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一個解除疲倦、乏力、有淤血的方子,補氣化瘀、改善氣虛血瘀

2024-09-01養生

聲明: 本篇 圖、文 均來自於網路,若 圖片 文字 對您造成了 侵權 ,請您請在 後台留言聯系 我們進行 刪除 ,我們收到留言後將盡快 刪除

個體有差異 · 如涉及用藥 · 須遵醫囑

疲倦,乏力,不想動,勞累後心慌、心悸、身體疼痛,最典型的就是舌頭有凹陷,有瘀點。

這說的是不是你呢?這些都是中醫上所說的氣虛血瘀的典型癥狀了。

其實瘀血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導致瘀血的原因也有非常多。凡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行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在中醫文獻中,瘀血又稱「惡血」、「杯血」、「蓄血」、「敗血」、「汙血」等。

我們常說,我們人體內的氣是有推動、溫煦、固攝、氣化等重要作用。

人體內的各個臟腑、經絡之間的活動、以及血液的迴圈執行、津液的輸布,大多都是需要在氣推動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一旦氣虛,它的推動、溫煦、固攝、氣化等作用相對應的也會變得虛弱。

這個時候,氣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推動血液,導致血液在體內沒有辦法暢行,聚集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淤血。

再加上沒有足夠的力量讓血液固攝在脈管之間,血液往脈管外邊跑,也會形成瘀血。

不過這個瘀血是表現在身體上的,可以被看到的,像色斑、身上總是不知道怎麽來的青一塊、紫一塊,這些其實都可以說明是氣虛瘀血。凡能影響血液正常執行,引起血液執行不暢,或致血離經脈而瘀積的內外因素,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

這時就需要補氣、化瘀一起進行。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方子,將補氣化瘀齊頭並進,那就是補陽還五湯。

原方用量為: 黃芪(生)120g,當歸尾6g,赤芍6g,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各3g。

本方也是清代名醫王清任針對中風半身不遂而制的一張方劑。

一旦氣血不能很好地榮養肢體,就會導致身體萎廢不遂,此時就可以使用補陽還五湯來補氣活血。

但臨床套用不必拘泥於半身不遂之病,其他很多疾病,只要是證屬氣虛血瘀者,皆可使用。

肢體的運動想要靈活有力,需要氣血上達於體表而濡養肌肉,所以本方使用大劑量黃芪來補益中焦之氣。

黃芪味甘、性溫,可以大補元氣,氣旺血行,有助於去除淤血,用到這裏正合適。

同時配伍小劑量的當歸、紅花、桃仁、赤芍、川芎等來活血化瘀,適用於中風之氣虛血瘀證。

最後加入了功善通絡的地龍,用來指引其他諸味藥到經絡。

由此,諸味藥搭配,可以同時達到補氣、化瘀、以及通經絡的目的。

臨床使用補陽還五湯的關鍵在於對氣虛血瘀證的把握,因本方氣虛重用黃芪,所以自汗而浮腫、身體麻木不仁的黃芪證應該是很明顯的。

既然有血瘀,那麽舌質紫暗、瘀斑瘀點、血液粘度增高、流速減慢等情況也是比較明顯的。

本方與黃芪桂枝五物湯都治氣虛血瘀之證,但本方所治的瘀血程度比黃芪桂枝五物湯要嚴重,已由四肢麻木進展為半身不遂,舌象也由暗而轉為紫。

方子藥效雖好,但一定要進行辯證再使用,由於個體及病情不同,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