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雲:「夫少者,多之所貴也。」
凡事以少為貴,減法過生活,方為真諦。
養生亦是如此,並非愈多愈好,而應刪繁就簡。
正如老祖宗說的:「減衣增福,減食增壽。」
最好的養生,不是拼命鍛煉,不是過多睡覺,就一個字:減!
宋代詩人錢時寫道:「人言少吃多滋味,此是尊生第一方。」
養生莫過於飲食,人吃五谷雜糧,營養均衡,才是長壽之方。
而飲食之道則在於減食,飯吃七分飽,菜吃七分好,適可而止。
老一輩人物質匱乏,因此常說能吃是福,認為進食是多多益善。
但如今生活大大富足,誰家都不乏吃喝,美味珍饈也隨處可見。
若是不知節制,或是暴飲暴食,或是進補過度,極易發胖失衡,損傷腸胃。
節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減少飲食,使得脾胃運化有度,方是延年益壽之道。
得享95歲高壽的大儒梁漱溟先生,養生秘訣便是減食。
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一菜一湯足矣,任食物再可口也堅決不多吃。
【養生三要】中講:「臟腑腸胃,常令寬舒有余地,則真氣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脾胃為後天之本,管住自己的嘴,腹中食少,養護脾胃,方能遠病離災,得享天年。
常言道:「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心態不好,心有千千結,再多養生手段也是徒勞。
如林黛玉,出身顯貴,卻敏感多思,凡事都往心裏放。
別人無意間的一言一行,都能在她心裏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故而整日郁郁寡歡,茶飯不思,吃再多的人參養榮丸,最後也短壽而夭。
心寬病退,真正的養生大道,就是學會做減法,把無關緊要的事,從心中剔除。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不必多思;未來的事,尚未到來,多思無益。
不如放寬心態,活在當下,保有幾分鈍感力,掙脫精神內耗的枷鎖。
如【格言聯璧】中說:「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養心以寡思二字為藥,清空思慮,心如止水,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知言·修身】有雲:「修身以寡欲為要。」
欲望,是心靈上的毒素,貪求過甚,無異於自取滅亡。
試想,總在糾結得不到的,奢求未擁有的,何其焦慮痛苦。
減少欲望,永保清心,才能頤養性情,活得輕松而自在。
蘇軾便是如此,無論高在廟堂,還是貶謫流放,生活始終簡樸。
不追求高官厚祿,不向往錦衣華服,有衣可穿,有食可吃,他已然知足。
欲望的精簡,帶來性情的超脫,在脫離物質的桎梏後,他愈發樂天知命,精神豐盈。
縱使半生都走在奔波貶謫的路上,身子骨也始終硬朗,老年時仍精神矍鑠。
王陽明也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欲望如黑洞,過分追逐,終將身心俱疲,深陷泥淖。
紅塵俗世間,知足知止,減少欲念,方可得到身心的自在,靈魂的昇華。
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
多言則氣乏,一個人說話越多,越容易消耗身體的元氣。
氣壯則康,氣衰則弱,長此以往,很可能會折損自己的壽數。
更何況,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的話多了,是非禍患也就隨之而來。
國學大師季羨林患過兩次癌癥,卻活到了98歲的高齡。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必要不多言。
在小飯館被人無端指責,他不辯解,只是默不作聲地繼續吃飯。
觀點被人質疑嘲諷,他也不反駁,而是選擇三緘其口,高掛免戰牌。
他每天依舊淡定地上課下課,讀書寫文,只管做好自己的事。
俗話說:「一言可招福,一言可招禍。」
口吐千言,不損自傷,言多,就是自尋煩惱,自我傷害。
須知,口是禍福之門,不妄言,不多言,才是為自己修德積福。
所以,有理不在聲高,遇事不必爭論,與其多說多錯,不如克制自己的表達欲。
減少言語,適時沈默,才有足夠的時間的精力專註自身修行,從而養好身體,過好生活。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 | 儒風君,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