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5句話防止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2024-05-21情感

昨天見到朋友時,她憂心忡忡。

一聊才知道,原來她家兒子最近很不對勁,接二連三把家裏的東西往學校裏帶。

在她不斷追問下,孩子才說出真相:

為了交到朋友,他把家裏的玩具、最愛吃的零食,都帶給班裏的同學了。

連平日裏不舍得拿出來的汽車模型都送出去了!她很詫異,問兒子:「那他們送你什麽了?」

孩子低著頭,很久才說了一句:「他們不喜歡我……只有我送禮物才願意搭理我。」

看著孩子委屈的模樣,朋友既心疼又不解:「我們平時對孩子有求必應啊,他怎麽會出現這種討好型傾向呢?」

其實,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平時的言語和行為,也會成為孩子討好型人格的推手。

想養出內心富足不討好別人的孩子,為人父母一定要多說這5句話。

我高中的時候認識一個同學,她善良親切,對朋友有求必應,大家都稱她為「老好人」。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對方,只能選擇取悅別人、委屈自己。

這種現象,成年人有,小孩子更多。

繪本【讓孩子學會說「不」】中,小男孩凱爾的叔叔來家裏做客時,叔叔總會撓他癢癢逗他玩。

大家都覺得這是愛的表達,所以即使凱爾很不喜歡,他也從來不敢拒絕。

有一天,他鼓起勇氣跟媽媽透露想法:他不喜歡叔叔撓他癢癢,並且備受困擾。

他本以為媽媽會責怪他矯情任性,結果媽媽很嚴肅地告訴他:「你應該告訴叔叔你不喜歡這樣呀!

身體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允許,別人沒有權利碰你。」

得到肯定回答的凱爾,終於鼓起勇氣拒絕了叔叔,兩個人愉快地決定不再玩撓癢癢了。

你看,其實「拒絕」並沒有想象中的難,只是很多孩子容易被未知的恐懼嚇退。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時刻關註孩子內心的想法,在他勇氣不足時推他一把:

「孩子,如果你不喜歡,可以直接拒絕,沒關系的。」

這種肯定的感覺就會讓孩子戰勝畏懼,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長大了也能更加獨立堅強。更能學會真正的堅強。

孩子在受到誇贊時,內驅力會拉到最滿值。

我的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曾跟我說過她的經歷。

數學老師向她反饋,孩子的邏輯能力很差,數學拉分太嚴重,小升初估計沒啥好學校可指望了。

朋友回到家,並沒有生氣,更沒有告訴孩子老師的反饋,而是鼓勵孩子:

老師說你上課很認真聽講哦,再繼續努力下去的話,成績一定能慢慢提起來的。

後來一次考試中,孩子又考砸了,回到房間哭得很傷心。

朋友安慰她,鼓勵她:

「你看哦,這道題上次做錯了,可是你這次答得很好啊!進步了哦。」

「字也寫得更整潔認真。」

在朋友的鼓勵和信任下,孩子重振旗鼓,更加用心地對待學習,終於從墊底考到了年紀前十,成功考上重點中學。

正面的認可,會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考試考砸了、遇到挫折時,他們內心已經經受一層打擊,有些脆弱了。

這個時候,家長的鼓勵可以為孩子內心註入巨大的能量,讓他激發信心重新振作起來。

經常說「這件事 你做得真棒」,就是告訴孩子: 我看到你的努力了,我很為你驕傲。

孩子的閃光點被看見,相信「我能行」,才能堅定不移地為目標而努力。

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底氣。

如發展心理學家蘇珊·恩格爾所說: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會透過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險來收集資訊。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被灌輸「犯錯會被批評」的思想,會對很多事產生畏懼心理。

特別是新鮮事物,他們往往很難下定決心去嘗試,長期以往會變得唯唯諾諾,內心自卑。

我還記得,大娃之前一直很抗拒學習騎自由車,原因是他擔心摔倒了、弄臟了衣服被我罵。

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告訴他:「摔倒了也沒關系,比起衣服臟了,媽媽更心疼你受傷。

不過別怕,媽媽會在後面保護你的,你想學我們就去學。」

大娃像是得到了安全保障一樣,立馬就拉著我的手說要下樓騎車。

「犯錯也沒關系」,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可以讓他感知到被支持、被理解。

就像你在猶豫不決、擔心不安的時候,如果有人告訴你:「錯了就錯了,你大膽去做」,想必你也會多了一分堅定和勇氣吧!

所以啊,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告訴他:「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在他不敢嘗試的時候,推他一把:「不開始怎麽知道結果呢,錯了沒關系呀」

諸如此類的話,是一種托底的力量,讓孩子更加安心地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勇往直前、迎難而上。

熱播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讓我感受頗深。

在12年的婚姻生活裏,她接受了丈夫最愛的女人不是她;

丈夫買的生日蛋糕是前女友最喜歡的,她心裏知道但也默默忍了12年;

哪怕內心不喜歡婆婆,她也會努力迎合婆婆的要求,甚至辭職照顧她……

歸根結底在於,簡慶芬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一輩子都在執著於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肯定,從來沒想過自己。

看似親和大度,但背後其實藏著的,是滲到骨子裏的自卑和內耗。

可怕的是,一旦長大成人,這種自卑感就很難被消除。

如果幼時能被發現和正向引導,孩子能慢慢學會表達,找回對自己心態的掌控感。

所以啊,當你發現孩子過於順從,更重視他人的感受,請先堅定告訴他: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在乎別人怎麽看你,你怎麽想更重要。

然後,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需要,幫助他不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多對孩子說「不管發生什麽,我都愛你!」

中國人習慣了含蓄,很少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愛和關心,反倒是刀子嘴豆腐心。

但孩子認知還在基礎階段,他們很難去揣摩家長表達的深層含義,只能透過最簡單的話語來判定爸爸媽媽是否愛我。

當我們嚴厲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自動代入:

只有我優秀,爸爸媽媽才會愛我;如果我做不好,他們就不愛我了。

缺愛的孩子會博取別人的關註,一味地迎合別人的想法,試圖達到別人的最理想化。

一旦發現自己不夠優秀,就會陷入自責和羞愧中,甚至會產生「我這麽差勁,難怪沒有人喜歡我」的想法。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表示:

那些認為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請不要吝嗇你愛的表達。

在平日裏,不妨和孩子多說幾句:「爸爸媽媽愛你!」「無論怎麽樣,你都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小寶貝!」

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知道父母會無條件支持珍惜他,往往會更自信更愛自己,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

有句話我很喜歡:

為人父母,其實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孩子從小認知不足,總會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該多跟孩子交流,讓他從言語上就感受到關註和愛,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

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為孩子賦能,發展成一個陽光積極向上的孩子,這才是養育的真正意義。

點個 「在看」 ,願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內心強大有力量。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陸遊 【示兒】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韓星,公眾號:韓星(id:HanXing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