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你吃飯的樣子,會暴露你的生活狀態。
為什麽這麽說?
今天,想和你聊聊 「情緒性飲食」。
綜藝【你怎麽這麽好看】中,有一個胖胖的北漂姑娘,叫姜丁天。
她的生活,是當代「社畜」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名培訓講師,姜丁天經常加班。
深夜23:00下班,回家路上,還在工作群裏收發訊息。
淩晨00:00到家,來不及洗漱,繼續研究講師的直播模型。
時間上的緊張,讓她只能靠暴飲暴食,來宣泄工作積累的壓力。
一個冬天,就胖了30斤。
當嘉賓說她這是過勞肥時,她只能苦笑著調侃自己:
「我這是因工負傷。」
螢幕前的我,也不禁苦笑起來。
姜丁天和我們一樣,都是苦苦掙紮於現實的一員。
面對生活、工作、人際等各方面的壓力,逃不開,也解決不了。
只能用吃來暫時緩解。
就像B站up主w汪汪桑w說的:
「在工作上,我是沒有退路的;但是在吃上,我是有主動權的,我可以選擇吃高熱量食物,我可以選擇發胖。」
早晨吃純芝士的三明治,中午冰激淩、甜甜圈,晚上吃炸雞和披薩。
她不怕胖嗎?
怕,只是她已經不在乎了。
「我就是要對著幹!」
此刻的吃,已經不是因為餓而吃,而是為了壓抑內心的痛苦。
這種報復性的吃吃吃,其實是過度勞累、壓力太大引起的「情緒性進食」。
現實中,「情緒性進食」的型別遠不限於此。
空虛寂寞型:「晚上好無聊,好無趣,就想點個鴨脖磨磨牙。」
自我犒賞型:「剛剛完成一個大計畫,晚上一定要好好吃一頓,犒勞自己。」
回避情緒型:「和男友吵架了,必須大吃一頓!胃填滿了,心就不難受了。」
節食後遺癥:「自從開始減肥,以前看都不看的蛋糕,現在看到就走不動路了。」
情緒性的進食,不再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
而是緩解心理上的饑餓與不適。
和越累越胖的「過勞肥」不同。
還有一類人,越累越瘦。
我有一個朋友,考研期間壓力特別大。
每次一到飯點,就魂不守舍。
看似在吃飯,可腦子裏卻滿滿都是剛背的單詞和剛學會的公式。
嘴裏的飯,一點兒味道都沒有。
幾個月下來,瘦了整整20斤。
考試當天,靠著一瓶葡萄糖才熬了過來。
這就是過度勞累與壓力引起的「情緒性厭食」。
對於情緒性進食的人,大家好像都很容易共情。
但是對於這樣「情緒性厭食」的人,大多數人似乎難以理解。
我曾在微博上,見一姑娘發了張70斤的稱重照片。
並配文:情緒性厭食者的悲哀,增重失敗。
底下的評論讓人五味雜陳。
有人嫉妒:乖乖~你這是凡爾賽吧!
有人好奇:你是怎麽做到這麽瘦的?
還有人羨慕:仙女請賜教,怎麽才能得厭食癥?!
本來想求安慰,得到的卻只有大家的好奇和圍觀。
她只能在下面回復:
你們不理解我的痛苦,為了不讓自己餓暈倒,我每天早晨把麵包壓扁,強迫自己吞下去。
我現在瘦得,身上幾條肋骨都能數出來,每晚睡覺都會被自己硌醒。我都懷疑一場感冒就能把我送走!
雖然,情緒性厭食不像厭食癥那樣危險,會把人活活餓死。
但是它依舊給人帶來了生活上的困擾,並且讓人陷入無人理解的境地。
就像知乎網友說的:
「親朋好友只知道讓我多吃點,卻不知我也想吃,但真吃不下啊!」
其實,無論是情緒性進食還是情緒性厭食,都是把食物當成舒緩情緒的工具。
區別在於:
前者,是用吃來轉移註意力,回避掉讓人不舒服的情緒。
而後者,是內心已經積壓了太多情緒,只能用拒絕食物的方式,來拒絕情緒再次進入體內。
很多人會調侃:
沒有什麽痛苦是一頓火鍋(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但其實,ta們自己也清楚:
逃避雖然有用,但卻不會一直有用。
每一次試圖用食物拯救自己,都會陷入新一輪自我否定的惡性迴圈中。
情緒性飲食,往往會帶來 3 大負面影響:
a. 喪失對情緒的敏感
抵禦壓力、舒緩負面情緒、填補空虛和寂寞,都是觸發情緒性進食的重要因素。
本質上,都是為了將自己從情緒中拯救出來。
但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
就像【瘦身男女】中的Mini Mo,失戀後遭受重創,只能用吃自我慰藉,結果體重飆到260磅,反而更加自卑和痛苦。
短期內,飲食可能的確會讓我們快樂一點。
但長期來看,透過飲食回避情緒,不僅不能拯救自己,還會喪失對情緒的感受力,遭受到來自情緒的反噬。
b. 對高熱量食物上癮
研究表明,當人的身體或情緒感到痛苦時,會更傾向於選擇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BBC 紀錄片【Why Do We Comfort Eat(我們為什麽要舒適飲食)】,對參與者進行腦補掃描,發現:
人情緒低落時,對巧克力奶昔的渴望會增加。
其中一種解釋是,高熱量的食物會促進胰島素和多巴胺的釋放,使人抵禦壓力。
但是,激素帶來的變化畢竟是短暫的。
一旦激素水平降低,我們就會經歷從愉悅到低落的喪失感。
為了抵抗這種落差,我們會下意識地渴望透過「吃」來再次獲得滿足。
然後不斷強化這個過程,直至成癮。
c. 陷入自責與內疚
很多時候,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性進食,卻依舊無法控制時。
很容易會陷入到自責當中。
「香港小姐」亞軍王君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透過吃東西來宣泄自己的壓力。
但是每次吃完後,她都會感到更大的負罪感和內疚感。
有一次,她在吃餅乾時,突然感到很罪惡,轉手就把餅乾扔進了垃圾桶。
可最終,卻還是忍不住,把餅乾從垃圾桶裏撿了出來。
邊吃邊哭。
和她一樣,許多情緒性進食者,在忍不住吃吃吃的時候,都指責過自己:
「吃吃吃,就知道吃!」
「除了吃,我還能做什麽?」
「連食欲都控制不住,我和動物有什麽區別!」
可是,在惡性迴圈已經形成的時候,指責自己往往是沒有效果的。
我們需要回到起點,看看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情緒。
要知道,吃下的是食物,咽下的卻是委屈、憤怒、焦慮和痛苦。
你的情緒,不應該被如此粗暴地對待。
日劇【為了N】中,童年不幸的希美,喜歡買很多很多的食物,把冰箱填得滿滿的,然後做很多很多美食。
後來,在享受過愛情和友情的滋養後,她終於放下了對傷痛的執著。
也放下了對美食的執著。
她說:「一想到人生是那麽廣闊,冰箱裏的空隙也就不值一提了。」
對於每一個情緒進食者而言,放下對食物的渴望,並不容易。
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做一些什麽,來讓自己往前走一小步。
以下是來自心理學家Melinda Smith等人提供的 4 個小技巧,送給有需要的小夥伴。
a. 區分生理饑餓和情緒饑餓
想要擺脫情緒化進食,首先要分清楚,你究竟是因為餓了而吃,還是只為了緩解情緒不適。
當你出現以下情況時,要註意,這很可能是情緒饑餓:
饑餓感突然出現;
饑餓感不在胃裏;
渴望特定的舒適食物;
這種饑餓讓你想要瘋狂進食;
一旦你吃飽了,情感上的渴望就不再得到滿足;
吃完後感到後悔、內疚或羞恥。
當你能夠辨識情緒饑餓,你也就有能力選擇,是否要用食物填補這種饑餓感。
b. 記錄情緒和飲食日記
下次你忍不住吃東西時,不要著急滿足自己,花點時間想一下:
是什麽引發了情緒上的饑餓?
把你的發現寫進食物和心情日記裏:
你吃了什麽或想吃什麽;
發生了什麽讓你不開心;
你吃之前的感覺;
你吃的時候的感覺;
你吃完之後的感覺。
嘗試記錄一段時間後,你就會找到情緒化進食的觸發因素,了解自己在什麽時候容易進食,以及自己是在逃避什麽情緒。
c. 找到情緒化飲食的替代方案
光了解自己的情緒化進食周期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撫慰情緒。
當你被老板罵了傷心難過時,你可以不用流著眼淚大吃特吃。
試著給要好的朋友打個電話,在電話裏一起痛罵黑心老板。
當你下班之後累了困了,不一定要靠大吃一頓補一補。
試著點個香薰,喝杯小酒,泡個香香的澡,早點上床進入夢鄉。
當你夜裏空虛寂寞無聊時,薯片、披薩、冰激淩不一定能填滿你的心。
試著看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一個搞笑短視訊,都可以讓你踏實和穩定。
是什麽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開始有意識地去改變飲食習慣。
d. 練習正念飲食
練習正念飲食,可以把註意力集中在用餐的樂趣上,減少暴飲暴食。
首先,當你買菜、做飯、上菜和吃東西時,運用你所有的感官,充分地去聞、去看、去嘗,去觸摸。
然後,吃飯前深呼吸幾次,保持好奇心,觀察自己的坐姿和狀態,以及一起吃飯的人和周邊的環境。
當食物擺在面前時,花點時間去欣賞它,觀察它的顏色、味道;
把食物放進嘴裏的時候,註意它的口感,牙齒咀嚼的感覺,以及它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你要慢慢吃。
時刻觀察自己的變化,密切註意身體的飽脹訊號,以便隨時停下。
有人說:身體不僅是靈魂的容器,還是情緒的容器。
你的每個情緒,每一個感受,都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
或化作優美的線條,或化作病痛,或化作脂肪。
如果你所有的壞情緒,都讓身體來承擔,終有一日,它會承受不了。
所以,不要把身體,變成心靈的垃圾桶。
正視和擁抱自己的情緒,對自己視若珍寶,終有一天,你會發現:
你對自己的好、接納與關懷,身體都會幫你記得。
下一次,當你難過、無聊的時候,先不要開啟冰箱或者外賣軟體。
試著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出門散個步吧。
看看花開的形狀,葉子的顏色,感受風如何撫摸你的肌膚,陽光如何灑在你身上。
無論如何,你永遠都被大自然深深愛著。
作者 | 只只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