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很多時候,你是想著好好溝通解決問題的,但是聊著聊著你們又吵起來了?為什麽明明在意著對方,但說出來的話又總是滿不在乎;為什麽你明明不想離開對方,但做出的行為卻都是把他推開。…感情裏的很多問題,很多不安、焦慮、擰巴的情緒,說到底都源於兩個字:恐懼。
你可能恐懼對方在看到一個真實的你後討厭你;你可能恐懼自己真的付出所有後對方又背叛你。你可能恐懼愛會很快消失…正因為有了這些恐懼,所以你才會不自覺啟動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而這些防禦機制就會內化成一次次的口是心非,一次次地爭吵內耗。一次次的懷疑否定。
我說幾個典型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就比如回避型人格最常采用的防禦機制是反向形成。越喜歡你就越表現的高冷;明明也渴望愛,但你一靠近他立馬就逃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在小的時候經歷過長期被打擊被辜負的經歷,所以他對信任一個人是有恐懼的,所以回避會擔心你最終會辜負他的愛意,於是幹脆用冷漠的態度來隔絕情感。
再比如反駁型人格會經常使用否定的防禦機制,也許是他小的時候只要犯錯就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且生長在權威家庭裏的他們,根本得不到權威家長的無條件認可,這就讓他們在長大後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因為批判意味著生存威脅,所以他們必須要透過否定、反駁他人來降低自己對權威壓迫的恐懼。
還有焦慮型人格最典型的防禦機制是退行,具體表現就是過度依賴、一進入親密關系就想時刻黏著戀人,一旦需求沒被滿足就會像小嬰兒一樣又作又鬧。這是因為他從小接受的愛都是斷斷續續的,時而有時而沒有,所以長大後的焦慮會非常恐懼自己不被愛。所以他將自己退行至那個弱小無助的孩童,渴望戀人能像他理想中的父母一樣,來給予自己穩定的不變的愛。
而那種每次爭吵都沈默不說話的伴侶,他在小時候可能經常挨罵,並且不允許回嘴,否則就會挨更重的打,那他之後再面對指責、沖突時,他的防禦機制就是沈默。他會用沈默去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
而小時候沒有接受過無條件信任與支持的孩子,他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當面對他人的愛意時,他會認為對方一定有什麽目的,於是會犧牲一部份自我去交換愛意;又或者是十分的抗拒,故意做出一些破壞性行為來切斷一切可能性。他們的防禦機制就是交換或破壞。
也就是說,很多童年或者成長的創傷都會轉化為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恐懼,這份恐懼會驅使著我們去做出很多無意識的行為。以此來反抗對關系失控的恐懼。
所以,親密關系中,對方或者是你自己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甚至還有些攻擊性的行為,不一定是因為不愛了,而是一種防禦,這種防禦就像給自己穿上了盔甲一般。看似短暫的把我們保護了起來。但盔甲可以隔絕「壞」的部份,同時也隔絕了「好」的部份。如果兩個人始終帶著防禦在交往,那無論怎麽磨合,都無法傳達真實的感受,自然也無法抵達對方的內心,去看見一個真實的彼此。那誤會、沖突、矛盾註定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
那說了這麽多,我們又該怎麽做去緩解這種在親密關系裏產生的恐懼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恐懼。恐懼其實是一種天生的情緒反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安,也就產生了對應的恐懼。所以絕不是讓你們去對抗恐懼,或者去逃避恐懼。我們只有正視恐懼才能深入體會自己所恐懼的部份,進而化解這個部份。否則,我們只會遮蔽掉恐懼後,進而封閉自己的感受。但封閉感受只會阻礙我們獲得愛、安全感和滿足感。至於我們恐懼的是什麽?這個就要好好地問問自己了。
希望大家能明白,真正的親密,從來都不是肢體上、言語上去表達我有多愛你,也不是你心裏有多依賴著對方,而是你們在彼此面前沒有了恐懼,也就是你不再怕了。你能坦然接受感情裏可能會遭遇的起起伏伏。只有當你不再恐懼了,你才會在對方面前卸下防禦,去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而只有當兩個真實的自我產生連線,正向的關系才真正開始。而很多人,輸就輸在了卸下防禦的過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