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2024龍年春晚第一個熱搜,非她莫屬

2024-02-06情感

2024龍年春晚終於官宣第一波陣容:

主持人任魯豫、撒貝南、奈格買提、馬凡舒、龍洋。

而到如今,春晚也完成了第四次彩排。

關於春晚,你曾經最喜歡的節目,是什麽呢?

是趙本山、陳佩斯、沈騰或賈玲的小品;

是侯寶林、郭德綱、嶽雲鵬等人的相聲;

是李谷一、劉德華或周杰倫的歌曲;

亦或是劉謙的魔術。

還是說,你也會像十點君一樣,喜歡:

中國戲曲。

作為普通人,名家或許數不出幾個,但唱詞總能聽家裏老人念叨上幾句,比如。

黃梅戲的【天仙配】: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京劇的【鍘美案】:

「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

1996年開始,戲曲也被搬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上。

2014年央視春晚京劇節目【同光十三絕】

可由於中國戲曲有大大小小三百多個劇種,名家流派繁多,加上近十幾年,不斷地被其他藝術形式所沖擊。

漸漸地,戲曲被釘上了「老古董」的標簽,甚至很多人覺得,這是「爺爺奶奶輩才喜歡的」。

但這兩年,戲曲卻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出圈」。

比如我們熟知的【身騎白馬】【武家坡】。

而今年,更是被一個年輕的越劇演員推到了頂峰。

她叫陳麗君,憑借新國風越劇【新龍門客棧】,在互聯網大火。

她也借此出現在了央視春晚彩排的現場。

更是讓無數年輕人驚呼:

「質疑我奶,理解我奶,成為我奶。」

2023年11月,陳麗君單手抱起搭檔轉圈的視訊,一夜走紅。

這是她在【新龍門客棧】演出返場時,和搭檔的互動。

陰差陽錯,讓她的社交帳號漲粉百萬,演出更是一票難求。

清爽的男裝扮相,毫不油膩的動作。

即使邪魅一笑,也是少年氣十足。

這讓陳麗君迅速獲得了「老公姐」的稱號:

「老公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性別。」

爆紅的演出片段只有幾分鐘;

可成為越劇女小生,陳麗君卻走了整整18年。

13歲那一年,出生於「越劇之鄉」嵊州的陳麗君,被老師一眼挑中。

從小接受越劇熏陶的陳麗君,高興地飛奔回家,告訴了父母這個訊息。

沒想到,卻遭遇了強烈的反對。

爸爸雖然是越劇迷,但並不希望陳麗君學戲曲。

因為,學戲太苦了。

但陳麗君卻一意孤行,因為熱愛:

「我打心眼裏喜歡越劇,熱愛舞台,所以我願意為這一切去付出所有的努力。」

於是小學畢業後,她便去了嵊州藝校。

不停地練習基本功,用三年時間灌溉著自己的夢想。

之後,陳麗君進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和浙江省藝校聯合共創的「小百花班」,馬不停蹄地出晨功、練嗓、練腿毯。

因為訓練,她常常會被道具砸到,會摔倒在地上。

她也曾質疑過自己的選擇:

「為什麽一個女孩子要學這些技巧?為什麽會發明這樣子的動作?」

她也會怕痛怕冷,會想要偷懶,但卻不想就此放棄。

就這樣,在小小的練功坊度過了春夏秋冬。

可就在陳麗君覺得自己熬出了頭,準備以「花旦」的身份,踏上越劇舞台時。

卻被老師要求從「花旦」轉成「小生」。

「個子這麽高,有哪個小生跟你搭戲?別演花旦了,改行小生。」

陳麗君花旦扮相

要知道,小生和花旦相比,從表演、形體到唱腔,學的都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意味著,她此前學過的基本功都要推翻重來。

這幾年的時間,白費了。

起初,陳麗君並不同意。

但禁不住老師的「三顧茅廬」,最終,抱著「既然這樣的話那就去試試吧」的心態,她開始改行做小生。

雖然不甘,但卻一點懶沒有偷過。

她被大家戲稱為「練功房女孩」。

日常壓腿、練台步、下腰就不說了。

連晚上關了門,她都會從窗戶翻進去偷偷練習。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付出。

在努力練功的那些年,陳麗君總告訴自己要抓住每一個機會。

有比賽,有角色,就要卯足了勁去參與。

即使是跑龍套,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因為劇場舞台都是免洗的,而她要用「千百次、上萬次地去練,去保證這個萬無一失」。

總有人說陳麗君是幸運的。

因為她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卻成為了備受追捧的「角兒」。

沒有相應的職稱,不是一級演員;

沒有在眾多劇目中領銜主演;

也沒有梅花獎、文華獎這樣的大獎傍身。

其實,對於今年32歲、只主演過兩部大戲的陳麗君而言。

成為「角兒」這件事太遙遠了。

擺在她面前更急迫的問題是:

如何在這個行業裏,留下來。

不需要因為無戲可唱而放棄夢想,也不用因為經濟困窘被迫轉行。

在陳麗君爆火之前,她的前輩何賽飛就曾點破了戲曲的困境。

當初她作為評委,參加「中國梆子大會」第二小組比賽。

來自山西呂梁的晉劇演員張軍波表演了一出【清風亭】,贏得滿堂喝彩。

可台前的光鮮亮麗,卻遮不住台下的經濟困境:

張軍波只是劇團裏的臨時工,每個月薪資只有1500元。

不得已,老婆和三個孩子只能生活在老家,他一個月也只能回去一次。

為了維持生活,唱戲之余,他還要跑網約車、送外賣。

很辛苦。

可是,張軍波是真心熱愛晉劇。

哪怕發著高燒,打著點滴,也堅持在台上表演。

哪怕妻子好幾次半開玩笑地說要跟他離婚,也絕不放棄。

張軍波的故事聽得何賽飛忍不住激動落淚:

「振興戲曲真的不是喊的,他就是藝術家!

你們口口聲聲梅花獎、文華獎,幾百萬幾千萬花那麽多錢排一台戲。

得了獎之後放在倉柯瑞,老百姓也看不到,戲呢?錢呢?到哪裏去了?」

她點破了戲曲的發展問題:

一味地追求藝術性,而枉顧老百姓的口碑。

一邊是「閉門造車」。

打著「追求藝術」的口號,唱著舊戲,改著沒人看的新戲,卻沒法讓基層從業人員溫飽。

曲高註定和寡。

的確,可能離「藝術」越來越近了,可卻離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

一邊是被流行文化不斷沖擊著。

看著嘻哈樂、搖滾樂隊、街舞、影視劇百家爭鳴。

戲曲卻成為了那個無人提起的「老古董」。

最後,是從業人員的流動,隨著一代代農村人的生活變遷,劇團逐漸走進了大劇院,少了曾經農村的撂地開台。

聽的人少了,唱的人必然也會越來越少。

戲曲人才,不可避免地開始流失。

曲劇演員田冠軍曾經也是其中一個。

在曲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那一年,學戲24年的田冠軍就失了業。

那一年他36歲,自然要想辦法另謀生計。

於是接手了朋友轉讓的錄音棚,開始給河南電視台知名戲曲綜藝欄目【梨園春】錄制配樂伴奏帶。

起初錄音棚一年的收入只有五六萬,堪堪回本。

但漸漸地,錄音的錢比唱戲還賺得多了。

唱戲,生活朝不保夕;

不唱戲呢,不僅不僅償還完了轉讓費,還成立了自己的傳媒公司。

何其諷刺。

所幸,田冠軍跟戲曲的緣分沒有因此結束。

有一天,有業內人士希望能將其恩師胡希華的代表作【李豁子離婚】翻拍成曲劇電影【李祥和的婚事】。

田冠軍同意了,哪怕這電影不賺錢。

「能夠讓行業名家的經典作品永流傳,我覺得值。」

甚至由此發展了自己的「第二事業」:

幫忙拍攝制作戲曲電影。

這讓他有了幹回老本行的感覺。

然而,即便這樣,田冠軍依舊還有一個遺憾:

「我還想登台唱戲。」

像前面說的,擺在戲曲面前的,一直有一個問題:

如何守正與創新。

很多人覺得二者不能兼得。

要想保護傳統文化,就不能使其遭受流行文化的「玷汙」。

不能把流行文化浮躁的風氣,帶入到戲曲中。

但一味地堅守傳統,最後只能導致了解戲曲的人越來越少。

大戲登台,台上是老人,台下也是老人。

年輕群體裏,沒人唱戲,更沒人聽戲。

至於創新。

近幾年,不斷有人透過短視訊無底線地改編,用網紅化的唱法去演繹戲劇。

失去了戲曲的本味,成為老百姓眼裏的文化「小醜」。

那麽,戲曲的傳承究竟應該是什麽樣的?

在十點君看來,目前戲曲文化的「成功復興」離不開以下三點。

首先,保持戲曲文化的純正,開拓年輕化的宣傳渠道。

在成都有一個民間川劇團,3個創辦人大花、二花、三花都是女性,藝齡皆已超過40年。

年紀越來越大,她們依舊不舍川劇舞台。

三個人結伴創立了「三花川劇團」。

起初觀眾比演員少,台下觀眾比她們這幾個演員的年紀還大。

但抱著對川劇熱愛的初心,三個人還是堅持把劇團做下去。

一直到2023年,劇團登上大舞台,命運有了轉變。

三花川劇團受邀參加了央視戲曲頻道舉辦的【一鳴驚人】戲曲欄目。

而後又受邀參加了2023年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

有了媒體的曝光,在攝影朋友的建議下,他們開設了川劇團的社交帳號。

為的就是朋友的那句話:

「這全部都是年輕人,流量很大,你們川劇團可以試試。」

劇團一下子就火了。

他們不缺實力,缺的只是曝光的機會。

為了留住這些年輕人,劇團又開設了非遺傳承川劇演出上線。

演出節目包含川劇變臉、吐火絕技、皮金滾燈、手影戲、水袖舞等7場節目。

傳統文化,就透過這樣的形式,得以保存,繼續發展。

第二,保持戲曲的創新精神。

陳麗君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就完成了一場革新:

在小劇場裏,以全女團的形式創作環境性越劇。

打破劇場頗具距離感的觀劇設定,升級觀眾的視聽享受。

離得近的,還能感受到台上演員扇子扇出來的風。

而演員呢,甚至為此出國參加了一次女團培訓,再提升自己的角色塑造與表演形式。

堅持「越劇創新」的劇團團長茅威濤便說:

「戲劇應該回到本質,它是活生生的,親切的。」

陳麗君與茅威濤

真正的戲曲不是成為「古董文物」,被人束之高閣,遠觀不敢近看。

而是回歸到群眾的生活,讓老百姓感受其文化魅力。

自發地讓戲曲留存下來。

最後,是人才。

離開曲劇團15年的田冠軍,最後透過直播回到了自己最熱愛的舞台。

借助網路這個平台,他邀請了曲劇和豫劇的名家大師們前來參與。

而老藝術家們,都表示了支持。

95歲高齡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老師在直播間開唱,更是引得戲迷們不斷叫好。

對於直播打賞這件事,田冠軍起初覺得自己只是熱愛戲曲,但最後也坦然面對:

「能讓戲曲演員做著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挺著腰板把錢掙了,有什麽不好?」

演員們有了收入。

還在這個直播間裏,有了交流與切磋的機會。

而這,對於戲曲發展也是至關重要。

陳麗君爆紅之後,謙虛地說:

「戲曲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DNA,一個小石子投下去之後,DNA就被喚醒了。」

那是屬於中國人獨特的韻味和浪漫!

戲曲的傳承,是不斷代的接力賽。

是人才的不斷代,更是觀眾的持續熱愛。

相信歷史悠久的戲曲,現在依舊可以保持年輕。

因為每一個年輕人,哪怕在外面繞了一大圈,最後依舊會回到最熟悉的「生旦凈末醜」和「坐念唱打」,在二黃和西皮流水中,品味我們自己的文化。

點個 【在看】 ,願戲曲長紅,中國文化不滅。

你們知道你們當地有什麽劇種嗎?愛不愛聽戲呢?對於戲曲的發展又有什麽想法呢?

歡迎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分享一下你們的看法吧。

作者 | 微微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