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吃得對,動得巧!科學減肥、健康體重沒煩惱!

2024-06-30養生


健康體重是我們身心健康的基礎。總有一些朋友,不是要減肥,就是在減肥的路上。怎樣的體重標準才能認定為肥胖?健康體重有多重要?如何科學飲食、合理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以下是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研究員 針對公眾關心的科學減重等問題進行的權威解答。

認識健康體重

嚷嚷減肥的你,真的胖嗎?

1.體重過百就是胖嗎?

這種說法一定是不對的。胖和不胖:
一是不能憑感覺來判斷。
二是不能只看體重或身高。
三是更不能說體重過了百就是胖。
肥胖的判定有具體方法,如體重指數(BMI)、腰圍等。

體重指數是國際通用的體重判斷方法,另有國家衛生行業標準。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和體重,我們可以自己判斷重不重,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如果24≤BMI<28,就是超重,如果BMI≥28,就是肥胖。這是判斷全身性肥胖的一個標準。

另外,腰圍、體脂率檢測等,也可以判斷是否肥胖。腰圍,既可以和體重指數結合著判斷,又是一個獨立判斷的標準。凡是腰部脂肪堆積過多的人,就是通常說的大腹便便,「腰粗肚子大」,即使體重指數正常, 只要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那也是肥胖,稱為中心型肥胖。

2.超重和肥胖是不是一回事?

超重和肥胖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兩者BMI大小界定不同,但都是用體重指數判斷出來的結果,含義都是體重高於正常。

如果說區別:
第一,肥胖是疾病,超重是肥胖前期,超重在前,肥胖在後。
第二,超重、肥胖都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的影響會更大。
第三,從可控度談,如果體重控制措施得當,超重的人可能轉為正常體重,而從肥胖到正常體重就很不容易。我們常常把超重肥胖擱在一起講,也是希望人們把它們都重視起來。

3.肥胖是病嗎?有沒有高發人群?

肥胖確實是一種疾病,它在國際疾病分類名單中是有編碼的,定義是可影響健康的不正常或過量的脂肪積累。超重是肥胖的前期,不能稱為疾病。

超重肥胖既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密不可分。生活方式不健康、暴露於致肥胖環境的人群就是肥胖的高危人群,也是超重肥胖的高發人群。


總體來說,中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當前超重肥胖的形勢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如果我們按年齡段來劃分全人群,18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超過50%,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45~59歲的人群,肥胖率、超重率最高。6 ~ 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這也是一個很不小的比例。

盲目減重

小心以健康為代價

4.可以不吃主食、晚飯來減重嗎?

不吃晚飯、不吃主食,這些減重的方式是不科學的。胖了以後單純靠節食、不吃主食、不吃晚飯來減肥,這會導致營養失衡。另外,長期不吃晚飯會破壞規律的進食習慣。進食間隔時間過長,也不利於人體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的供應。減重要在保證營養平衡的基礎上,控制能量攝入量。

另外,我們所說的主食,即米、面、雜糧、薯類等食物,是身體中重要的產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議堅持食物多樣、合理搭配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5.不吃飯就運動或過量運動,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用不正確的方式控制體重是不科學的。有一些朋友為了減肥,喜歡不吃飯就運動。這個時候,要考慮下有多長時間沒吃飯了?多大年齡?做什麽形式的運動?會不會出現低血糖的危險?

當然,吃完飯馬上運動也是不合理的,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個人要平衡好吃飯、運動的時間,以及運動強度等。如果運動量等超出了個人的能力,肯定容易引起傷害。

6.采用催吐、吃藥等極端的方式減重,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哪些危害?

美食可以吃,一是不能過量,二是如果吃多了,就要用增加身體活動量的方式把多吃的能量消耗掉,但不能靠吃後催吐或拉肚子的方式來減重。催吐和拉肚子都不屬於正常代謝方式,通常情況下身體發生嘔吐、腹瀉都是機體健康異常的反應。

吃得好 動得巧

健康體重不煩惱

7.為什麽要保持健康體重?怎樣保持健康體重?

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不平衡是導致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如果人的一生能夠讓自己的體重保持在健康範圍,那一定是為健康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擁有健康體重的兒童或成年人,發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也相對較低。如果體重低於或高於正常範圍,可能會對身心健康、生殖能力、體能及生活品質等造成不良影響。可以說,健康體重是我們身心健康的基礎。

保持健康體重,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成年人可以經常測量體重、腰圍,家長、學校也可以經常給孩子們測量身高、體重。透過簡單的測量,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第二,學會端好自己的餐盤。比如,不同年齡段的人,要知道自己餐盤該放哪些食物、放多少,尤其要對攝入量有一個控制;要學會合理搭配,做到均衡飲食。
第三,要保持充足的身體活動。體重不高也要運動,充足的身體活動是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


8.不同年齡段人群保持合理健康的體重,應該養成怎樣的飲食習慣?

對於孩子的健康飲食,家長一定要履行好職責,關註生命早期1000天。孩子從出生到兩歲,6個月以內要盡力堅持純母乳餵養,6個月以後到2歲期間要合理添加輔食,培養孩子自主進餐的習慣。

學齡期的兒童青少年要養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要認識食物、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特點,還可以學習一些簡易的食物制作方法。

成年人要保持合理的膳食結構、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要改變以谷類供能為主的膳食模式,不要喜食高油食物,要學會合理點餐等。

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能等到上了年紀再增加或減少體重,而是要隨著年齡的變化把保持健康體重作為一種追求,這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健康狀況、抵禦其他疾病等都有益處。

9.有減肥需求的人,怎樣吃可以甩掉多余的肉肉?

對於減重人群,我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考慮。第一種情況是單純肥胖,沒有任何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代謝症候群等。這類人群如果要甩掉多余的脂肪,一定要控制好飲食,在不影響能量需要的情況下,適當少吃一點。另外,可以多做一些身體活動,甚至適度增加一些運動強度。

第二種情況是有其他疾病困擾的肥胖人群,在實施減重計劃時,應該去咨詢專業醫生,不要因為減重而影響疾病的控制和治療。當然,如果一個合並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肥胖患者能夠科學減重,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也是有幫助的。

10.平時的出行、家務活動,能計入身體活動量嗎?

2021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的指導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牽頭組織編制了【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下稱【指南】)。【指南】明確,人們每天的工作/學習、出行、家務、鍛煉等四個方面的身體活動,都計入到一個人的身體活動總量。

【指南】中的4條總則,對各個人群都適用,包括:

1、動則有益、多動更好、適度量力、貴在堅持;

2、減少靜態行為,每天保持身體活躍狀態;

3、身體活動達到推薦量;

4、安全地進行身體活動。

11.怎樣才能「動得巧」?

對於18~64歲的成年人,除堅持4條總則之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者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有氧活動組合;

2、每周至少進行2天肌肉力量練習;

3、保持日常身體活動,並增加活動量。

對於慢性病患者的建議包括:在進行身體活動前應咨詢醫生,並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開始進行;如身體允許,可參照同齡人的身體活動推薦;如身體不允許,仍鼓勵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規律的身體活動。不強調強度,但強調規律。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傳遞健康、福壽綿長 !

覺得有益,發給自己關心的人看看~

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

1、查詢疾病/問題,點選閱讀原文,在文章列表最上方搜尋框輸入關鍵字,點搜尋即可。

2、 咨詢問題:直接公號留言,小編將分流問題給對應專業人士解答,稍後回復。

3、 個體有差異,如涉及用藥須遵醫囑。

來源:健康中國

更多相關內容


投稿/合作請加qq:912019648,註明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