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人到中年,最養人的3個字

2024-02-23情感

主播 | 簡寧 文字 |杜言心

人到中年,不僅要顧好自己的身體,更要富養內心,活出生命的寬度,才不枉來人間一趟。
以下這3個字最養人,蘊含著三種人生智慧,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之前看到熱搜上的一個視訊,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準備將媽媽剛剛裝好的飯盒,幫媽媽放進袋子裏。不料女孩沒拿穩,飯盒弄翻了,飯菜瞬間全灑了。
這時候不知情的媽媽看到一片狼藉的袋子,沒有生氣,也沒有斥責女孩,而是語氣溫和地問了一句:「你把媽媽的飯打翻啦?」
小女孩有些不知所措,帶著哭腔回應。
媽媽立即把女兒攬入懷裏,安慰她說只是問一下是不是不小心弄的。
得到女兒肯定的回答後,媽媽又耐心地建議女兒下次要小心,記得尋求幫助。
視訊下網友紛紛點贊,大家都很羨慕這樣幸福的「神仙家庭」。還有不少人感嘆,原來摔爛東西是可以不被責罵的。
人到中年,女人最怕的,就是活成一個怨婦。
抱怨辛苦得不到關心,控訴付出得不到報酬,情緒不穩定,傷人更傷己。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成本」,比如你今天不小心晚起一小時,你為此又煩惱了一小時,你一下子就損失了更多時間。
情緒不穩,內核不穩定的人容易毛躁,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或是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中,最終讓自己變得不堪重負,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生氣時不妨問自己一句話:「我需要生這個氣嗎?」或是「我有必要這麽生氣嗎?」,情緒便能盡快冷靜下來,人也能更理性看待問題。
【格局】中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心胸開闊、有大器量的人,他的內心就像一個大湖,你丟進去一根火把,它很快就會熄滅;你丟進去一包鹽,它很快就會被稀釋。」
所謂的內核穩定,大抵就是如此,即允許一切發生,專註自身,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知道自己要什麽,並且在情緒、情感、心理上有能力滿足自己,而不是純粹依賴外界給予。
經歷多了你會明白,中年人最大的智慧在於時時刻刻保持穩定的情緒,畢竟只有穩住自己,才能穩住一切。

作家王世民在【減法】中說,人越是想要的太多,就越應該學會做減法。
與其被紛紛擾擾所困,不如運用減法思維,刪掉精神上的負累,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每次看到網上有關裁員的新聞,王哥都會感到很焦慮。
想想自己年近40,上有老下有小,萬一在職場上有個三長兩短,該如何是好?
王哥越這麽想,晚上越睡不著,還夢到自己在一個狂風暴雨天被公司辭退。
於是他給自己制定了全方位的提升計劃,邊考證邊報名在職研究生,周末奔波於各種培訓班,沒過多久,就把自己在連軸轉中累得筋疲力竭。
為了在職場上始終保持好人緣,以及累積更多的人脈資源,王哥強迫自己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應酬,半夜喝到吐才回家。
結果他周末上培訓課打瞌睡開小差,考試沒透過。
領導找他談話:「小王,以前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但現在怎麽變成這樣了?請快速調整好狀態。」
王哥這才醒悟,原來自己以前的工作狀態是被領導認可的,現在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把計劃表排得滿滿當當,恨不得一天做完一周的事,就越是力不從心。
他開始減掉沒必要社交圈,把精力都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每天還能空余出一兩小時健身的時間。
【自律力】一書中提到: 「給生活做減法,主動地斷舍離,才是對自己真正的寵愛。」
人生這趟旅途中,你若想要的太多,行李就會越來越重,到最後寸步難行。
人到中年,很多事需要自己操心,因此,學會給人生做減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減去生活的物欲與貪戀,才好收獲內心豐盈;
減去心中的自卑與自負,才能真正從容不迫;
減去內心的抱怨與雜念,才會擁有幸福安寧。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選擇悖論」,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
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卻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而恰恰是選擇越多,幸福越少。
所以,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內心就越富有。
學會刪繁就簡,是對自己的善待,亦是最高級的活法。
丟掉欲望,降低期待,減少內耗,身心輕盈了,腳步自會飛快。
願你我都能及時斬斷負面情緒,舍棄過度物欲,脫離自我禁錮,減去前行路上的負累,去奔赴自在人生。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越是急著擁有什麽,那個東西往往會離你越來越遠。
因為你越是著急,情緒越焦躁,越容易出現操之過急的錯誤,最終往往得不償失。
有人說:「很多人常說的一個字,就是快,其實快是最容易誤事的,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之前,應該先把情況搞清楚,做出合理的判斷之後,再有動作。」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記錄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某年冬天,周容想從附近的河港進縣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夾捆紮了一大摞書籍跟隨。
眼看太陽要落山,離縣城還有兩裏路。他問擺渡人:「城門關閉前,進縣城還來得及嗎?」
擺渡人打量了一下書童,答道:「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關上了。」
周容覺得擺渡人在戲耍他們,便與書童走得更快了,突然小童摔了一跤,繩子斷了,書籍散落一地。等他們把書整理捆紮好,前方的城門已經緊緊關閉。
周容在文後自評:「天下事以自急自敗!」
急難成效,事緩則圓。很多時候,心態決定結果,若遇急事,心態首當淡定從容,行動也應穩穩當當。
莫言說過,「緩一緩,再緩一緩,此時必須要解決的事情,先放一放,也許才會等到想要的結果。」
人到中年,你會明白,人生中有很多問題的答案,只有時間能給,急也沒用。
遇到難題,不妨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緩著來,往往柳暗花明。
正所謂「謀定而後動」,遇到事情,先謀略對策,而後采取行動,表面上看似緩慢,實則事半功倍,慢慢來會比較快。
其實在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裏,藏著他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學識、品格和修養。
緩一緩,是讓自己站在遠一點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你會看清什麽重要,什麽不重要;什麽是必需的,什麽又是可有可無的。
人生沒有多少事,是必須立竿見影、只爭朝夕的,很多事都需要文火慢燉,才能有滋有味。
余生,願我們都可以做到生活有重心,精神有所歸,安喜於光陰,安穩於日常,不慌不忙,舒心做自己。

- E N D -

長按辨識二維碼 關註夜聽

收聽更多往期節目

3400萬人關註了夜聽

你若喜歡,請給夜聽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