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靜思
昨天,我和爸媽視訊,他倆喜滋滋向我宣布了最新的旅行計劃:清明節後,先去「十三朝古都」洛陽玩幾天,賞一賞牡丹、逛一逛龍門石窟;然後再去張家界,金鞭溪、十裏畫廊、黃龍洞、寶峰湖逛個遍。
大概近十年吧,我爸媽每年都會安排兩三次旅行,倆人在碧海銀沙、青山綠水間過個把月逍遙賽神仙的二人世界。他倆這般有點暖、有點甜的晚年生活是我未曾想到的。 曾經在我的預想中,我爸媽應該在我考入大學後就離婚了。
【金婚】劇照和很多他們那一代的人一樣,我爸媽透過相親認識,戀愛半年後,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婚戀史平穩得像一部波瀾不驚的紀錄片,沒有一點跌宕起伏的劇情。浪漫,就更談不上了。我媽能回憶起戀愛中的唯一浪漫劇情就是,我爸騎著二八自由車,她坐在前面的橫梁上,倆人一起唱【媽媽的吻】。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父母們,雖然也是懷揣炙熱與浪漫之心的年輕人,但對於婚姻的解讀是責任心大於愛意、「差不多」大於理解。我爸看上了我媽的顏值和爽利的性格,我媽被我爸軟磨硬泡、死纏爛打攻下,覺得這個男人性格沈穩、對她的急性子夠包容,也就一閉眼嫁了。
一樁婚姻,如果建立在對彼此並不足夠了解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時,種種矛盾必然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暴雷。
首先,他倆巨大的性格差異是引雷的主要導火索。
我爸是家中長子,幼年喪父、13歲就當了工廠裏的臨時工賺錢和寡母一起養活三個弟妹。按理說,長兄為父的大家長思維應該流淌在他的血液裏。但可能是遭遇過太多生活的捶打, 他的大家長思維變異成了隱忍和將就——不好我就忍一忍、將就一下,往下比總有更爛的。他是阿Q精神的王者玩家。
【激情燃燒的歲月】劇照我媽則是完全相反的性格。 從小掐尖兒、要強、不服人、不服輸。弟弟被打,身形比對方小一個頭的她敢拿著板磚去「報仇」、自己的媽媽偏袒大姐和弟弟,她敢叉著腰和對方理論,任憑老娘怎麽打,就是不哭、不服軟。家裏五個孩子,她身為爹不疼、娘不愛的「地瓜藤」老二,卻頗有長姐話事人風範。
從一件事能明顯看出二人迥異的性格。我媽年輕時做過不同小買賣,自己賺了些錢後想拉著爸爸那邊下崗的兄弟姐妹一起脫困。我爸不想和兄弟姐妹們有經濟糾紛、我媽希望有錢家人們一起賺。最後,確實一度和親戚們鬧得不愉快,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大家都認為是對方的錯。但我媽是個「幫親不幫理」的人,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挺她、為她說話,而我爸認為「自己的爛攤子應該自己收拾」,選擇了回避。
時過境遷,當時的幹戈早已化為玉帛。但這件事讓我媽給我爸貼上了「沒有擔當」的標簽;而我爸則認為我媽「有善心、但能力不足、愛強出頭」。
迥異的性格又導致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觀,這讓父母的婚姻更是生活頻頻觸礁。
【心居】劇照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媽單位效益不好,她因為機緣巧合,和幾個朋友做副業賺了點錢,後來發現把副業發展成主業經濟效益更高,索性辭掉了鐵飯碗,下海經商。這在從小吃「大鍋飯」、認為只有「體制內」工作才是人生唯一出路的我爸眼中,簡直是要反天的操作。
但我媽希望家人能過上更好的日子,而且她不認為有什麽工作是一輩子的「鐵飯碗」,所以揣著一點啟動資金獨自離家去兩千公裏外的城市談生意。臨行前她給我爸留下「遺言」:如果我四天後還沒有給家裏打電話,你就當我死了。
現在想想,我媽當時也不過三十歲出頭,一米五、那麽弱小的她,要積攢多大的勇氣和能量、對家庭懷有多深的愛意,才能邁出這一步。
事實證明,這一步棋她走對了。九十年代末全國掀起的下崗潮也波及了我爸,如果不是我媽破釜沈舟搭上了下海的列車,我家也將成為為生計犯難的萬千家庭之一。
她的這個選擇,不僅改變了家裏的生存現狀,也改變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女強男弱」的局面自此在家裏形成,我媽在家越來越有話語權和決定權, 她看我爸也越來越「沒出息」。 如果他們晚出生二三十年,生活在對「女主外、男主內」 包容性更強的當下,一個安心為家庭搞事業、一個安心操持家務,可能沖突不會那麽多。
【烏海】劇照但父母那個年代的人,對倒置的社會角色很難接受。安分守己、只想過好自己小日子(哪怕清貧一些)的我爸,碰到了一生要強、慕強心理嚴重的我媽,一個「男子氣概」全無、一個「賢妻良母」人設崩塌。一個來自火星、一個來自金星的兩個人,在地球上落戶、共譜「we are family」幾十年,作為二人婚姻產物的我,父愛母愛俱全,但劈頭蓋臉而來的吵架也成為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他們的爭吵不僅曾讓我的小學老師出面、還驚動過居委會的「馬大姐」們。
小學三年級,學校五一假期留了一篇作文,同學們寫的都是全家去遊玩、旅遊、或者勞動的故事。只有我,生動記錄了我爸媽的又一次劇烈爭吵。估計老師也是沒見過我這麽「實誠」的孩子,叫來了家長,給他們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
我讀初二時,因為家裏親戚的事,鬧得我爸媽不睦。通常吵架多是我媽發怒(但用她的話來說發怒的點總是我爸引起)、我爸隱忍,但那次爭吵持續了好幾天,我媽亮出了離婚協定,我爸大概也是受夠被「嫌棄」的日子,大筆一揮簽字了。
始料未及的我媽沒有台階可下,更怒了。鄰居聽到動靜,叫來了居委會,客廳了擠滿了評理的「裁判們」, 最終當然是以「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經典定式收尾。
【人世間】劇照小時候,父母吵架,我更向著我爸,總覺得他是那個被罵、被撒氣的可憐人。 現在,我已步入中年、結婚十幾年,體驗到了女性在婚姻和社會中的各種困局,反而理解了媽媽當初的處境。
這個女人,要強、勇敢,但依舊傳統,主外賺生計的同時還嫌棄我爸主內水平不高,地板擦得不夠亮、玻璃擦得不夠幹凈,勢必要自己重新來過;顧不了我的學習,但也要費盡心思把我弄去一個更負責任的班主任班裏;接受了伴侶是過安穩日子的「小男人」,但內心依舊渴望自己的丈夫比自己強大;她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但迫於傳統對女性的「禮教」,她不願或者不敢離婚——自己的老公沒犯原則性的錯誤,她有什麽借口分開?
兩個 「不對付」的人要去經營一段正常的婚姻、維持一個不破碎的家庭,猶如在火山口上扣一個蓋子,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內裏暗潮湧動,爆發經常是電光火石之間。
我一直以為,等我讀大學後他們就會離婚。所以,填報誌願時,我選擇離家很遠的城市,不想帶著童年生活裏的一地雞毛走進自己的成年世界。求學、工作、安居、結婚、生子一系列人生大事我都是在離家很遠的城市、甚至是國外完成的。
【中國式離婚】劇照他們是這世上最愛我的人、超越這世上90%的父母,但我不想再成為他們吵架的見證者、勸和人、以及所謂的「紐帶」——「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最沈重的情感枷鎖和道德綁架。
遠離家的這些年,我和父母依舊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每天打視訊、間歇性會久住一段時間。我已經被訓練到透過他們開口的語氣和眉眼就能看出二人是不是又吵架了。但多數時候,我對爸媽之間的緊張氛圍選擇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一直在等靴子落地,等他們一別兩寬、各自開啟自己的人生。
沒料到,等來的是他倆越老越愛。現在的他們經常一起爬山、遛彎兒、遊泳、旅遊,外出時會牽著手、一起逛街、互相投餵吃食。感覺像是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
【爺們兒】劇照為啥我爸媽吵了一輩子,步入晚年後感情卻變好了呢?
我想,首要的原因是與現在的年輕人相比,父母這代人,對婚姻品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我爸是外人眼中的好男人,年輕時雖然是普通工人,但有大廠體制內工作、五險一金俱全、單位能分房、能用很劃算的價格買單位發售的商品房;成家後雖然沒有老婆能賺錢,但是脾氣好、人緣好、不喝酒、無惡習、給老婆做了一輩子飯。和周圍那些「有錢就變壞」「吃喝嫖賭抽」占全、老婆還不離婚的婚姻相比,我爸凸顯成了同輩楷模。性格不合、幾十年婚姻中的那些是非對錯也就成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至於現代人步入婚姻時看重的愛、理解、情緒價值、邊界感、私密這些正常、樸素的要求是父母那代人未曾想過、更不要說去討論的問題了。
要求不高時,容易自得其樂。
【父母愛情】劇照其次,銀發婚姻裏少了子女和親戚的「幹擾」後,矛盾減少、平胡更多。
我的鄰居是雙職工,家裏有倆娃,只能請公婆過來幫忙照顧孩子,這一幫就是小十年。三代人在同一屋檐下相處,不僅有代際之間的矛盾,離鄉背井的老人婚姻上也會冒出新矛盾。比如,奶奶不滿意爺爺帶娃的作為,婆媳矛盾出現時得不到老伴的安慰、產生的無效抱怨,狹促空間和異地他鄉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
鄰居說,婆婆和她抱怨自己做飯,讓爺爺照顧一會兒孫子,而爺爺只會拿手機給孩子看時,她就會想到兒子小時候,自己忙著上班,他爸去外面下棋連讓孩子一口熱飯都吃不上的事情,越想越氣。
婚姻本該是「兩個人的電影」,多一人出現,新的矛盾會產生、舊的矛盾會被放大。
所幸的是,我和老公組建的家庭與父母相隔很遠,兩個孩子也是我們自己在帶, 相互「不摻和」的兩家生活,彼此之間的關系和感情也會清爽很多。
【 雞毛飛上天 】劇照另外,在我爸媽以前的爭執裏,有不少是為對方的家人生的氣。比如,你偷偷給自己的親媽給了幾百元、我偷偷給自己的親媽買了件衣服、你幫你弟弟填補了虧空、我胳膊肘向外拐幫著我妹妹說話。
你以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後才發現原來是兩個家庭的事,任何一位家庭成員的微小舉動,都可能在你的婚姻中掀起漣漪。
父母自己步入老年後,長輩離世,他們把更多的關註都投向了自身,和周遭的親戚、朋友關系圓融但寡淡了不少,父母的感情世界不再輕易受到外界騷擾後,本身也回歸了平靜。現在,二人之間最大的爭執也不過是「你做的飯我不愛吃」「天冷讓你加衣你不聽勸」這樣的雞毛蒜皮。
最後,身體的衰老使得他們開始依賴彼此,在這個過程中,爸媽終於能夠「停下來」看清眼前人、正視自己的感情和需求了。
我爸得帶狀皰疹,在身邊不離不棄照顧他的人是我媽;我媽重感冒起不來床時,在身邊徹夜不眠端茶倒水的人是我爸。 年輕時,為生活奔波忙碌,眼睛和心思都盯著外面的世界,對枕邊人自以為熟悉的像空氣,最是容易忽視和敷衍。
【金婚】劇照年邁後,當自己的身體機能變差、社會內容功能變弱、與新事物格格不入時,家這個咫尺方寸成了自己的全部,曾經熙來攘往的關系中,最終能倚仗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個一起變老的少年夫妻。 前半生將就去愛的父母,體驗了變老的具體、殘酷、無絲毫浪漫、甚至沒有尊嚴可言。如果說在這個過程中,能有什麽聊以慰藉,大概還得是愛吧。
只是,老去的父母之間的愛也許更像哈內克在電影【愛】中呈現的, 在人生最狼狽的晚年,愛是讓我們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原料,但它早已和愛情無關。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小風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