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位雞娃媽媽的後悔自述

2024-04-03情感

當媽這麽多年,最深的感觸就是: 養娃後,我就成了「你」。

生娃前,對於雞娃現象,很多人幾乎都會風輕雲淡說要放平心態。

可等孩子出生,帶娃成長的過程中,卻大都開始理解其他父母。

自己也會不自覺順應內卷潮流,慢慢活成別人的樣子。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學習挑戰,一點都不遜色於我們這些成年人的職場廝殺。

作業、補習班、興趣課、中考、高考、就業……孩子們面對的壓力,一波波撲來,沒有一個能讓他們停下。

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像牧羊人一樣「趕」著孩子擠往一個個小終點;

孩子拼命掙紮在父母的期待和規劃中,完成一場又一場沒有自我意願和目標的奔跑。

可當某個時刻,突然停下腳步,回頭看,才發現,父母和孩子早已經被這場充滿焦慮和恐懼的行程,裹挾得面目全非……

【中國青年報】曾刊登過一對雞娃母女的真實故事。

女兒王食欲,小時候爬山爬樹,看一草一木,辨別北鬥七星。

後來,進入一所朝陽區的區重點小學讀書。

同學中不乏單詞量超過1500,會背唐詩三百首的學霸,而她卻因為好動被老師懷疑多動癥。

接受不了高壓力的學習節奏,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趕上了北京最早一波的電腦劃片試點。

為了沖刺進目標學校,一天9門課,馬不停蹄上培訓班,成為她的日常。

回憶那段時間,她說自己像奶油一樣隨意被人切割塑型,她也曾問媽媽為什麽要這麽努力,媽媽說:

「考上好初中,就能考好高中,就能考好大學,就能找好工作。」

在被母親拼命雞娃後,她雖然沒有如願考上理想初中,但最終考入了北京四中。

之後自學生物,和同學拍攝紀錄片,以第一名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出國工作。那段時間,也是她母親的高光時刻。

當初的拼命雞娃,讓她榮登「優秀家長榜」,她多次在發言中分享經驗:

教育就像放羊,我們要做牧羊人,要目的一致,把孩子趕往北京市區重點學校。

分!分!學生的命根!

把孩子架起來,讓她覺得自己不平凡,她自然會向優秀和傑出奮進。

可是,多年後,女兒情緒、心理雙雙出現問題,回顧過往,這位媽媽才漸漸明白問題所在。

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她也和全天下的母親一樣,恨不得把所有的愛給女兒, 也是那段時間,女兒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隨著女兒長大,老師和身邊其他人的評價,讓她開始懷疑自己對女兒的「放養」是否正確。

又面臨人到中年,工作、養育壓力兩座大山,壓得她漸漸喘不過氣。

再回憶自己的童年,這位媽媽想起當年她的母親曾說過的話:「你是個女孩,不努力,以後怎麽辦?」

當年的她,就是在母親的訓誡中長大,才考上大學。

一邊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一邊看著當下競爭的殘酷,她決定像母親當年雞自己一樣,開始雞女兒,

甚至在女兒考上四中後,想著再雞一雞,說不定能上清華北大。

即使後來被四中道元班先進的教育理念沖擊,她依然不管不顧把女兒拉回到自己雞娃的規劃中:

「媽媽做不了社會精英,發財也晚了,也競爭不過你同學的父母,所以你要努力,以後不要和我一樣。」

沒想到被女兒的一句「要不你也現在開始努力?我進年級前30,你提個幹?」懟到啞口無言。

【兒童發展】中寫道,人是有「群組效應」的。

也就是說決定某個群體特征的方式,並不一定取決於他們的年齡,而是更多取決於他們是否有相同的出生環境、時代背景、教育資源等。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內心準則,很大程度上是有時代烙印的。

很多人到中年的父母,他的教育理念最深處的標準,大都來自於他所處的時代,並不是絕對與時俱進,符合現在這一代孩子的。

就像儲殷教授曾說過的,現在的孩子,是互聯網一代,面臨巨大的資訊量,是我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你還在給他們說好好學習長大就能不吃苦,他們已經在思考什麽是虛無主義。

我們不能拿著過時的經驗,去強加在現在的孩子身上。

一旦父母的格局讓他們誤以為狹隘,那他們勢必會作出敵對行為,區別只是矛盾爆發時間的早晚而已。

心理學家武誌紅曾說: 「父母總想‘治療’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只是表象,問題源於父母自己。」

養孩子這條路,怎麽走都有遺憾。

父母處理不好自己的焦慮和恐懼,就會讓孩子花費一生去買單。

知乎上有人問:那些從小拼命被雞的孩子,長大後怎麽樣了?

有人回答:小時候被雞得多瘋狂,長大後努力自愈時就有多絕望。

「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它的價格。」

就像這位媽媽說的,最初拼命雞娃時,她對女兒的初心是好大學、好工作。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在她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到達了幸福的終點時,所有的美夢都戛然而止。

某個早晨,她突然接到女兒哭著從國外打來的電話:

「媽媽,我不想活了,活著沒意思。」

「就是活得很喪,沒有意義!」

「我有點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直到後來,她才知道,女兒早已抑郁。而最讓人揪心的是,這些都是後來她才從女兒口中得知的。

教育出一個對生活意義絕望的孩子,絕對不是為人父母的初心。

可這個女孩,那時候對自己來這世界的意義已經產生了懷疑。

後來,在陪女兒治療抑郁的那段時間,無數個苦苦熬著的夜晚,這位媽媽一次次反思自己:

當初為了女兒學習不分心,她不讓女兒幫忙做任何家務,連女兒想買一盆花的請求也會拒絕;

甚至會在女兒想要施舍乞丐時,用「人都有不同層次的貧窮」激勵女兒一定要努力;

女兒向她傾訴壓力和難過的時候,她丟給女兒的只有冰冷冷的批評、指責;

女兒被同學孤立,她指責女兒怎麽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女兒曾向她靠近過無數次,但每一次的回應都只落入了空巷。

這個女兒的過往,就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活在媽媽的「鞭策」中。

等某一天女兒長大了,不再需要媽媽「抽打」了,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目標和方向。

而這個時候,女兒又剛剛成長為大人。

往後看,媽媽已經「功成身退」不再是自己的依靠;

往前看,習慣了活在媽媽的規劃中的女兒,也早已忘記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什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知道該往哪走。

當然,這一切並不代表她對女兒的教育帶來的都是壞處,女兒後期在自己寫的書中也會說很感謝媽媽給自己當初的鞭策。

但是,過度雞娃帶給女兒的後遺癥,也差點讓她和女兒陷入萬劫不復。

有人曾說: 孩子會用一生的犧牲,來證明父母的過錯。

父母想要的是結果,而孩子撐的是整個過程。

我們在為自己當年的「英明決定」竊喜時,卻看不見孩子身上被留下的一道道傷痕。

【家庭的覺醒】中曾提出,每個人都有「自我」和「真我」的一面。

「自我」是非理性的一面,是一種在情緒控制下容易產生的錯覺,會表現為控制欲;

而真我是真實的一面,是一種忠實於自我的真實人格。

擁有「真我」的父母,才能養出擁有「真我」的孩子。

但很多家庭的現狀卻是:

父母被外界的環境、內心的恐懼、自身的焦慮和認知的局限所束縛,讓虛假的「自我」成為了教育孩子時的主導。

用一句話來形象地描述就是: 「失控的父母,養出抓狂的孩子。」

有句話說,自洽的父母,才能養出自洽的孩子。

自洽,是真實地認識,真實地接納。

父母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恐懼,接納孩子是和自己不一樣的生命個體,才有可能碰撞出全新的人生火花。

就像前文的這位媽媽一樣,在反思自己曾經對女兒的過度雞娃行為後,她才發現:

自己壓榨了女兒所有的童年時光,其實是自己對未來的恐懼和擔憂買單。

後來,這位媽媽和女兒開始一起尋找幫助女兒自愈的方法。

女兒會去做動物形狀的蛋糕,用糖霜給烤好的餅乾畫衣服,再送給好朋友。

她也會鼓勵女兒把當初喜歡的寫作撿起來,像小時候一樣去寫日記,記錄每天的一件件小事……

她曾經不讓女兒做的事,長大後的女兒,如今又一件件重新撿了起來。

而如今她最大的意願,只是希望女兒能重新恢復身心健康。

你看,到最後,瘋狂雞娃時以為繞過了的路,最後都會補回來。

「領航人」的認知,決定了後面「船只」的前進方向和最終能抵達的航行目標。

父母能站多高,看多遠,孩子的未來就能少走多少彎路。

點個 「在看」 ,與家長們共勉。

作者 | 牧青野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