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過度追求被愛和被肯定,是因為你人格不完整!

2024-04-04情感

為什麽有的人總是過度追求被愛和一些外在的肯定,或者是接受不了分手,分手了就要無縫銜接,必須時時刻刻要跟別人纏結在一起,本質上就是因為他的人格不完整,他缺乏一個成熟獨立的自我,所以他才必須要借助別人,轉移自己處理不了的內耗和負面情緒。

在榮格心理學中認為,一個人要有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於他人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就被稱之為「自性化」。所以自性化其實就是意味著一個人人格的完善與發展。如果一個人覺得有「分裂」感、有沖突和焦慮,那就說明他自性的整合還不完全,那這時候,我們就說這個人的人格不完整。通常來說,人格不完整的人會有以下兩種表現:

1 、內在分裂。

如果一個人只能接受完美、良好的自己,而不能接受壞的、不好的自己,那這其實就是一種分裂,這種心理會讓一個人的內在失衡,要麽自我被極度壓抑,變成完美主義,容易一點小事就自己跟自己內耗。要麽就是生成極強的破壞力,喜歡指責、控制別人。

就比如為什麽有的人喜歡在關系裏指責別人?什麽事情都是你的問題。原因就在於當他們指責別人的時候,他們能產生一種「我是好人,你是壞人」的優越感,而這就是一種好與壞的分裂,他把自身不喜歡、不耐受的地方分裂到了你身上,以此來維持自己的全能自戀。

再比如,我們會發現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為孩子做很多,但一旦這個孩子不領情,他們就會非常生氣、暴躁,就會指責孩子沒良心,甚至還會懲罰他們,這其實也是一種分裂,是一種愛與恨的分裂。也就是,他們只能接受聽話的孩子,不能接受不聽話的孩子,而當他們對孩子的付出的時候,也未必是完全出於父母無私之愛,很有可能是因為聽話的孩子讓他們有著全能掌控感。而付出則是為掌控增加砝碼。但是孩子一旦脫離掌控,他們就會立馬停止愛和付出。

所以明白嗎?當一個人處於分裂狀態時,他是只能看到和接受事物好的一面,比如說他覺得這個人是好的,他就很愛這個人,而一旦發現這個人不好了,他可能就會暴怒、指責、控制別人,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判永遠只都是二元化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沒有中間地帶。

2、人格不完整還有個典型表現,就是內在破碎。

比如我們常見的擁有受害者心態、任何事情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受迫害方。習慣依賴別人,或者遇到問題就喜歡回避的人,他們都是典型的內在比較破碎的人。

他們沒有在面對痛苦、壓力和沖突時保持自我意識、整合自我的能力,所以你會發現內在破碎的人,他們時刻處於一種沖突的狀態中,要麽為了獲得別人的贊美和肯定,選擇不斷壓抑自己去討好、順從他人,要麽就是在遇到問題或者沖突時逃避現實,實作精神隔絕。

哪怕只是受到很小的挫折,他們內心也會非常焦慮和不安,比如說伴侶沒有及時回訊息,或者表現得稍微冷淡一些了,他們無法獲得及時反饋,就會感受到激烈的負面情緒,然後可能就會控制不住自己亂發脾氣、摔東西等等,甚至嚴重一點,還會做出攻擊對方的行為。這些都是一個人內在破碎造成的。

因為他們沒有發展出穩定的自體,也沒有整合出完整的人格,所以他們無法一致性地表達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於是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我也想要,那我也想要,好的我都想要,不好的我都不接受。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是由於一個人在幼年時期,養育者長時間無法接納他的情緒,甚至可能反過來向他投射了更強烈的焦慮痛苦,從而影響了他人格的發展。於是這個孩子長大後,他的內在就是很虛弱的,他沒有能力理解並處理自身的情緒,也沒有成長出一種坦然自若的自信與穩定。

所以如果你總是在生活的打磨裏,充滿擔憂和焦慮、在得失之間又長期的痛苦,不能接受一點不完美的地方,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凡生活發生了一點變故,你就接受不了,就崩潰,想要逃避,那你就要意識到,這可能是你的人格並不完整的表現。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你才希望能有個人來拯救自己,填滿自己內心巨大的空洞,所以你才需要找一個人來幫你背負你的責任,承接你的情緒,所以你才忍受不了孤獨,接受不了自己一個人,也接受不了自己不被愛。明白嗎?

但記住,任何人格的不完整或者缺失,我們都不能從外界去尋找補償。因為當你內心破碎孤獨的時候,你只會吸引來更多的不滿和破碎,只有你強大自己,設立目標,內心充盈,實作了自我人格的整合,你才能吸引到跟你相同水平的人到身邊。明白嗎?我一直在說,人一輩子想活的舒服,那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本自具足,莫向外求,當你越是向外求,用別人的價值觀要求自己,用別人的情緒補給去填滿自己。那你就越是難以建立更穩定的自信,發展出更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