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越是厲害的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就越幹脆——

2024-04-21情感

生活裏有一類常見拖延,在我看來非常可惜:

  • 特別想試試某個愛好, 擔心自己堅持不下去 ,辦的卡、買的工具就 會浪費

  • 遇到了還算心儀的人,但覺得兩個人還不夠完美匹配,下不定決心先在一起試試看,結果 等得越久看到的對方的缺點越多,對感情越無望;

  •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原打算趁著金三銀四把簡歷重新整理一波投一下,但每個選項都不完美,各有利弊,喜歡並擅長的工作究竟存在嗎? 要不要再觀望下 ......

  • 總之,不是意願不夠,但就原地不動。動力剛冒頭,就都會被內心那個「做與不做」的沖突消磨殆盡。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特別想建議他們,先去做吧,選一個方向先去吧,因為無論是長期研究,還是咨訪工作都告訴我:

    人們對「沒做」的悔恨,要遠遠大於「做錯」。

    沒做,就是會更遺憾

    遺憾分為兩種:

    行動的遺憾

    action regret

    不行動的遺憾

    inaction regret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Neal Roese 是研究悔恨的專家。 在長期的跟蹤調研中他發現:

    不行動的遺憾更常見。

    有中國學者結合中文語境提出了更謹慎的分類框架後也發現: 沒做更令人遺憾,哪怕做了一半中途放棄,也比完全沒開始要好很多 (張結海, 2003)

    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 (1994) 還分析了時間尺度能否影響人們的後悔,結果發現,隨著時間推移, 尤其是拉長到一生的尺度來看時,「沒做」的遺憾更多、更強。

    日本有一位臨終關懷醫師大津秀一,陪伴上千位癌癥患者走到生命的終點後,寫下了【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一書,前十項裏有 7 個都是以「沒有」開頭的:

    1. 沒做 自己想做的事

    2. 沒有 去實作夢想

    3. 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

    4. 被感情左右度過一生

    5. 沒有 盡力幫助過別人

    6. 過於相信自己

    7. 沒有 妥善安置財產

    8. 沒有 考慮過身後之事

    9. 沒有 回故鄉

    10. 沒有 享受過美食

    而另一位從蘇里機長那場航空事故中幸存下來的乘客,在一次 TED 演講中也分享說,腦子裏率先冒出來的都是我 沒去做的事

    上下滑動檢視。圖片來源:TED

    為什麽沒做的事這麽讓人難受?

    因為「沒做」往往涉及一個未實作的願望或者未完成的目標。

    未完成的事很難從記憶中消退,它會讓問號一直懸在心頭,成為咱們人生跨不過去的坎、翻不過去的山。

    這便是心理學裏常說的 蔡格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就是它在你腦子裏搗亂

    而且, 我們的大腦還特別喜歡美化那些未曾走過的路、沒能在一起的人、沒有得到的錢 ,透過放大未獲得的潛在利益,提醒我們應該多麽遺憾,讓我們日日夜夜痛徹心扉 (Zeelenberg & Pieters, 2007; Beike, Markman, & Karadogan, 2009)

    有時候真想把腦子拎出來問問,它憑啥自作主張,替我操這個沒味的心啊?!

    圖片來源:【不夠善良的我們】

    相比之下,做錯真不算什麽事

    只要你不是對別人造成了惡劣後果,那即便做錯了,也不至於天塌地陷。

    Gilovich 和 Medvec (1995) 為了研究訪談過很多人,他們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就是不少人會提到:相比沒有做的事, 實際發生了錯誤或失敗,更容易隨著時間逐漸消化掉。

    消化的方式還挺多的——

    消極結果外歸因 ,降低後悔情緒的體驗強度。

    🌰 第一份工作最後選了一家創業小公司,是因為面試過程裏另一家面試官給我的感受太糟糕,上市大公司又怎麽樣,面試官都這樣了,我肯定和那個環境合不來。這種直屬領導也很說明公司有問題啊。

    合理化當時的決定 ,接納局限性。

    🌰 我確實很遺憾之前太過於專註工作,沒有好好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看到別的父母能夠在頭三歲全職陪,很羨慕,但也知道不適合我家的情況。沒有努力工作也就沒有經濟能力保證孩子的物質生活,我已經做了當時能做的最佳選擇。

    自我安慰 ,偵錯後悔情緒。

    🌰 如果不是這場婚姻,我就不會看清我真正想要的愛是什麽樣子,人們太容易高估自己對「無愛的婚姻」的忍受度了,挺好,至少我現在祛魅了。

    避免錯失選項的資訊反饋 ,不去反復美化未曾走過的路。

    🌰 東西一旦買了,我絕對不回頭再比價,它又打折了又能怎樣,這個時間幹點啥不好,非要給自己找不痛快。

    本能也好、後天習得的方法也好,我們總歸是能淡化失敗後的挫敗感的,甚至還能收獲到一些美妙的副作用。

    前提是,沒被後悔困在開頭。

    去做就有收獲, 不做永遠是輸

    做了, 就能停止分析癱瘓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原本想做的一件事,放久了,越來越難?

    這種感受也叫 「分析癱瘓」 (analysis paralysis) ,就像一台記憶體有限的電腦,因為過度分析所有可能的選擇和後果,當機了,跑不動任何程式了。

    它不僅耽誤事、讓人壓力爆棚,還會損耗人的心智

    長期暴露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裏,人的信心會動搖,很難再相信我可以透過努力達到想要的目標了。 大腦也會強化「我無力控制」的推論,導致我們習得性無助 (Zuckerberg, 2008; Miller, Nave, Deane, & Clark, 2020

    帶著這個觀察,KY 還采訪了人生教練 @梅自由 ,在她的咨詢經驗裏,很多做不出決定的人,那個狀態就像站在懸崖邊,不敢跳也不敢走。

    🩺 很多的來訪者會來問裸辭/辭職,我發現這樣的人會被一種抽象的恐懼困住,站在懸崖邊不敢跳也不敢走:一邊痛苦於工作現狀,一邊痛苦於辭職計劃久久不能實施。

    但只要做了點啥,恐懼落地了,他們就能突然發現,現實的問題(比如現金流等等)往往是最好解決的,剩下的就是自我認知的事情了(比如同輩壓力、社會時鐘等)。那就一樣一樣去解決,去面對。他們很自然地就能學會見招拆招。

    恐懼,會隨著行動變得具體可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又能再一次引導我們行動的方向。 可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看見恐懼,穿越恐懼,前提是,你有「看」和「穿」的動作。

    哪怕做錯,我們也可以復盤

    因做錯而感到的後悔,並不是一種一無是處的情緒體驗,打工人更熟悉它的別名,叫:

    復盤

    它促使我們反思,分析過去行為與決策的局限,並利用收集到的資訊最佳化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選擇。

    當我們積極地改變行為,而非一味沈溺,失敗就可以轉化為成長的養分,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Saffrey & Roese, 2006)

    研究發現, 考試失利之後,越善於思考「自己本可以怎麽做」的那些學生,制定的提高成績策略也越多。復盤提升了學生們的主觀掌控感,也切實地提高了他們日後的成績 (Nasco & Marsh, 1999)

    正是在一次次的復盤裏,我們才得以成長。也是那些看起來有些挑戰的選項,幫我們意識到了自身的局限,促使我們成長和改變。匯總起來就是一句話:

    去做就有收獲,不做永遠是輸。

    前文中接受KY 采訪的人生教練 @梅自由,自己就是個真實的例子。從大廠裸辭後的梅,嘗試過自媒體:

    👩 每次直播都是一場內心的拷打,個位數的直播間,尷尬到想找人撐場,又怕被前同事看見覺得我過得很差......

    所以當時給自己定的唯一的要求是: 每晚8點準時坐在那裏,把直播鍵點了,就算勝利。

    於是每晚準時上線直播,跟稀稀拉拉的觀眾嘮嗑。不過現實不是爽劇,最終也沒成為大v。

    但在這個「失敗的直播間」裏,有人建議我去試一下做人生教練。於是,直播生涯失利,教練生涯開始了,現在我有一份很穩定、普通的工作,業余時間兼職做人生教練,越做越喜歡。很感謝當時的決定。

    裸辭、分手、去新的地方開始生活,看著像是奔赴曠野,但曠野沒有那麽美, 曠野往往也是一片荒地,你得一股腦的把種子撒下去,每天用鋤頭戳一戳,大部份的種子都不會發芽,但偶爾發出的一棵小芽可能最終會長成你生命的參天大樹。

    看上去沒有選擇的時候,往往做了,才會冒出更多選擇。

    圖片來源:【瞬息全宇宙】

    準備充分再做出完美決定?

    不可能的

    實話說,我很少會碰到完全準備充分的決定契機,越是人生重大決定,就越不可能給你準備充分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就像在海上航行的一艘艘破船,大家都漏洞百出,還會不停出現新的洞要補 ,有的船碰到大風浪不幸散架了;有的船選擇結伴而行,劃得慢點但好歹借到了力;有的船從沈船裏撈了點木頭修補自己,雖然最後不像最初的自己了,但莫名其妙也航得挺遠。

    大家都是一邊舀水一邊劃,劃就完事了,停在原地是一定沈的。

    所以,如果下次再糾結去不去做、選不了怎麽辦,我想答案已經很明了了:

    圖片來源:【乘風破浪的姐姐】黃齡

    策劃、撰文 / Lynx

    專業支持 / 梅佳(ICF國際認證教練進修中)

    編輯 / KY主創們

    今日互動

    - 你特別想做,但一直拖著沒做的事是啥?

    - 哪些時刻,你停止內耗動起來反而開掛了?

    歡迎說出你的故事。

    References:

    [1] Roese, N. (2005). If only: How to turn regret into opportunity. Harmony.

    [2] 張結海. (2003). 後悔的 「狀態改變-狀態繼續」 效應: 一個概念框架. 心理學報, 35(5), 701-710.

    [3]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4). The 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3), 357.

    [4] Moot III, S. A., Teevan, R. C., & Greenfeld, N. (1988). Fear of failure and the Zeigarnik effect. Psychological Reports, 63 (2), 459-464.

    [5] 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07). A theory of regret regulation 1.0.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 17 (1), 3-18.

    [6] Beike, D. R., Markman, K. D., & Karadogan, F. (2009). What we regret most are lost opportunities: A theory of regret intens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3), 385-397.

    [7]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2), 379.

    [8] Zuckerberg, B. (2008). Overcoming 「analysis paralysi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6 (9), 505-506.

    [9] Miller, M., Nave, K., Deane, G., & Clark, A. (2020, September 25). The value of uncertainty . Aeon. https://aeon.co/essays/use-uncertainty-to-leverage-the-power-of-your-predictive-brain

    [10] Saffrey, C., Summerville, A., & Roese, N. J. (2008). Praise for regret: People value regret above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 32, 46-54.

    [11] Nasco, S. A., & Marsh, K. L. (1999). Gaining control through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5), 557-569.

    本文關鍵詞:行動力、遺憾、後悔、蔡格尼克效應、分析癱瘓、復盤、拖延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點點 在看 ,不再為「沒做」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