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無論你處在一段什麽樣的關系裏,都不要去過度解釋自己,因為你越解釋,可能會把兩個人的關系搞得越糟。
為什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度解釋」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辯護」,當你為了一件事去過度解釋自己時,你就不再只是「就事論事」了,而是會搬出一堆細枝末節、甚至是陳年舊事,開始從頭到尾來論證自己沒有錯,來試圖說服對方「同意」你的觀點。那這個時候,無論在你的眼裏,你的解釋多麽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在對方眼裏,你都只不過是在推卸責任。
那我們為什麽會過度解釋? 根據神經科學家的說法,過度解釋自己的需要,通常源自於童年創傷。
比如你的父母總是無端地冤枉你,家裏有什麽東西壞了,都認為是你弄壞的;你今天難受不想吃飯,他也認為你是故意在跟他對著幹;再比如,你在學校被欺負了,想尋求父母的幫助,結果他們卻說:「為什麽就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一定是你哪裏有問題 ... 」每當這些情況發生,弱小無助的你害怕被拋棄,於是就只能選擇不停地去向他們解釋,證明東西不是你弄壞的,而你也不是一個壞孩子。
但大多數情況是,一個習慣性指責你的父母,他壓根就不會聽你的解釋,相反,他們還會把你的解釋當做是在頂嘴,是在狡辯,換來的則是更加嚴重的嘲諷與貶低,甚至是打罵。
長此以往,就會給你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當你在日後的一切關系裏,再次遭受到質疑或否定時,你的潛意識裏,就會害怕他們會像你的父母一樣。
尤其是在親密關系裏。因為普通同學或者同事質疑你,你可能還不會太在意。但伴侶是你最親近的人,他的任何一點質疑或者否定的意見,都會給你帶來很強烈的沖擊,讓你感受曾經的創傷體驗。而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你就會開始不斷解釋、去自證自己,以減輕自己的痛苦。
其次另一方面,一個習慣過度解釋的人,本質上也是對自己不自信。
我之前講過,內心缺乏自信的人,他的個人價值感大機率都是依賴外界評價的,他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目光,缺乏自我。所以但凡有人指責他、或是對他態度稍有些不好,都會讓他焦慮不安、變得更加敏感,並習慣性地想要為自己辯解,透過這種手段來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和安全感。
但這會帶來一個糟糕的後果是,當我們總是因為外界的目光,習慣性的去解釋自己後,就會讓我們形成一個固話的思維模式,只要你說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或者說只要我說的東西讓你覺得不對了,我就開始跟你解釋,我就開始跟你辯論。
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思維,之後,只要遇到相關刺激,大腦就會自動為我們匹配「辯解」模式,比如你的言語會變得特別具有攻擊,甚至會顛倒黑白。那長此以往,你就會失去自我糾正的能力,永遠無法解決真正問題。自然,你的人格也無法得到成長,你永遠無法真正的學會不去在意他人的目光,不活在他人的價值標準下。然後陷入因為自卑而急於解釋,又因為過度解釋而更加自卑的惡性迴圈。
那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既然我上面提到,過度解釋可能是源於創傷後的應對機制,是一種自我保護。你在看到這一點後,還要有這樣一個意識,你可能曾經是一個需要過度解釋的孩子,但現在你已經成為了有主動權和選擇權的成年人。當感受到質疑時,當你再次有了想要去拼命解釋的想法時,停下來告訴自己:我現在很安全。即使我不回應什麽,我也不會受到懲罰,更不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你要抱著一種「就算大家都說我不好,我也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態度。這不是自戀,而是一種打心底裏對自己的認同與接納。而一個只有接納自己的人,才能有能力去接納伴侶。才能以一種更穩定更包容的內核,去看到你們之間產生誤會的真正原因,從而建立有效的溝通。只有這樣,你們的關系才會越磨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