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2023年底揭曉的第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 華龍網的 通訊作品【從「第一」到「第一」 7本火車駕駛證見證「中國速度」】和網路專題【重慶山火突發 他們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分別斬獲一等獎。
至此,華龍網連續11年、16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8個一等獎, 包括新聞專題、網頁設計、新聞專欄、網路訪談、短視訊新聞、融合創新、重大主題、典型報道、通訊。
作為一家地方網路媒體,為什麽能連續多年獲得中國新聞獎?
策劃意識常態化
在全媒體時代,選題策劃尤為重要。俗話說「無策劃不精彩」,每個優秀新聞選題的成功,都離不開背後的策劃意識。
2012年8月14日,蘇湘渝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犯罪嫌疑人、8年背負11條人命的「法外狂徒」周克華,在重慶因拒捕被警察當場擊斃,轟動全國。
如今回頭看,這個作品的題材是全國重大新聞事件,犯罪嫌疑人在重慶被擊斃,具有天然的高關註度。當時的華龍網迅速推出專題【重慶「8·10」持槍搶劫案犯罪嫌疑人被擊斃 蘇湘渝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告破】,獲第23屆中國新聞獎網路專題二等獎。 這是「13歲」的華龍網,第一次在全國新聞媒體殿堂級的賽場上嶄露頭角。
這個作品本身題材重大,運用了當時的新技術,如flash、漫畫圖解、視覺周刊等及時制作推出專題,對案件過程進行模擬還原,使網民透過讀圖對案情一目了然。 足夠硬核的內容,加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呈現形式,這或許是作品能拿獎的原因。
如果說第一次結緣中國新聞獎有一定運氣加持,那從2013年開始,華龍網在中國新聞獎這條路上,再沒打過無準備之仗。無論是重大主題性報道,還是突發事件,新聞策劃始終貫穿其中。
如何提高團隊日常的策劃意識?必須從制度上加以保障,使之常態化。 自2015年起,華龍網開始實施重點選題策劃機制,制定選題策劃報道流程。
每年初,華龍網會根據新聞行事曆表並對標中央和重慶重點中心工作,在內部全員廣泛征集年度重點選題,反復討論收集到的每個選題的可行性及具體思路,並盡可能從典型人物和具體事跡切入,力求做到見人見事,從小切口描摹大時代,最終確定重點計畫。
比如,2017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華龍網從無數個脫貧案例中,找到上世紀末被報道過的巫山縣下莊村在山崖絕壁上修築天路的故事,透過回訪,發現下莊村修路的故事這20年從未停止!經過頭腦風暴與創意交鋒,【絕壁上的天路】這一選題應運而生。
又如,2021年是建黨百年。作為地方媒體,沒有辦法與央媒比拼,只有依托本地資源深度挖掘。華龍網提前半年立項,與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聯手籌劃、跨界合作,梳理歷史脈絡,反復研討論證,最終決定以「百年百篇」為主題,用100天100期短視訊,講述重慶人民探索、追求民族復興,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站起來的歷史。這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百篇 留聲復興之路】這一大型主題策劃的由來,作品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中獲得一等獎。
年度重點選題一經確定,華龍網便會調動各方優質資源協同作戰,成立計畫組,設定計畫進展計劃和倒計時,實行掛圖作戰。內容負責人統籌推動,並定期聽取所有計畫進展匯報,及時就進展情況把關、糾偏。經過精益求精的打磨最佳化後方能刊發,確保發出的作品沒有導向問題和硬傷差錯。
除了已確定正在推進的選題之外,華龍網還對計畫庫進行動態更新補充,根據新的變化、新的要求來尋找新的選題。凡納入重點計畫庫的作品,計畫小組都要反復打磨,每一句文案、每一幀畫面、每一個 BGM都要做到沒有遺憾。
這裏特別要分享一點, 確定重點選題時,尤其要重視內容本身的硬核和內涵,確保作品有靈魂。
經過10年發展,媒體融合由「推動」到「推進」,從「融合發展」到「深度融合」。無論是主串流媒體還是自媒體,不難發現,部份作品呈現出重形式重技術輕內容的傾向,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智慧化技術的表達,而在內容文本的創新性和思想性上卻顯得有些輕飄,不少作品熱熱鬧鬧最後卻讓人覺得「看了個寂寞」,不能戳中內心,不能發人深省,不能給人以情感共鳴。
當各種形式喧囂歸於沈靜後,當H5、MR等不再是風口,大家的關註點也逐漸回歸到優質內容本身。形式再好的作品,如果沒有好的內容與之匹配,也只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2023年,華龍網以純文字作品通訊【從「第一」到「第一」 7本火車駕駛證見證「中國速度」】首次獲獎,再次印證媒體深度融合回歸內容、以有思想的優質內容為前提的趨勢。
重慶一家 三代人的火車駕駛證
華龍網在文字工作上從未懈怠,一直註重培養采編人員對文字保持敬畏。因為,很多時候,文字是一個作品的靈魂和點睛之筆。近年來,中國新聞獎規則不斷進行調整,網路媒體、新媒體也可以參評文字訊息、文字評論。尤其2022年,規則進一步調整,不再以媒體形態分類,而是所有媒體的原創作品可以參評所有類別,意味著之前只能報紙、通訊社作品參評的通訊,網路媒體、新媒體也有了機會。
華龍網抓住機會,在「成渝鐵路」開通70周年之際推出這篇通訊。「成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自主建設的鐵路,在它開通70周年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重慶三峽庫區開通了時速350公裏的高鐵。這是交通的巨大變遷,更是一個時代的跨越。
華龍網抓住這一時間節點,提前幾個月準備,從重慶一家三代火車司機「7本駕駛證」的平常故事切入,深情講述中國自立自強、創新發展的自信,講述新時代鐵路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來見證中國速度。文章小切口、大情懷,視角獨特、內容厚重、生動鮮活,引發讀者共鳴。
【重慶山火突發 他們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則聚焦重慶山火中無數平凡人「眾誌成城、守望相助」的故事。
2022年8月,重慶山火肆虐、引發全球關註,一個個普通人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勇敢保衛家園,讓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國人民團結頑強、戰勝一切困難的偉大民族精神。華龍網推出的這個融媒體專題,以凡人英雄為主角,將視角對準摩托騎士、消防小哥、誌願者等山火中湧現出的普通人,以「3D+光影長卷」敘事手法,沈浸式再現「人墻傳送帶」「星光長城」等震撼場景,充分展現出災難面前「眾誌成城、守望家園」的中國力量。
全媒體時代,渠道可以改變,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創新,但剝開技術的外衣,「內容為王」依然是亙古不變的黃金法則,且伴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行程,更進一步得到證實。
最難能可貴的是,通訊往往被視為傳統紙媒的長項,華龍網作為網路媒體能摘得此項一等獎,意味著在文字方面多年如一日的較真,沒有白費,正如大家常說的那句話「人生每一步,你跑過的都算數」。
出一個精品容易,一直出精品很難。正是得益於重點選題機制常態化的執行和對優質內容一直不變的追求,華龍網才能年年有重點、年年出精品。
學習創新全員化
做精品,光有好的選題還不行,操作執行上,更需要不斷創新和突破。
創新,是流淌在華龍人骨子裏的基因。多年來,華龍網一直在內容創意和形式革新上不斷摸索與嘗試。
2016年,憑借【穿越直播丨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這一作品,華龍網獲得第26屆中國新聞獎網頁設計一等獎,實作了重慶新聞界零的突破。 作品透過大膽設想,主打新穎的「穿越直播」概念,讓記者穿越回抗戰時期,透過網路直播還原歷史場景,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推出,實作了一次主流網路媒體的驚艷綻放。
2018年,中國新聞獎首次增設媒體融合這一獎項,設立短視訊新聞、移動直播等6個評選計畫。次年揭曉的第29屆中國新聞獎,華龍網作品【微紀錄丨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記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獲短視訊新聞三等獎,這也是重慶媒體首獲媒體融合獎項。
此後,華龍網不斷在創意上突破,將形式和內容的結合玩出了新花樣。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龍網推出雙屏互動作品【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 初心未變】,以跨時空的平行世界對話為創意,透過雙屏互動等手段,實作了破壁出圈的傳播效果,在當年中國記協組織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融合報道十大創新案例」評選中,高票入選,之後還獲得第30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一等獎。
2021年,華龍網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新聞專題【你在天堂聽到了嗎?「一個人」的演出 五個人的樂隊】,則透過AR虛擬現實等手段,將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變為現實,講述了一個人間大愛跨越時空的動人故事。
華龍網如何能保持創新的能力?這與團隊熱愛學習密不可分。
華龍網 推出了「10樓夜話」全員分享活動,倒逼全員學習。 每個工作日,由一名員工在工作群主打分享,內容不限,形式各異,可以是好作品、好設計,也可以是好包裝、好創意,只要有亮點,均可成為分享的物件。
同時,華龍網組織內部業務交流會,總編室牽頭,根據不同的主題,分計畫分小組定期線上上線下進行分享學習,從全國優秀新聞作品中汲取養分,學習經驗,不斷精進。
華龍網還鼓勵大家外出取經,每年組織骨幹團隊外出調研學習,大家會熱心地將老師們講授的幹貨,在工作群裏直播同步給未能到場的小夥伴,也會將經驗帶回來進行分享,促進團隊進步。
華龍網還有「融媒特訓營」——編委會每年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采編團隊全員參加培訓並考試。
正是在每月、每周、每日的不斷學習中,華龍網與時俱進,從最新鮮的創意、最爆款的產品中汲取養分,永葆創新的活力。這些年,團隊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很多30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破格成長為擁有正高級職稱的人才。
滿懷熱愛,方能奔赴山海
新聞工作日復一日,常常打趣是「忙完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仿佛永遠沒有盡頭。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必須要心懷熱愛,否則肯定堅持不下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時,為了打造作品【重慶:待春暖花開,我們再看車水馬龍】,團隊連熬了兩個通宵,淩晨三點半,大家還線上上為畫面上的櫻花應該用白色還是粉色而爭論不休。
2021年6月30日,為了獻禮建黨百年的作品【黨員 請選擇】,10多個人集體加班到淩晨兩點。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在如今這個自媒體、商業媒體拼命吸引關註、博取流量的年代,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是一條需要信仰和堅守的漫漫長路。經常聽同行感嘆,華龍網團隊好拼!這種拼,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喜歡,到後來是強大的慣性,實質可能是責任感和不服輸。但濃縮成一句話可能更應該是: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連續11年16個來之不易的中國新聞獎,正是對這份熱愛的獎賞。(作者系 華龍網集團總編輯、總經理 )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較原文有刪減
主編 :劉娟
編輯:李磊
值班編輯:蔣婷婷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