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在不同文明之間,建一座藝術之橋

2024-04-03情感

一塊懷表,如今正靜靜地躺在展櫃當中,仿佛在述說一段中法之間塵封的往事。

300多年前,它從法蘭西遠渡重洋,作為國禮來到中國,成為連線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之間的紐帶,記錄了兩國之間關於科學、藝術、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濃縮了這一時期兩大文明互相凝視的目光。

表殼人物雕像是路易十四,而圍繞路易十四淺浮雕像的表墻上的三組圖案,是人形曲腿平台上放置的天球儀和儀器、樂器和樂譜、鎧甲和旗幟,分別象征了科學、藝術和勝利。再仔細翻看表的機芯,又另藏玄機:有一條象征中國的龍。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副主任、研究館員郭福祥在不斷的考證中,將這一段歷史還原給了世人,似乎也將我們帶回了那個充滿了好奇和彼此傾慕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卡地亞:

做不同文化間溝通的橋梁

這塊懷表的制作者,名叫伊薩克·蒂雷 (Isaac Thuret,1649-1706) ,他是法國鐘表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其鐘表職業生涯和法國宮廷關系密切。伊薩克·蒂雷從1684年開始成為宮廷禦用鐘表匠,為路易十四宮廷制作鐘表,還曾負責維護和照管楓丹白露宮、巴黎天文台和法國科學院的鐘表。

當時,地理大發現的開始,讓西方對於神秘的東方文明充滿了好奇,洛可可風格 (Rococo) 流行於宮廷,成為遍及歐洲的「中國風」。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法國的傳教士將藥物、鐘表、六分儀等帶到中國,受到康熙皇帝的垂青,對中國宮廷的藝術、科學、建築、醫學和地圖編繪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另一方面,中國也將自己的瓷器、絲綢、書籍以及紋樣帶到了歐洲宮廷,成為影響西方審美風潮的重要元素。

當這些令人心神激蕩的歷史濃縮到一塊懷表之上時,一幅中法百年前遙相呼應的壯闊畫面也在徐徐展開。一如郭福祥所言, 文化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人員和物品相互影響的過程。

4月1日,這一展品正陳放於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這場名為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 的展覽 (以下簡稱【紫禁城與凡爾賽宮】) ,詳盡地向人們展示了中法交往的歷史源流,而卡地亞作為主要合作夥伴之一,希望和更多的人一起去重溫那段令人心神激蕩的歲月。

早在2019年,這一見證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珍貴物品,就曾亮相於【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 (以下簡稱【有界之外】) ,而在今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它連同更多展現17至18世紀中法在科學、技術和藝術等領域頻繁而深入交往的物證,再一次與人們見面。

閃爍其中的,始終是文化、審美、藝術這些人類共通的瑰寶,這些精致的藝術品就如同一座座橋梁,將不同大陸的各種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如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 (Pierre Rainero) 所說:「 此次展覽也讓我們反觀卡地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承擔的角色——不同文化間溝通的橋梁。自創立初期,卡地亞便關註法國之外的大千世界,對各個時代其他文明中的造型美學滿懷好奇心,這也正是此次展覽主題讓卡地亞產生共鳴的原因。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

卡地亞聯手故宮,

喚醒時間的技藝

當時中西造型藝術交融的體現,無論是法蘭西帝國時期的浮華雕刻,還是清帝國中各種龍的紋樣,都是裝飾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在權力的頂端體現著個人意誌和國家榮耀的傳承。而隨著兩國文化不斷地相互雜糅,文化的碰撞展現出了美學的無窮活力。

上面的懷表,是康熙時期 (1662年至1722年) 中西文化交流的例證。而在此之後,乾隆時期 (1736年至1796年) 修建的圓明園的大水法,則是在仿照凡爾賽宮的宮廷噴泉,將中國精巧的園林藝術與來自法國的宮廷風格巧妙融合,被維克多·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圓明園的大水法

而相較於建築的龐大,這種文化的融合在鐘表上的表現則更為直接。從18世紀初開始,東方風格被大量運用於西方鐘表的造型及工藝中。 2014年至2017年,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在修復技藝領域開展合作,攜手對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六件鐘表文物加以修復。 2019年,這些作品在【有界之外】中首次亮相,讓被塵封的歷史得以重新與人們相見。

滑動檢視更多

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攜手修復的六件鐘表文物,均藏於故宮博物院。

從左至右分別為:

兩件銅鍍金獅馱規矩表鏡

兩件銅鍍金嵌瑪瑙規矩音樂表

鍍金表

銅鍍金嵌鯊魚皮透花表

2014年起,故宮博物院和卡地亞拉夏德芳 (La Chaux-de-Fonds) 制表工坊的專家開始了頻繁的交流互訪。經過深入的考察與研究,雙方決定共同修復故宮博物院院藏的六件鐘表文物,由故宮博物院鐘表保護修復專家負責修復鐘表外觀,卡地亞拉夏德芳制表工坊的專家則負責鐘表機芯的修復。

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合作修復文物鐘表

這些文物,都被送到了卡地亞位於瑞士拉夏德芳的工坊重煥新生。目前,卡地亞在瑞士共擁有六個制表工坊,其中位於拉夏德芳的制表工坊落成於2000年,整合了當時品牌散布在拉夏德芳的眾多制表單位。這個占地逾三萬平方米的制表工坊是卡地亞時計設計與制作的中心,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裝置,同時也是瑞士最大的全面整合型制表工坊之一。

當其中一件音樂表被送來之後,缺失指標的表盤,讓修復工作陷入了僵局。故宮博物院的修復人員不建議在沒有事實參照的基礎上重新制作指標,因為這一改動會影響文物原有的時代風貌。在卡地亞典藏部門的專家們的幫助下,得益於瑞士鐘表業保存完整的檔案資料,鐘表保護修復專家們最終找到了約18世紀末英國制造的與這件鐘表為姐妹款表的資料,並作為參考依據,重新制作了缺失的指標。經歷了將近1000個小時的緊張修復,最終圓滿完成了這次中外合作的修復任務。

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共同推出紀錄片【喚醒時間的技藝】,為這一意義重大的文物修復國際合作計畫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這些曲折的修復故事,最終讓這些文化融合的結晶與世人相見。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特殊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千百年來智慧與審美的集大成者,而卡地亞作為擁有170多年歷史的世界知名珠寶和腕表品牌,也始終從不同文化中汲取精粹,融入自身創作。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雙方都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2024年的4月1日,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再度攜手,共同簽署了合作協定。 基於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及廣闊的合作前景,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將就人員交流與培訓、文物修復、展覽合作等方面,在未來繼續共同推動、深化雙方交流,一起為人類文化藝術瑰寶的保護作出貢獻。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共同簽署合作協定

六百余年來,故宮從禁苑走向現代,昔日清宮造辦處做鐘處肩負的制作和修復職責依然傳承有序。與此同時,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的合作也正在開啟一個嶄新的篇章,從【有界之外】到今天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我們看到的始終是文明的交匯,與聯結他們的橋梁。

卡地亞與故宮的文物修復合作,也為後續卡地亞與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2016年—2020年)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2022年) 的修復合作打下了基礎。他們希望的,是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時間的瑰寶。在對於不同地區文物的保護上,卡地亞從來不遺余力,持續與世界各地知名的文博機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卡地亞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合作修復的項鏈

歷史上,東西方審美的交融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在不間斷的碰撞中持續成長,不同文明互相吸收著對方的養分,並在一次次交會中日臻完美。 東西方之間不斷地碰撞靈感,融合彼此的精華,並最終得以傳承。

傳承與延續:

卡地亞的中國情緣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進入更劇烈的融合期,不同文化之間進一步源源不斷地汲取彼此的靈感。

中國靈感元素也被持續地融入卡地亞的創作中。這種影響,在一座創作於1926年的插屏座鐘上生動體現出來:以文人書桌為靈感源頭,該座鐘由一塊古董雕花白玉構成鐘盤,背部則呈現琺瑯工藝的龍形裝飾。

滑動檢視更多

插屏式座鐘,1926年

卡地亞還對中國手工技藝興趣濃厚,以翠鳥羽毛制作點翠鐘盤的座鐘即是例證。20世紀20年代起,卡地亞運用這種中國意蘊濃厚的材質,以馬賽克寶石鑲嵌的形式進行創作。此外,中國的佛陀、龍鳳圖騰和麒麟瑞獸亦帶給卡地亞無盡的靈感與想象。 這些源自中國的材質、意象和符號,被卡地亞的珠寶設計師們用極具創意的手法進行重新演繹,並煥發出絢爛的光芒,而卡地亞與中國的情緣也隨之發揚光大。

滑動檢視更多

從左至右分別為:

卡地亞龍形胸針,1924年

卡地亞麒麟手鐲,1928年

卡地亞神獸墨水瓶,1928年

兼收並蓄,成了卡地亞彼時最主要的風格特征。中國形象,成為歐洲造型藝術的流行素材和靈感來源。中國藝術的審美和意象,直接參與了西方現代性的建構。發生在該時期的裝飾藝術運動 (Art Deco) ,成為西方現代文化試驗場域的華麗舞台,見證著不同文化間的交融和互鑒。

讓更多人

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這些承載了不同地域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工藝品,最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光輝佐證。而文化不斷融合的記錄,需要仰賴每一個人的發現與傳承。

卡地亞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便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將品牌早期創作的珠寶、鐘表及器物經典相整合,於 1983 年正式創立「卡地亞典藏」 (Cartier Collection) 。在皮埃爾·雷諾看來, 「卡地亞典藏」並非單方面站在品牌視角強加於公眾,而是與文化機構合作,基於學術研究視角,分享卡地亞的歷史傳承與理念精神。

滑動檢視更多

卡地亞自成立伊始就重視各類檔案資料的保存,詳盡記載了其誕生至今的創作歷程,也為許多文化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左至右分別為:

卡地亞大客戶書

卡地亞銷售賬簿

卡地亞設計草圖及石膏模具

面向全球公眾要展示什麽內容,是博物館承擔的使命。而卡地亞的角色,在於向博物館策展人和專家們敞開大門,向他們展示與分享珍貴的歷史檔案、相關專業知識和精湛技藝。因此,每一場卡地亞展覽的策展工作,都交由博物館專業人士負責。這是卡地亞一以貫之的宗旨,於卡地亞品牌理念而言至關重要。

典藏藏品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代,一直延續到2000年間,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卡地亞170余載獨具風格和創造力的歷史,亦見證了19世紀末以來歐洲裝飾藝術的歷史。卡地亞典藏至今一共逾3,500余件藏品,並仍在不斷擴大。

自1989年巴黎小皇宮的第一次大型展覽開始,卡地亞典藏已在諸多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藝術機構舉辦展覽,除了故宮博物院的兩次合作 (2009年與2019年) 外,還包括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997年) 、倫敦大英博物館 (1998年) 莫斯科凱瑞姆林宮博物館 (2007年) 、巴黎大皇宮 (2013-2014年) 、坎培拉澳洲國立美術館 (2018年) 以及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2019年) 等。

而僅僅是在中國,卡地亞就已經與多個文博部門合作,對不同文化交融的結晶進行展示。從2004年開始,與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合作舉辦了多次展覽,並將在2024年11月與上海博物館開啟第二次合作。2021年,卡地亞曾攜手上海博物館舉辦【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而在2024年則是第二次開啟和上博的合作,也是作為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別呈現暨中法文化旅遊年的主要活動之一。

滑動檢視更多

卡地亞近年來在中國舉辦的部份展覽

從左至右分別為:

卡地亞藝術珍寶展,2004年,上海博物館

卡地亞珍寶藝術展,200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

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2012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和「卡地亞典藏」於台北聯合舉辦

博萃臻藝·中西方珍寶藝術展,2013年,遼寧省博物館

藝境天工·中西方珍寶藝術展,2015年,四川博物院

皮埃爾·雷諾指出,對於卡地亞而言,文化計畫管理有著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方面,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卡地亞與當代藝術之間架起橋梁,幫助卡地亞在分享當代文化領域發揮積極力量;另一方面則是卡地亞典藏,負責管理與保護卡地亞自身的歷史文化遺產、保存檔案資料,使得品牌歷史在當代創作中得以傳承並煥發活力。

2024年,卡地亞作為【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覽的合作夥伴之一,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關註文化藝術的發揚與保護。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這有著非凡的意義。

一如皮埃爾·雷諾所說:「中法兩國之間有著源遠流長的深厚聯系,對彼此的文化充滿興趣。法國一直被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深深吸引,而中國也同樣對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文化投以關切的目光。自卡地亞典藏建立以來,中國一直是卡地亞展覽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舉辦展覽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始終希望在中國這片人傑地靈之地分享卡地亞風格和歷史,盡可能多地向中國公眾呈現我們的精湛工藝與創意巧思。」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丨 沈藝超

作者丨 Benjamin

圖片來源丨 卡地亞、視覺中國、故宮博物院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