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生活越是艱難,我們越需要「真實做自己」——

2024-06-15情感

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作為一個從小就沒什麽主見,經常把「好的、看你、我都行」掛在嘴邊,身上貼滿了好人卡的典型老好人,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特別佩服和羨慕那些清楚自己要什麽不要什麽,並能將自己的想法堅定地表達出來的朋友。

反觀自己的內心,我卻常常感到困惑。我的困惑之處不僅在於無法「做自己」,我甚至說不清楚什麽是真實的自己——

當我說「好的我可以」時,我是真的可以嗎?當我說不時,我是真的不想要嗎? 甚至當我問自己上述問題時,也常常無法獲得答案,內心空空如也。我想,是不是因為我太習慣忽略真實的想法,以至於找到它們這件事,已然變得無比困難?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論文,作者系統性地闡述了真實性(Authenticity)在個體的思想、體驗、行為以及人際關系中的重要性 [1]

當生活本身變得艱難時,能夠真實做自己,也是我們對抗不確定性的辦法之一。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如何真實做自己有困惑,這篇文章應該能有所幫助。

不能真實做自己的人,

內心常常動蕩不安

在討論真實性之前,研究者、心理學家 Michael H. Kernis 和 Brian M. Goldman 首先從反面的角度,理清了缺少真實性的個體會有的一些表現:

1、無法真正察覺自己的感受、情緒、情感到底是什麽,也不能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欲望,無法為生活找到目標和意義感。

2、不能準確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 也就無法基於自我覺察做出清醒而堅定的行為選擇,只能以一種「回應外部世界」的方式開展生活, 選擇那些外部世界認為是好的行為。

3、當外部環境改變時,為了回應不同要求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可能做出一些前後矛盾、自己也難以理解和解釋的行為和選擇,並經常感覺自己像變色龍一樣,有很多副令自己都感到困惑的面孔,甚至在緊密的關系中,也找不到真實自我的狀態。

4、時而過度自信,時而又過度自卑。無法平胡地接受負面評價,遭遇負面反饋時一面很想反擊,一面又懷疑自己,陷入一種無所適從、又難以擺脫的情緒。

從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能真實做自己,是一種動蕩的、渾渾噩噩的狀態,仿佛內心深處缺少一個恒定的度量衡,個體如飄浮在海浪上的小船,沒有方向,只能隨波逐流。

真實自我程度高,

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兩位研究者為「真實做自己」做出了清晰的定義:在日常的生活運作中,可以順暢地基於真實的核心自我展開執行。

當一個人的感受、想法和行為,反應出這個人「真實/核心自我」的程度越高,其真實存在的程度越高。從更具體的角度講,包括以下 4 個部份。

自我覺察和自我了解

自我覺察和了解,指的是一個人擁有多少關於自我的知識,或者是指有多強的動機去提升關於自我的知識。關於自我的知識又包括動機、感受、欲望、對自身的認知,例如自身的偏好和厭惡、優點和缺點、目標和誌向、性格特征和情緒狀態等等。

研究者指出,其實每個人的自我都是復雜的。比如,一個大多數時候內向的人,也會有外向的一面;大多數時候感性的人,也會有理性的一面。當這種復雜性沒有被自己理解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困惑。

而透過自我覺察,我們能夠形成對自己連貫的、多面的認知和身份感。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當面對不同情境時,我們也能夠自信、自如地呼叫自身的不同方面來應對。

處理和與評估自己相關的資訊

真實做自己,要能不帶偏見地處理各種關於自我的「評價性資訊」。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客觀認識自己,不會因為情緒扭曲對自我的認知。 無論是積極面還是消極面,個體都能理性面對,而不會誇大自我的優勢、回避否定性的資訊。

和自我覺察不同,這個層面更多指的是一個人如何處理「新獲得」的關於自我的知識。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時候,更容易回避關於自身的負面資訊,想聽到對自身吹捧的資訊;而在自信的情況下,則會更好地處理和負面相關的資訊。

行為

當行為與自身價值、偏好、需求相符時,個體在這一層面上便是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們采取行動既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也不是為了獲取獎勵或逃避懲罰,而能自發地想要去做,這就是行為層面的「真實做自己」。

關系狀態

在這一層面上「真實地存在」的人,認為在親近關系中保持開放和透明非常重要。Ta 們想要讓對方看到「真實」的自己,同時也想要看到「真實」的對方。

為了實作這種彼此坦誠、信任的狀態,Ta 們更不懼在這些關系中展露弱點;面對沖突時,也更可能選擇表達真實看法,而不是敷衍對方以避免沖突。

研究發現,這種能夠允許雙方真實存在的關系至關重要,影響人們長期的心理狀態和幸福感。

為了應付關系戴上面具,

和真實性並不沖突

看完上面的論述,很多人會想,這些看起來都太理想化了。如果工作和生活就是需要我「戴上面具」怎麽辦?難道只能在「真實自我」和「現實生活」裏選一邊嗎?

在研究中,Kernis 和 Goldman 也討論了這一問題。 他們認為,在不得不選擇違背真實自我的情境中,能否意識到自身的想法和行為之間存在沖突極為重要。

意識到這個沖突的人,在虛假行動時,也能夠睜開一只眼睛看到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雖然他們在行為和關系層面做出了策略性妥協,在另外兩個層次卻仍舊是「真實」的。

也就是說,「be real」不一定要攻擊或叛逆,而是一種與外部環境無關的平胡狀態。 選擇順從還是反抗,都是在充分體察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聲音。

從這個角度看,「真實地存在」具有靈活性,它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強迫自己一直用最純粹的樣子去面對世界,而是我們感到自己擁有能夠表達真實的自由,並可以根據當下環境而自主地選擇是否真實地行動。

更接近真實,可以從這些做起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是指一種對個人當下體驗放松而無評判的覺察狀態(a state of relaxed, nonevaluative awareness of one’s immediate experience),它是我們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一開始,你可能並不習慣,此時可以先試著從「第三人」的角度、全方位地觀察自己。

透過這種頭腦鍛煉,我們能夠學習放下對事物、對自己的固有看法,學會「不帶評價地看見」。 這樣我們才能夠開始看到從前有意回避的、自己的某些方面,開始願意聽一些過去不願意聽的評價,繼而才有可能處理它並從中獲得自我的成長。

要註意的是,此時你只是在觀察,而無需去思考觀察到的是好是壞、造成它的原因是什麽、或它會帶來什麽後果。 當你將這些感受原原本本地挖掘出來,你已經是在釋放真實的自我、並開始真實地面對自己了。

定期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無論日常生活多麽繁瑣,都要盡可能地定期抽出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能夠促進個體進入心流狀態,而心流狀態不僅是高度自我一致的體驗,還與真實性緊密相關,它會帶來行動和意識融合、控制感、高度集中等積極體驗,增強個體對自我真實性的感知 [2]

從社會關系中獲得反饋

從信任的家人、朋友那裏獲得反饋,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自我覺察的真實性。

在一項關於自我覺察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與外部評價之間常常存在顯著差異,而反饋幹預(Feedback interventions)被認為是提高自我覺察準確性的方法之一。它能減少自我覺察過程中的盲點,用他人的觀察校準自己的主觀評價 [3]

「在你眼裏,我是怎樣的人?」在合適的時機想家人朋友討論這個問題,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意識到培養真實性需要時間

我們還要意識到,「真實做自己」並不是件能夠一蹴而就的事—— 我們要為了覺察自身而有意識地做出努力,要忍耐面對自身缺陷時的不安,要在關系中堅持自我、樹立邊界、堅定內核。

它的確很難,而且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實作。然而,只有我們堅持發現自我,才能夠真正體驗到「我」的存在,並以自身本來的樣貌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也只有在這些時候,我們才能從根本上獲得一種滿足感。

讓我們用榮格的這句話共勉:

"The privilege of a lifetime is to become who you truly are."

「人一生的榮幸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今日互動

你是如何發現自我、成為自我的呢?

References:

[1] Kernis, M. H., & Goldman, B. M. (2004). From Thought andExperience to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Multicomponent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OnBuilding, Defe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Self, 31–52.

[2] Lenton, A. P., Slabu, L., & Sedikides, C. (2016). State authenticity in everyday lif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0(1), 64-82.

[3] London, M., Sessa, V. I., & Shelley, L. A. (2023). Developing self-awareness: Learning processes for self-and interpersonal growth.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261-288.

本文關鍵詞:真實性,做自己,自我察覺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Jojo、 星河

監制 / Emma

編輯 / KY 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 FB 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