奶奶去世三年後的今天,我卻猛然驚覺,我們所阻止的真的只是瓶子和紙箱嗎?我們所清理的真的只是一堆破爛兒嗎?
如今的我,每天有固定的工作,有可供娛樂的電子產品,隨時可以外出散步或逛街,也可以與朋友偶爾小聚。可當我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房間裏,看著窗外一成不變的景色時,空虛與寂寞卻依然撲面而來,令人無法抵擋。
【突如其來的假期】劇照
而當年的奶奶,因為沒有文化,不能看書讀報,也不懂如何操作我們給她買的那些高科技產品。她不懂如何撥打電話,只能等我們主動打給她。她也不會「鼓搗」那台操作復雜的電視機,一旦開啟了中央一台就再也不敢換台。她更不知道如何往她的小音箱裏下載歌曲,於是我們給她下載什麽她就聽什麽,如果想聽某一首歌曲,就只能等到整個曲目表再迴圈一遍。
她總覺得自己還能幹,堅持不願意請保姆,於是每日能作伴的只有偶爾清醒的爺爺以及偶爾來串門的鄰居。下樓買菜的時光大概是她最快樂的時候,她也許能見到熟人,也許能聽到兩句家長裏短,也許能和小販討價還價。可這樣的交流總是太短暫,可供交流的內容也太有限,以至於一個廢舊瓶子、一個準備丟棄的陶罐兒都成為了一條重要的資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換句話說,人是需要與社會交流的,而這種需求不是見幾個人、聊幾句天、打幾個電話就被能滿足的。人們需要參與,需要互動,需要與他人建立起真實可感的聯系,更需要被社會所需要著。
對於老人們來說,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參與到兒孫們的生活之中,他們已經不再被社會需要,而那些破爛兒仿佛成為了他們與這個社會交流的理由。 或許他們在乎的並不是這些破爛兒的實際價值,他們想要積攢的只是自己被社會、家庭所忽視的人生價值。
【我愛你】劇照
奶奶已經走了,可她的櫃子裏還裝著一堆我們給她點外賣時隨贈的口香糖。那是她在我們去探望她時,為數不多能送給兒孫們的「好東西」了。
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麽渴望與真實的人面對面深層交流時,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線下社交的契機。可奶奶在生命最後的歲月中默默承受的孤獨與空虛,卻將成為永久的遺憾。
昨天晚上,媽媽打來電話,「吐槽」外公在網上又買了一堆廉價且無用的「破爛兒」,並且熱情地給各家分發推薦。這一次,我沒有提出「退貨」的建議,也沒有推薦看起來更靠譜的網購渠道,而是說:「東西沒用可以不用,我們就當是花錢讓姥爺買個高興吧。」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然寧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