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通稿太專業勸退讀者?這樣改通俗又吸睛!

2024-05-27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如何在現場挖掘出「吸睛」的新聞點?

遇到 專業性強,甚至晦澀難懂的通稿又怎麽辦?

如何將稿子改得讓讀者能「看進去」「看明白」?

本文結合中新社陜西分社記者采寫的【2萬噸主塔「轉身」 中國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施工獲進展】為例,復盤采編過程,探討素材的取舍之道。


一、寫初稿:找到新聞「吸睛」點

2023年12月19日,接到采訪通知,中新社陜西分社記者隨計畫施工方來到現場,卻「心涼了一截」:空曠的場地上,一座橋塔矗立,除此之外幾乎別無他物。

如何從這樣的現場發掘新聞點,並且讓讀者能夠對其產生興趣? 這個問號一直在記者腦中徘徊。

按以往的經歷,基建工程的重大節點,計畫方所提供的「新聞素材」常常較為專業,術語繁多且行文生硬,「鋼筋混凝土味道」很重,新聞亮點常被技術術語「掩埋」,致使稿件有「滿面蒙塵」之感。

透過對原始「新聞素材」的閱讀,記者發現1000多字的材料中很大篇幅為技術介紹。

2023年12月19日,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主塔進行首次轉體。中新社記者 張一辰 攝

例如「將主塔與兩端梁體放在與鐵路線平行距離15公尺左右地方同步施工完成後,先對主塔進行單獨轉體到預定位置」「計畫團隊綜合運用BIM、三維視覺化交底等新技術、新工藝,全方位精控轉體施工應力、位移等數據」……

上述表述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門檻較高,且和新聞主題關系不大,故而在初稿中全部「舍棄」。

其次,一座看似平平無奇的大橋,如何呈現它「內有乾坤」?

記者根據經驗判斷, 專業詞語的堆砌遠不如從材料中提取的質樸明了的數位有沖擊力,於是,稿件的「吸睛」點就找到了,初稿寫作完成。

二、爆改:提煉稿件亮點

此後,記者與編輯進一步交流,雙方都感覺在標題呈現方面,雖提取了「中國單體最大轉體噸位」這種「之最」類的資訊點, 但「中國單體最大轉體噸位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的表述仍過於專業,容易「勸退」受眾。

同時,最應體現稿件核心資訊的導語部份,「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中鐵十七局承建」等「次重點」資訊的出現也有些不合時宜。

反之, 「120分鐘逆時針旋轉93度」「主橋轉體部份重量達5萬噸」「轉體施工的主塔重達2萬噸」等更值得提煉的新聞點卻被「淹沒」在後文。

因此,編輯與記者共同對素材進行重新提煉和加工,最終簽發版本的標題為【2萬噸主塔「轉身」 中國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施工獲進展】;導語也作了調整,更符合「5W」原則;行文也基本呈現「倒金字塔」結構。

初稿與最終版本稿件對比如下——

初稿

中國單體最大轉體噸位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在陜完成首次轉體

19日,經過120分鐘逆時針旋轉93度,由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中鐵十七局承建的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主塔完成首次轉體施工,實作精準對位。

據介紹,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全長885公尺,主橋轉體部份重量達5萬噸,為中國目前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此次轉體施工的主塔高84.778公尺、重達2萬噸,主橋上跨徐蘭高鐵、隴海鐵路等9條鐵路線,平均每4分鐘透過一趟列車,每天約有400趟列車經過。

如何在確保傳統鐵路執行安全的情況下,將重達數萬噸的龐然大物順利「轉身」,成為建設者所需要面對的難題。

「由於轉體橋塔下部結構施工空間狹小,加之采用二次轉體,轉體系統復雜,設計難度巨大。」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總設計師包宗林表示,設計團隊透過多次方案比選、論證和空間實體模型分析,最後透過大直徑特殊轉體支座設計,承台三向預應力設計及復合地基與轉體承台共同受力等設計方案解決了技術難題,創新了超大噸位偏載條件下轉體系統設計技術,豐富了復雜城市空間環境內大跨度橋梁轉體技術。

「我們透過理論計算、仿真模擬分析等手段,對施工全程進行極限工況下的數據校核,精準制定施工方案,並采用目前國內最大的盆式轉體測力支座,最先進的智慧化管理技術,確保各項工序一步到位、一次成優。」中鐵十七局彩虹二路高架橋計畫經理張相偉表示。

據悉,預計2024年4月該大橋將進行「塔梁共轉」二次轉體,大橋建成通車後,將進一步完善城區立體交通路網,緩解城市南北交通壓力,有助於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城市。(完)

終稿

2萬噸主塔「轉身」 中國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施工獲進展

重達2萬噸的龐然大物,逆時針旋轉93度,用時120分鐘。19日,中國單體轉體最大噸位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主塔完成首次轉體施工,實作精準對位。

據介紹,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全長885公尺,由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中鐵十七局承建。大橋轉體部份重量達5萬噸,為中國目前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此次轉體施工的主塔高84.778公尺、重達2萬噸,主橋上跨徐蘭高鐵、隴海鐵路等9條鐵路線,平均每4分鐘透過一趟列車,每天約有400趟列車經過。

如何在確保傳統鐵路執行安全的情況下,讓重達數萬噸的龐然大物順利「轉身」,成為建設者所需要面對的難題。

「由於轉體橋塔下部結構施工空間狹小,加之采用二次轉體,轉體系統復雜,設計難度巨大。」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鹹陽市彩虹二路高架橋總設計師包宗林表示,設計團隊透過多次方案比選、論證和空間實體模型分析,最後透過大直徑特殊轉體支座設計,承台三向預應力設計及復合地基與轉體承台共同受力等設計方案解決了技術難題,創新了超大噸位偏載條件下轉體系統設計技術,豐富了復雜城市空間環境內大跨度橋梁轉體技術。

「我們透過理論計算、仿真模擬分析等手段,對施工全程進行極限工況下的數據校核,精準制定施工方案,並采用目前國內最大的盆式轉體測力支座,最先進的智慧化管理技術,確保各項工序一步到位、一次成優。」中鐵十七局彩虹二路高架橋計畫經理張相偉表示。

據悉,預計2024年4月該大橋將進行「塔梁共轉」二次轉體,大橋建成通車後,將進一步完善城區立體交通路網,緩解城市南北交通壓力,有助於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城市。(完)

三、總結:好新聞要學會做「減法」

我們由這篇稿件聯想到,如今不少記者同事在寫作專業性較強的稿件時,對於主辦方提供的材料已不再「照單全收」,「拿來主義」現象漸少,將專業素材轉化為新聞語言的意識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之最」型別的表述在標題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一般情況下,此類「最高級」的資訊在確認準確的情況下,確實能夠成為重要新聞點,也足夠「吸睛」,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經驗。

圖片截自視訊:2萬噸主塔「轉身」 中國單體轉體最大噸位橋梁施工獲進展

但是, 此種基於經驗的操作方式依然略顯單一化、機械化。因為若標題中除了「之最」部份,其余資訊仍過於難懂,也不能實作良好的傳播效果。

讀者剛剛提起閱讀興趣,在標題後半段便遇到「攔路虎」,繼續閱讀稿件內文的機率便大大降低。

經過此次溝通合作,記者與編輯一致認為,在對專業素材進行新聞轉化時,還應在加強靈活度方面下功夫,「之最體」在恰當時候可用,但並非適合所有稿件。

轉化「秘訣」在於把材料「吃透」的前提下,學會靈活「取舍」: 不論是標題擬定還是行文敘述,果斷舍棄不必要的素材,精準「抓取」關鍵資訊,靈活運用數位、類比、比擬等方式,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普通受眾看得懂的語言。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庖丁解news」微信公眾號

作者: 談 笑(中新社通稿中心)、 張一辰(中新社陜西分社)

主編:劉娟

編輯、值班編輯:蔣婷婷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