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豆瓣9.2分,讀懂這本書的父母再也不會「雞娃」

2024-04-04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貝小戎

哪些學生不喜歡上學? 憤青一點的話,你可能會說,正常的孩子應該都不會喜歡上學,因為在學校受到各種約束,所以他們在學校沒有精神,一放學就活力四射。

稍微結合一下你的觀察,你可能會說,特別笨的和特別聰明的孩子都不喜歡上學,笨的孩子成績不好,感到挫敗、不受待見,聰明的孩子覺得自己什麽都會了,課上很沒意思,壓根不聽。

【大考】劇照

這跟專家的結論差不多: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威林厄姆在【為什麽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說, 學習的難度要恰到好處,太難了讓人心灰意冷、無力為繼,太容易了讓人感到百無聊賴。 因為學習是去學那些我們不懂、不會的東西,要動腦子,但我們「人類不經常思考,我們的大腦不是為了思考而設計的,而是為了讓你不用思考而設計的。人的大腦有很多功能,而思考並不是它最擅長的。思考是緩慢的、費力的、不確定的。」不僅是學習,玩遊戲和工作也是如此,唯有難度稍微高於我們的能力的活動,才會讓我們產生興趣並感到快樂。

孩子不喜歡上學,也有可能是因為跟同學或任課老師合不來,也許真的需要換一個班級甚至學校, 「優秀的教師要具備這樣兩種品質: 他們能夠與學生建立個人聯系,並以一種有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組織課堂材料……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紐帶——無論好壞——決定了學生是否學習。在4年級學生看來,那些頗為刻薄但課程組織得很好的教師的課堂是不會很有效的。同理,那些有趣的教師,或者溫和的、講故事的教師,要是他們的課堂組織得很糟糕,效果也不會很好。試想,如果這兩個人是教師會是怎樣的呢?【權力的遊戲】中的泰溫·藍尼斯特,他聰明但冷漠。【老友記】中的喬伊·崔比安尼,他為人熱情友好,但並不聰明。要知道教師既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又要平易近人。」

【最好的我們】劇照

不過聰明孩子和笨孩子這個說法存在一個問題:果真有的孩子略笨、有的孩子特別聰明嗎?智商是先天的嗎? 目前專家傾向於認為,智商不是固定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基因對智慧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很容易觀察到一些環境直接改變智慧的情況。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相對貧困的家庭,然後被一個更富裕的家庭收養,這個孩子的智慧就會提高。」

所以,即使一個孩子智慧略差,也不能灰心。「成績較差的學生可能和聰明的學生有類似的潛力,他們只是在知識、動機、逆商(面對學業挫折的堅持)和作為學生的自我映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課後,他們利用各種校外資源的情況可能也有所不同。」這類學生完全能夠出類拔萃,首先必須讓他們相信自己並不比別人笨。

【少年派】劇照

威林厄姆講了他的一個發人深省的體會,「相信一個人的智慧肯定會影響我們對其成就的看法。例如,在我教書的頭幾年裏,我在不知道寫作者是誰的情況下給考試作文評分,後來揭曉分數的那刻,我經常會對某個學生的作文品質感到驚訝。讓我震驚的是,當我批閱匿名作業時,得分結果經常讓我大跌眼鏡,這不禁讓我意識到, 我個人對學生的了解可能影響了我對他們作品的評分。

跟一些專家一樣,作者告誡我們,不要誇孩子聰明,應該贊揚他們努力的過程而非能力。 誇獎一個學生聰明,相當於讓他覺得智慧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是不受他控制的一種東西。相反,要稱贊孩子所做的事情。無論成功與否,當他們著手開展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當他們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時,當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時,都要表揚。

【小歡喜】劇照

作者還澄清了好幾個大部份人會關心的問題。 首先,一些學霸平時不怎麽用功,在學期末、臨考試前突擊兩個晚上,照樣能考高分,這種做法可取嗎? 「在考試前集中時間強化學習通常被稱為臨時抱佛腳。在我上學的時候,學生們會吹噓自己考試考得很好,但一周後就什麽都記不住了,因為他們在死記硬背知識點。如果你換一個方式,分幾個階段學習,中間有一段時間的延遲,你可能不能在眼下的考試中做得理想,但與考試前強化訓練式的臨時抱佛腳不同的是,你會在考試後更長的時間內記住你學習過的材料。」這叫 間隔效應。

另一個問題:學生使用電子裝置會影響學習嗎? 作者的回答可以讓家長稍微放心一些:使用手機、平板並沒有導致孩子讀書時間減少,看電子書時的理解力只是比讀紙質書時的理解力略差。學生們在課堂上用膝上型電腦做筆記,生成的電子筆記方便他們日後進行編輯,只要他們忍住不在上課時看視訊、購物。唯一要註意的是,「青少年在控制沖動方面不如成年人,而且熱衷於過度社交,甚至是亢奮社交。因此,社交媒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誘惑。13至19歲的青少年癡迷於研究他們的同齡人,沈迷於和同齡人的人際關系(或缺乏人際關系),這在每個上學日都影響著孩子情緒的跌宕起伏。」

第三個問題,在網路時代,我們還需要記憶、學習事實性的資訊嗎? 愛因史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永遠要把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而不是獲得專門的知識放在首位。」「永遠不要去記憶能查到的東西。」

作者對此不以為然,「沒有事實性知識,一個人就不能有效地運用思考技能。假設你的記憶中有10000件事實,而我只有9000件,10個月後,我們之間的差距從1000個事實性知識擴大到1047個事實性知識。如果一個孩子在知識方面開始落後,除非有一些幹預,否則他將進一步落後。毫無疑問,這是一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家庭環境千差萬別,父母使用什麽樣的詞匯,父母是否會問孩子問題,並傾聽孩子的回答,他們會帶孩子去博物館或水族館嗎,他們是否為孩子們提供閱讀書籍,孩子們會觀察他們的父母讀書嗎,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在孩子們上學的第一天經歷的事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左耳】劇照

對於理解和學習來說,看不見的背景知識很重要 ,「來自社會經濟背景略差家庭的學生通常在3年級時,其閱讀能力表現正常,但在4年級時突然就掉隊了。對於該現象的解釋是,3年級的閱讀指導主要集中在解碼,弄明白如何用印刷符號讀出單詞,這就是閱讀測試所強調的。到4年級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是效能良好的解碼器,這時閱讀測試開始強調理解。理解取決於背景知識,這是來自特權較多的社會階層的孩子的優勢。與同齡人相比,他們來到學校時詞匯量更大,對世界的了解也更多。」

什麽叫背景知識?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朋友走進別人的廚房,他能用手邊的任何食材迅速做出一頓美味的晚餐,這是因為他對食物和烹飪有著廣泛的背景知識,在看到堆滿食物的儲存室時,就能看到許多可能性。例如,將山核桃與烤雞餡料一起壓碎,做成雞肉麵包;或用茶來給米飯調味。

要讓孩子愛上學習,老師就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麽;課上不僅提供資訊,還要帶著他們思考,因為思考意義有助於記憶,「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作業既要有一定的量,也不能讓學生感到厭煩;對差生也不能放棄。 總之就是目光敏銳、心思縝密、愛生如子、循循善誘,專業過硬,還懂點認知心理學, 這樣的老師,無論是韓寒還是愛因史坦遇到了,都會心服口服。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