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看了令人窒息的中小學生「廁所社交」,我才知道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學生抑郁了

2024-04-09情感

教育最大的失敗,是父母用蠻力卷孩子,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可壓力最後往往變成病歷。

富書作者: 柳絮

來源: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最近關於「 廁所社交 」的話題,上了熱搜。

何為廁所社交?

指學校不允許學生出教室,不允許離開座位,上廁所都須老師允許,學生利用課間十分鐘在廁所進行社交。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進賽道,承受巨大壓力,長此以往他們的身心會受到嚴重阻礙。

誠如北大心理學家徐凱文所說:「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了我這裏。」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恐懼、焦慮強行轉移給孩子,讓孩子在自己的節奏裏穩步前行,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內卷大潮中的孩子,容易壓抑成傷

中科院心理所曾釋出過一組數據:

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13%;

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25%--30%;

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8%。

這樣觸目驚心的比率和上升率,讓人不得不深思,為什麽近幾年有那麽多孩子的精神會被壓垮?我們的教育問題又出在哪裏?

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像是被上緊了發條,爭分奪秒都在學習,被安排,直到耗盡他們的能量與活力。

所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孩子被逼瘋、被成魔是註定的悲劇。

孩子的世界只剩學習,成績作為孩子唯一的評判,是對人性的摧殘,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解放日報】欄目裏曾講了20個青少年抑郁休學的故事。

這些孩子曾就讀於名校,原本有無限的可能。可後來他們變得焦躁不安,悲觀厭世。

父母把他們送進青少年抑郁訓練營,在指導老師的循循善誘下,這些孩子道出了這些年的委屈與無奈。

19歲的韓青,大到學習,小到生活,細化到吃什麽飯,穿什麽衣服,都遵照媽媽的指示。

而韓青的渴求,媽媽卻視而不見,媽媽所有的「為你好」讓韓青壓得喘不過氣,一心只想逃離。

13歲的譚談,曾讀於北京重點中學,是同學眼裏的「完美人設」,成績優異,博覽群書。

她在歌劇和舞蹈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是舞台上那種閃閃發光的女主。

她卻說:「因為母親,我沒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誌卻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生活中她沒有自己,被安排、被選擇,是母親的 提線木偶

還有一位男孩,每天的任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中考前一個月情緒失控,向母親哭訴:「如果爸爸再看著我做數學題,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

在男孩父親看來,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容不得孩子半點松懈。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曾說:「學習不能講競爭,我們現在過度的競爭,失去了對教育的初心。考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為了最後的學習成績。」

在密不透風的學習環境裏,他們為分數而爭,為成績而搏,很難有自己的價值感和體驗感。

他們儼然成了學習的機器,習慣了所有的委屈和隱忍,讓自己在學習中煎熬。

可一旦成績不盡如人意,孩子內心的焦慮又沒有找到突破口,他們只能不斷向內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焦慮式養娃,消耗孩子的能量

曾看過一個綜藝節目。

淩晨5:30,別的孩子還在睡夢中,爸爸就催女兒起床早讀,女兒因昨晚熬夜學習到11點,實在太困乏,乞求爸爸讓她再睡一會兒。

可爸爸不為所動,責備孩子現在不吃學習的苦,遲早會吃生活的苦。

孩子明明才四年級,卻被要求學習五年級的課程。

別的孩子假期可瘋玩,她除了學校作業,還要完成爸爸準備的大量練習。

小女孩看上去一臉沈悶,沒有半點笑容,整個人也是無精打采的,處於低能量狀態。

焦慮的家庭,只能養出低能量的孩子;

焦慮式養娃,是一場災難。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讓孩子優秀,就只有雞娃一條路嗎?」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教育從來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因人而異的私人客製。」

的確,學習不是一步登天,也很難一蹴而就,它更像是一場以生命為終點的修行。

這使我想起表妹桃子的故事。

從小學開始,只要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小姨從不讓她參加,所以她幾乎沒有朋友,沒有社交。即便是假期,也只能宅在家裏學習。

初中時,老師反映「桃子有點內向,不合群」,小姨不以為意,認為孩子沒那麽矯情,成績好才是硬道理。

高中時,表妹變得越來越沈默,成了同學眼中的「另類」。

因為同學說長了虎牙,她再也沒露過齒,不管我們如何開導都於事無補;

和同桌鬧了點小矛盾,一整天心神不寧,好像犯了什麽彌天大罪,各種焦慮自責;

體育課,老師訓斥跑得太慢,她哭得稀裏嘩啦,任憑班主任怎麽安慰都無濟於事。

小姨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抽出更多時間陪表妹運動,帶表妹旅遊,還幫表妹報了喜歡的舞蹈班。

小姨也不再糾結桃子的成績,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看書、聽音樂,和小姐妹喝下午茶。

自此,表妹臉上的笑容才逐漸多了起來,偶爾還會和我們開上一兩句玩笑。

北大教授劉擎說:「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逼著孩子在單一的教育賽道上內卷,只能逞一時之勝。

人生是一望無際的曠野,而不是逼仄的軌域。

放棄無用的焦慮,保持松弛感,提高孩子的能量,讓孩子在自己的時空裏穩步前進,才能贏得更廣闊的未來。

幫孩子建立連線,走出心理困境

教育內卷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父母挾裹著前進,生怕落後於人。

孩子只能在家和學校來回移動,沒有自主空間,沒法和真切的生活去連線。

可一個孩子要健康快樂地成長,需要的是連線。

這些連結是他們價值感的來源,也是情緒和壓力的發泄出口。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透過感知孩子的內心,幫孩子建立連線,走出心理困境。

1、與自己連線

紀錄片【零零後】的男孩池亦洋是個問題小孩,不僅有暴力傾向,成績也是一塌糊塗。

可父母沒有讓他死啃書本,而是引導他進入感興趣的領域。

後來,他因為喜愛運動,成為一名出色的橄欖球隊員。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喜好和潛力。

盲目內卷,你終會一敗塗地,發現自己,你才能走出新路。

與其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煎熬,不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理解和尊重,讓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砥礪前行,找到屬於自己的綻放。

2、與夥伴連線

現在的孩子,沒日沒夜地卷學習,很少有同伴交往。

我女兒班上有四十多個同學,和我們同小區的就住了五個。可偏偏,一個暑假,居然碰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有幾次,我給兩位同學的家長發微信,找個時間一起約玩。回復都是:最近補課,抽不出時間哈。

馬斯洛的「 需求層次理論 」指出,人除了生存和安全後的第3層次需要,就是歸屬的需要。

人作為群居動物,本能地想要親近他人( 其中就包括夥伴 ),並希望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被接納和認可。

而同伴關系的缺失,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情緒和壓力就無處釋放,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心理問題。

多給孩子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同伴的互動中汲取能量,獲得快樂,獲得成長。

3、與自然連線

艾默生曾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親近自然,是對生命最好的修復和滋養。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還有一項美國研究證實,缺少綠色空間等城市環境因素,會增加心理疾病風險。

而現在的孩子忙於學習,即便出去旅遊,多半不會選擇有山有水的大自然。

帶孩子走到大自然中去,去奔跑,去運動,去感受清風明月,去感受湖光山色,找到心靈的棲息地。

美國教育家金·約翰·培根發出強烈呼籲:

「把孩子所需要的輕松環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真正的自我,屬於他們的世界聯系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放出來。」

教育最大的失敗,是父母用蠻力卷孩子,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可壓力最後往往變成病歷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比拼的不是一時快慢得失,而是耐力和持久力,並贏得最終的勝利。

將孩子放置在適合他們的成長環境中,以更舒適和放松的狀態去實作自我成長。

點個 在看 ,願每個孩子都能安頓好自己,做自己的主角。

【遮蔽力】總印量1.5萬冊,庫存僅剩1000冊,售出3個版權:繁體版+南韓版+越南版

作者簡介: 柳絮 富書作者 一個人‬要想成功, 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 富書第4本新書 【遮蔽力】正在熱銷中, 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 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先發公眾號: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責編:青允,排版:閔晶,校對:聞溪、夏夢之

免責聲明:部份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系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註富

👇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 「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