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遊識
猷
本文先發於果殼親子Guokr(guokr_kid),經授權轉載
由【誤殺】導演柯汶利執導的 , 犯罪懸疑新作【默殺】 , 官宣定檔 7月4日, 故事圍繞著一所女子中學的 , 校園霸淩事件展開 。
女孩的叢林法則,跟男孩真的不一樣! 不動手的霸淩更殘忍!
她們的叢林法則很復雜,每一次無意的小玩笑,最後都很可能成為理不清的「校園霸淩」,看似沒有那麽多肢體上的暴力,但傷害都藏在更隱秘的暗處。
除了打著閨蜜名義的霸淩以外,女孩間的拉幫結派和暗中孤立,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理霸淩。
閨蜜和敵蜜有時候界限並不分明,那些暗戳戳的小心思、看似友善實則處處打壓、拉幫結派的小團體,都會造成更持久的傷害。
【傷痕累累的惡魔】劇照
這裏也不得不講到【女孩的地下戰爭】這本書,它的 作者瑞秋·西蒙斯在自己8歲的時候,就經歷過這類霸淩。 這本書探討了女性霸淩的問題, 作者采訪了多位被霸淩者和霸淩者,揭示了 一系列女孩霸淩問題的認知,並希望能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策略。
作者瑞秋在書中提出了許多有深刻洞察的觀點,在此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引起家長們的警醒和對孩子的關註。
01
相較於男孩霸淩, 為什麽
女孩間的霸淩 更難被發現和制止?
1.關系攻擊和社交排斥
瑞秋發現, 女孩(以及上初中後的男孩)之間的霸淩,很多時候是隱形、非暴力的。
值得註意的是, 這種攻擊不是來自陌生人,不是來自泛泛之交,而來自曾經親密的朋友圈。
這種霸淩往往不是短期的矛盾沖突,而是沈默卻有條不紊的持久戰;
更麻煩的是, 它往往不會被老師辨識,但所有其他孩子都心知肚明。
這種關系攻擊和社交排斥並不是肢體暴力,具體可以分為三類:
關系攻擊
間接攻擊
社交排斥
它在實際中可能表現為:
一個孩子透過不予理睬、絕交,來威脅另一個孩子同意某種要求;
一方用消極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比如擺臉色,來蓄意破壞他人關系;
透過損害人際接納、友誼或群體融入中產生的關系或感情,來傷害和懲罰他人 ……
【小舍得】劇照
2.女孩為何不直接表達憤怒
看到這裏,相信各位家長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麽受欺負的女孩不能直接表達憤怒,把這些欺負「懟」回去呢?
因為和男孩一樣,女孩也對三樣東西充滿渴望—— 聯結、認可和權力。
渴望聯結意味著孩子想要 結交朋友,渴望認可和權力又會引發競爭和沖突。
在這個過程裏,一定會有憤怒的出現。 但整個社會對女孩的期待卻是不要憤怒,要友善,要和盡可能多的人做朋友。
研究證實,從很小時候起,父母和老師就會阻止女孩進行肢體攻擊;而面對男孩的小沖突,成人或表示鼓勵或不屑於插手。
這種 「女孩」期待和要求造成的結果是: 女孩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敢直接說:「你做的某事讓我不舒服!」,也不敢與人發生正面沖突。
但憤怒總要有個去處,而這個去處就是一些間接的行動—— 隱形的沖突 。
圖源:【小歡喜】
3.被霸淩者及其家庭,通常難以反抗
有些女孩面對霸淩根本不敢告訴家長,覺得自己十分沒用。
更多情況下,即便女孩向父母說出了自己的煩惱,也常常會請求父母不要幹預,因為她們怕被報復。
家長們眼睜睜地看著女兒每天回家哭泣,想幫助孩子,卻害怕局勢反而惡化。
有的家長很生氣自己女兒為什麽不反抗?
一個原因可能是: 施暴者是她的朋友。
「 女孩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孤身一人,其中就包括維持一段施虐友誼。 」
也可能因為: 受害者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麽,因此無從反抗。
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 主導霸淩的,常常是老師和家長眼中完美得體的「好女孩」。
正因為這種女孩富有魅力和才華,所以能成為小圈子的領導者。而大部份女性霸淩事件,恰恰是在小圈子領導者的要求下進行的。
因此,當孩子經受這種霸淩時,父母也愛莫能助,只好選擇靜待這一階段結束。
4.為什麽老師無法阻止這種霸淩
(1)老師太忙了
老師已經被很多教學任務和行政任務搞得疲憊不堪。 對老師來說,一旦學生出現違紀行為必須要現場抓住,迅速做出懲罰決定。
抓男生的違紀比較容易, 而女孩間這種 隱秘霸淩,老師很難註意到,也很難準確辨識。
(2)對霸淩有誤解
不少老師對於霸淩有著錯誤的認知,會認為: 如果孩子被當作霸淩目標,遭受他人的社交孤立,那孩子本人一定也做錯了什麽。
比如這個孩子沒有做出恰當的回應,這個孩子過於魯莽,或者這個孩子需要提高衣著品味.. .
此外, 關系攻擊也很容易被視作社交技巧問題 。
即使老師註意到一個女孩在被欺淩,也只會勸說她「對同齡人耐心一點,尊重一點,這樣就不會被孤立了」。
在此過程中, 行為的攻擊性被抹去了,受害者得不到支持,反而被責備「不懂社交技巧」。
5. 網路讓霸淩變得更普遍
社交媒體成了一個兵工廠,暗藏無數種武器:建一個群懲罰某個女孩,把她的尷尬照片貼上標簽放出來讓大家瞧瞧,半夜發送惡意簡訊然後關機。
如今,放學並不見得能讓孩子舒一口氣。
手機和社交媒體讓女孩整日整夜都躲不開霸淩,無法躲開殘酷行徑。
圖源:【小歡喜】
02
家長可以怎麽做?
如果你家是女兒,那麽 家長一定要 告訴她說實話、表達憤怒是必要的且正確的。
正面沖突往往是爭取理想結果的好機會。
朋友之間也應該直言, 孩子需要學會如何將最令自己感到不適的感情暴露在「友誼的光天化日之下」 。
研究表明, 家長們僅僅為孩子抹去眼淚、拍拍肩膀以示鼓勵是絕對不夠的 。家長要更多地告訴孩子,自己在成長過程裏同樣遭遇的壓力、脆弱和痛苦。
1、和孩子談論另類攻擊行為
如果家長能用客觀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了解學校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家長如果「懂」女孩的隱性攻擊文化,女兒就會感到安全,願意告訴你最黑暗的角落。
在問的時候應該隨意一點,比如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晚飯前在餐廳裏。可以使用如下問題引發討論:
班裏女孩刻薄的時候會怎麽做?
老師知道發生什麽了嗎?
為什麽發現了?或為什麽沒發現?
朋友之間有時也會態度刻薄嗎?有啥表現?
圖源:【小歡喜】
2、表達同理心
積極傾聽的父母對孩子也很有幫助。 比如詢問孩子的學校生活如何,在女兒哭泣時把她們緊緊摟住。
但家長要註措辭。 如家長的評論聽起來是希望小事化了,那麽女兒的挫敗感反而就會加重。
更好的說法是:「這種事太可怕了!我很難過。」
同理心是女兒陷入社交鬥爭時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要知道,孩子的同齡人文化常常拒斥感受:「你太敏感了!」「我才沒那樣,你自己誤會了!」「我只是開玩笑而已。」
——正是由於那麽多人都說她的感受毫無根據,她才更加需要你的幫助,才能幫助她認可自己的感受。
除了語言外,行動也可以表達同理心。
比如說,如果孩子一個人待著,去哪兒比較好呢?可不可以每周安排她去圖書館、藝術課或健身房?
雖然這些都不是終極解決方法,但如果她真的很痛苦,也許你可以為她找到一個喘息的空間。
3、提問與反思
有時,你可以做的最多就是提問,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消極友誼 。可供參考的問題如下:
你希望好朋友是怎樣的?
這個人是這樣的嗎?
既然某個人讓你這麽難受,為什麽還要跟她做朋友?
當你任由她這樣做(指出具體行為)時,你會讓她感覺你是個怎樣的人?
圖源:【小歡喜】
03
幫女孩打敗隱形霸淩的
「女孩方案」
作者 瑞秋 還提到一種親子共同行動的方法,取每個行動的首字母,可以命名為「女孩方案」,步驟如下:
G——匯集(Gather)你的選擇
讓孩子列出應對該情形時你可能做出的所有選擇;
讓女孩以實際的態度自由探索自己的選擇很重要——即便你不同意她們的選擇。
I——我(I)選擇……
做出選擇,從上述策略中選一種。
R——理由(Reasons)是……
解釋你的選擇,列出選擇該策略的理由。
L——列出(List)後果
預想:做出該選擇後可能會發生什麽?
這裏要註意的是,有兩種說法是父母應該避免的:
「她只是嫉妒你。」
—— 這樣的說法毫無說服力。 欺負或傷害你女兒的常常是看起來自信滿滿、魅力非凡又頗具影響力的女孩,你女兒絕不會認為她嫉妒自己。
「也許你太敏感了?」或「但你們關系那麽好!」
——也許父母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女兒堅強,但孩子會認為你的話是在粗暴地否認她的感情。
圖源:【小歡喜】
作者瑞秋·西蒙斯在書裏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我希望任何一位當過落單女孩的女性, 都能重新振作、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她們會低聲自言自語:「我最後悔的是當初保持沈默, 到底有什麽好怕的呢?」
如果你是女孩的家長,也希望你能認可孩子的全部感情,而不只是一部份感情。
在她們表露出不安、焦慮時,可以了解她們的煩惱,傾聽她們, 並鼓勵她們勇敢地拒絕或說出來。
讓女孩兒們也能在坦誠相待的關系中 ,享受令人歡欣的自由,不再擔心會被人拋棄。
「果殼親子Guokr」是果殼旗下的兒童教育公眾號,
這裏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隨時隨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
培養屬於未來的優秀人才。
頭圖圖源: 【小舍得】劇照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別忘了文末 【點贊】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