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衣食無憂、沒有重大創傷,就不應該抑郁嗎?

2024-03-10情感

使人不那麽容易抑郁的保護因素,並不是飲食無憂,也不是表面上的被「珍愛有加」,而是穩定的希望感、控制感、歸屬感以及與真實生活的接觸等心理體驗。這些體驗,你真的給到孩子了嗎?

我的咨詢室裏常常會遇到這麽一類人:他們大多在65-85年之間出生 ,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也大致相似。他們出生於經濟貧窮和文化匱乏的年代,但是透過升學、職業上的精進、下海、出國留學等方式改變了生活面貌,對將來會更好充滿信心。我將他們歸類為「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

這些65-85年 生人已到中年或者接近老年,卻始終有一個比學業和事業更難啃的骨頭,那就是如何與下一代交流和相處。 他們覺得自己受過教育,有不錯的事業,是社會的中梁砥柱,不免以為自己與後代的溝通交流應該不會比自己與觀念「保守」的上一輩人更難。 但是從他們孩子的青春期開始,親子關系就變得非常坎坷。他們與孩子們的關系,甚至還不如他們與他們自己父母的關系。

【小歡喜】劇照

他們很多是「小鎮做題家」,這倒不是說他們都是在小鎮上長大的。即便他們是大城市的原住民,他們所受教育的應試色彩,比小鎮上的學校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在大城市所接觸到的那些在小城鎮裏接觸不多的東西,也並沒有使他們多麽的與眾不同—— 因為考分及社會地位的成功與否,往往是他們自尊的核心。 在他們成長的年代,整個國家都有一種小鎮氣質。

他們的上一輩人往往持有典型的傳統社會的價值觀,所以,在他們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小鎮做題家」面臨的是上一輩人的傳統的規訓式教育。在學校裏他們接受工業文明的教育和培訓,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矛盾。他們的父母是支持他們好好讀書的,因為這意味著一條不錯的生存出路。由於他們的父母對這種教育的實際情況所知不多,反而沒那麽焦慮,往往抱著「能把書讀好就給予支持,不願意讀也就作罷」的佛系心態。 傳統社會規訓式教育培養的相對順從的性格,與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基本上合拍,這種「一拍即合」,在彼時夠得上一種生存優勢。

【小舍得】劇照

及至「小鎮做題家」成為中產階級、有了孩子以後,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極端焦慮——這與他們的父母輩的佛系態度大相徑庭。他們是從題海裏一路殺出重圍的,非常希望兒女透過相同的路徑,並且走得更加「輝煌」。「小鎮做題家」成了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之後,又成了第一代「直升機父母」。

這一代父母遠比他們自己的父母更迷信教育。這當然與他們的人生道路得益於教育有關,但似乎也因此落入了一種思維的陷阱。他們甚至會把人生中的遺憾歸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更好的教育(比如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學校或者更「優秀」的專業)。然而他們對於自己所依仗的應試教育的硬傷——它在培養人的同情心、共情能力和生命體驗方面的失職——往往無感。所以,當這一代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抑郁障礙」之類的問題時,經常大惑不解。 他們自己在窮困的環境裏長大,他們受到的來自父母的體罰和言語的批評經常是家常便飯,他們並沒有抑郁,而這些衣食無憂,被「珍愛有加」的孩子,為何就抑郁了呢?

衣食無憂、沒有重大創傷,人就不應該抑郁,持有這種想法的人的確不少。但這是對抑郁的誤解。在任何時代都會有罹患抑郁障礙的人,有些人的抑郁發作與遺傳因素和生物因素直接有關,在同樣的環境下,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罹患抑郁障礙。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更願意選擇晚婚晚育,在生物學層面上就增加了產婦和後代罹患抑郁的機率。

如今抑郁障礙在年輕人中間的發病率不斷攀升,除了遺傳和生物因素,還有心理和社會環境原因。當一個人無法得到有利於心理發展的環境,以及形成了一些容易失望和產生無助感的性格特征時,抑郁障礙就變得很容易發生。 使人不那麽容易抑郁的保護因素,並不是飲食無憂,也不是表面上的被「珍愛有加」,而是穩定的希望感、控制感、歸屬感以及與真實生活的接觸等心理體驗。 就這些心理體驗而言,如今的年輕人,未必比上一輩人更有可能獲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在教育理念上經常是完美主義的,往往認為孩子應該上一個「盡可能好」的學校。這種理念迫使他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在挑戰自己成績的「最大可能性」。而這條道路在人生某個階段可能會突然遭遇滑鐵盧,從此失去希望感。沒有考上自己期待的中學、大學、研究生院,就足以讓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今後的人生再也沒有希望。因為他們的希望感被窄化了—— 除了在競爭裏一路獲勝,一切其他的成功體驗都變得不值一提。 至於真誠的關系、屬於個人的興趣愛好、感知這個世界的奇妙……更如虛舟飄瓦,不值得期待。

每時每刻都要全力以赴,不然就會被落到了後面,再也搭不上這趟優秀列車。這是很多「優等生」在應試教育這條跑道上形成的固化了的心態。這不但使得一個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容易喪失希望,即便一個牢牢地把握住了每一次機會的成功者,他的體驗也可以很糟糕——因為他對自己的生活的掌控,完全有賴於那個不容置喙的「時刻表」。有時候越成功,反而越擔憂。就像一些曾是優等生的成年人在一次心理咨詢裏經常描述的:「 每當我想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時候,就感到脊背發涼,非常恐懼……我怕搞砸了。

【帶著爸爸去留學】

「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的孩子在學校裏能否體驗到足夠的歸屬感,也非常需要運氣。例如,如今的中學幾乎極盡一切可能臣服於應試教育,使得中學生的一項重要的發展需求——建立和維系同伴關系——被極大地妨礙了。根據學習成績排座位、分等級是常態,有些學校甚至根據月考、周考的成績來重組班級。同學之間永遠是競爭關系,稍不留神,就得因為成績下降而「卷鋪蓋走人」(被踢到「差班」去)。這種經歷在65-85年出生 的這一代人求學的時候是非常罕見的。盡管如此,這一代人發現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裏求學,卻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這種環境經常是6 5-85出生的這一代為人師之後一手搞出來的。

「真實的生活」也是療愈或預防抑郁的一大要素。與之相反的,便是虛擬的和抽象的生活。65-85年出生的這一代人 曾為了走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或者避免成為「體力勞動者」而發奮,及至成年,終於坐進辦公室,過上了旱澇保收或者至少體力上較為輕松的工作。這種生活卻反而給他們帶來了焦慮、失眠、神經衰弱……成為中產階級、尤其是辦公室中產階級,在心理上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他們的孩子甫一出世,便生活在這種窗明幾凈、按部就班、看似美好的環境裏。事實上,這種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乏味的,尤其是那些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真實的生活是充滿不確定和變化的生活、是有些混亂和骯臟的生活,也是有趣的、新鮮的、有挑戰的、使人充滿活力的生活。 「泡在蜜罐裏長大「其實是一種不幸的遭遇,有哪一種生命能在蜜罐裏活出生命力呢?

【困在心緒裏的兒子】劇照

「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自以為比上一輩人更關心孩子,但他們對孩子的關註反而可能讓孩子感到窒息。他們越盡責,孩子心理狀態反而越差,結果就變得更加「盡責」。這種惡性迴圈正在很多家庭上演,把孩子往抑郁的路上一推再推。

如何避免這種尷尬的狀態?那就請好好考慮一下前面所說的那些因素: 你是否給孩子帶來希望感、歸屬感,願意引領他們接觸真實的生活?你是否願意鼓勵孩子們成長為他們自身的主人? 「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在這方面甚至不如他們的父母輩做得好。他們比父母輩成功,他們引以為豪的也是成功,對子女的期待是更大的成功……所以在家庭內部就已經建構了一種「內卷」模式。

有時候,成功會變為「成功的詛咒」,「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的父母因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對於自己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的無知往往不太感到羞怯,他們容易接受孩子們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自己這個事實,不恥於向孩子們學習。但是「第一代城市中產階級」卻很難不為成功所累,乃至孩子們已經進入青春期、甚至已經長大成人,在孩子面前都放不下家長和權威的架子,希望始終扮演孩子的生活和精神導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 成為一個可溝通的父母,本質上不在於有沒有好的溝通技術,而是能否戰勝自己的自戀,或者至少把自戀暫時放在一邊,耐心地傾聽、理解、交流,不讓權威感蒙蔽了自己, 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讓孩子在越來越多的方面成為他們自己的主人。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復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35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等。

許多願意為青少年寫作和繪畫的成年人加入了這本雜誌的創作。科學、遊戲、哲學、文學、心理學、藝術專欄的創作者不斷地輸送著前沿的研究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試圖回應青少年對現實世界的困惑。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少年新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