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4月3日7點58分,台灣花蓮地區發生7.3級地震,這是台灣1999年「921」地震發生25年後的最大規模地震。據台灣氣象部門統計,截至4月4日20時04分,此次地震余震已經達到401次。截至5日上午9點,地震已造成10人死亡,1106人受傷,仍有702人受困、18人失聯。
記者|彭麗
實習 記者|魏昭陽
編輯 |王珊
25年內的最大規模地震
4月3日,早上7點58分。 感受到晃動的最初幾秒,麥琪覺得有些荒誕,房間住得好好地,怎麽突然搖得像在玩遊樂設施? 她和男友從香港來到台灣旅遊,在花蓮這一站特意選了臨海的民宿,兩個半小時前,兩人剛從民宿窗戶看了日出,太陽從閃著金邊的雲裏出來,美麗且平靜。
很快,晃動之劇烈讓麥琪反應過來,是地震。遙控器、電視機、墻角立著的裝飾品、落地燈,「一切都劈裏啪啦倒下來」,他們住在3樓,可以感覺到整棟樓都在左右搖晃。麥琪與男友抱著坐在床上,想要逃跑,但無法站立。持續近一分鐘後,晃動結束,兩人往樓下沖。麥琪穿著內褲和半截背心,手上還拎著一條來不及穿的牛仔褲,「穿褲子太難了,要分辨前後,腳伸進褲腿也需要時間,但我一丁點時間都不想耽誤。」
民宿樓道裏「瓶瓶罐罐的裝飾品全倒了,地上碎玻璃渣鋪了一地」,周圍充斥著煙塵。他們還遇到一個逆人流而上的房客,他想要回房間找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出門後,麥琪兩人跑到了離民宿近100公尺的空曠草地上,廣場上已經聚集了逃難出來的人,余震一直在斷斷續續。
幾分 鐘後,伴隨著更強的余震,9層樓高的天王星大樓在他們面前突然倒下來,麥琪和周圍人一起尖叫出聲,「有種災難撲面而來的感覺,當時也不知道(樓)裏面有沒有人」。 楞了幾秒後,麥琪與男友順著人流一起往大樓相反的方向跑。 好在大樓並未完全倒下,保持在與地面有一定傾斜的角度。
天王星大樓在麥琪面前倒塌(受訪者供圖)
地震沖擊了花蓮的每個角落。花蓮縣一中學初一的學生派蒙告訴本刊,地震來時他們正在晨讀。借助於從幼稚園就開始的每年2次地震逃生演練,同學們都在座位上抓住桌子腳,老師去關電扇和電燈,第一波晃動結束後,每個人雙手拿著書包掩護頭部,按照演練時的逃生路線來到操場。「但我們還是很害怕,班上有同學嚇哭了。」而她在安全後也得知自己的家房子塌了,派蒙一出生就住在這裏,現在「歪到了一邊,玻璃、磚頭、雜物堆在一起,陸陸續續有些小碎石掉出來,不能靠近。」
國立東華大學的陳妍當時正在睡覺,被搖醒後,天花板上的板子和鋼架掉下來,砸在她的床上,「幸虧都比較輕」。但學校裏有一棟樓因化學物品掉落發生火災,大火一直持續到4日淩晨,刺鼻的氣味在校園裏蔓延。在台灣市民吳荔看來,這次地震晃動大、持續時間長,「可以和‘921’地震相比」。她的老公在逃生時抱著女兒從樓梯上摔了下來,韌帶斷了、部份骨頭碎裂,正在醫院治療。
陳妍的寢室天花板掉了下來(受訪者供圖)
根據台灣消防部門訊息,截至5日上午9點,地震已造成10人死亡,1106人受傷,仍有702人受困、18人失聯。
400多次余震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高孟潭告訴本刊, 探究花蓮地震的成因首先要從其地理位置說起,台灣正好位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交互作用的地帶。 「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下部俯沖下去,對西北方向的歐亞板塊形成強烈的推進,使得台灣的構造運動非常強烈,地震活動因此也非常強烈」,高孟潭解釋,花蓮地區又位於上述板塊交界最前沿的地帶之一,是台灣地震活動最強烈、頻繁的區域。「從有儀器完整記錄以來,即1951年到現在,花蓮6級半以上的地震有54次,7級以上地震也有17次之多,非常頻繁,平均起來七八年就有一次7級以上的地震」,高孟潭介紹。
台灣花蓮縣玉裏鎮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點(圖|視覺中國)吳荔是花蓮本地人,地震的記憶一直伴隨著她長大。1999年「921」地震時她還是高中生,雖然震央在南投縣,但花蓮震感也很強烈。「當時是半夜,大家都在睡覺,搖晃得非常厲害,上下扯、左右晃,全部的鄰居都跑出來在馬路上,身上都穿著睡衣,因為都是直接跑的。」花蓮有房子直接塌掉,她和同學們對地震有很長的陰影,「只要講到會想哭,因為害怕。」
「921」地震使得10萬余所房子半倒、全倒,2454人死亡,損失慘重。自此以後,台灣土地資源管理部門不斷修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2005年修訂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中,建物的混凝土強度、耐震系數都提升,依不同震區,可耐5到6級地震。至於涉及防災所需的公共建築,對地震的耐震度,比一般建築高1.5倍。
截至目前,此次花蓮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損共有176所,相比之前的地震,損失較少,死亡和受困的人主要集中在戶外。根據花蓮縣的公開數據,死者主要集中在隧道、景區步道等地,而受困的人集中在台8線及太魯閣地區,其中太魯閣晶英酒店及附近的天祥活動中心就有500多人受困。
花蓮一處早餐店完全倒塌(圖|視覺中國)
台灣即時報記者回添史是花蓮縣交通隊的誌願者,在交通條線工作了20多年。他告訴本刊,花蓮為多山地形,平原僅有全面積的百分之10,因此許多交通條線都要經山而過。以中橫公路為例,中橫公路是台灣第一條貫穿中央山脈、連線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1960年通車,從花蓮出發,可以到達台中,是台灣向西的主要通道。回添史告訴本刊,目前花蓮西進(中橫公路)、北上(蘇花公路)、南下(南迴公路)的三條路線中,只有南下的路線是通行的,另外兩條都被斬斷。以蘇花公路為例,大清水隧道處路直接塌陷了20公尺左右。
4月4日上午10點,回添史跟隨救援隊一起從花蓮沿著中橫公路往西推進。從他拍回的視訊可看到,中橫公路一側是山,另一側是河,沿河的欄桿幾乎全部斷裂、變形,碎石、樹枝堆在一起。越往山裏走,將近半個卡車高的大石塊越多,每開一段都可以看到被砸變形的車輛。在他們的行進過程中,還曾兩次碰到落石。「這也是救援現場難推進的原因,一直斷斷續續有余震,經常會有落石掉下來。」負責搜尋救援的消防部門也在其公告中證實了這一困難,「台8線原本預計4日18時能搶通至九曲洞路段173.5k,因道路狹小、現場落石仍頻繁,搶災作業困難,預計6日15時搶通至天祥隧道西口。」
某高速路段發生落石,災後重建進行中(圖|視覺中國)
據台灣氣象部門統計,截止4月4日20時04分,余震已經達到401次。平均10分鐘發生一次,最大規模的余震達到6.5級。談及余震較多的原因,高孟潭解釋,地震是地下巖層受力發生破裂後釋放地震波的過程,而一次破裂往往無法使巖層達到平衡,還會伴隨著一系列小的破裂,這個過程也就意味著更多的小地震。 「花蓮位於板塊邊界處,板塊無時無刻都在擠壓,破碎的巖體更不容易達到平衡,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余震也就比較多」,高孟潭說。
不斷的余震可能會帶來次生地質災害,如山體崩塌、滑坡等。高孟潭表示,尤其是花蓮地區山地多位於台灣東部海岸,容易發生降雨,震碎的山體加上降雨,更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土石流等。據台灣氣象部門統計,5日花蓮地區會有局部短暫降雨,6-7日降雨機率增高,易有局部較大雨勢,並有雷雨可能。「很多的居民點離山脈或者隧道比較近,震後應急救援行動時要防範余震或者再次地震引發的進一步的滑坡和崩塌。」
在高孟潭看來,更值得註意的是, 板塊邊界處的地震往往不是一次地震後再發生一系列余震直至平靜,而是可能會連續發生幾次地震。 他告訴本刊,花蓮曾有過這樣的歷史,1951年10月,花蓮發生了7.3級地震,當月又連續發生了三次7級以上地震。「是否真的連續發生強震很難說,但根據以往經驗,確實有這種可能性,也是災後處理應當註意的部份。」
(受采訪物件要求,除回添史、高孟潭外均為化名)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