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明朝內閣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麽才是宰相|文史宴

2024-04-07歷史

本文先發【南方周末】,歡迎轉載。

網路上很多明粉認為,明朝的內閣大學士發展到後來就是宰相,所以朱元璋廢宰相之後「明朝無宰相」是對明朝的汙蔑,甚至認為嘉靖、萬歷不怎麽上朝,所以明朝後期是「虛君政治」,只要不被滿清入關打斷會自然形成「君主立憲制」等等。

明朝沒有宰相 只有秘書

這一系列觀點離譜至極,完全是對中國古代中樞權力執行方式極度無知而得出的謬論。

中國歷史上,除了遼代之外,大部份時候其實並沒有一個叫「宰相」的官名,宰相一詞,一般被視為官僚集團的首領,史書中經常把一些權勢熏天的人稱為「侔於宰相」,但這些人未必真是宰相。所以,哪些官職是宰相,哪些官職看上去像但實際上不是,就很有分辨清楚的必要了。

祝總斌先生的大作【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書對此辨析甚明,他認為宰相需要同時具有兩項權力,一是 議政權 ,即與皇帝討論並確定大政方針的權力,這關系到宰相對國政的影響力;二是 監督執行權 ,即大政方針確定以後,由宰相來監督官員實行,以及考評其實行效果,這關涉到宰相對官員的影響力。

在祝先生的主張之外,也還可以參看一些其他的指標。

比如 宰相的宗教地位。

如唐人重編的漢代【通占大象歷心經】,認為漢代三公上應天上三公星象,「一星亡,天下危;二星亡,天下亂,三星亡,天下不治」,唐朝認為宰相「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宋朝宰相章得象等則認為宰相必須「布宣善政,以召和氣」,說明唐宋時人的眼中,宰相仍被具有調和陰陽二氣的神力,而宰相的神聖性有助於抗衡天子利用神權對政治實作徹底支配。

內閣大學士跟漢唐宋宰相的地位天差地別

再如 宰相副署聖旨的權力。

秦以來,理論上詔令都需要宰相副署才能生效,當然皇帝如果非要任性,也可以越過宰相強迫官僚機構執行,如唐中宗之斜封官、宋寧宗之內降,但都被時人普遍視為不正當。以武則天之淫威,面對其繞過宰相的審問,劉祎之仍敢喊出「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的名言,可見「皇帝詔令須宰相副署」的觀念深入人心,無論相權升降,這一觀念令中樞政治多少仍保有君臣共治之精神。

拿這些指標來對照明朝,就會發現內閣大學士跟宰相根本差著十萬八千裏。

先說議政權。

自從漢武帝設立中朝官,跟中朝官議定朝政,宰相只負責執行以來,侵奪宰相的議政權就是秦制皇帝的傳統操作。 雖然中朝官變得越來越像宰相之後,會在制度上變成真的宰相,但會損失一部份之前宰相固有的權力 :比如漢以來的內朝官尚書令在魏晉時代成為外朝宰相,就損失了漢代三公自辟僚屬的權力;中唐五代以來的內朝官樞密使(早期為宣徽使)在宋代成為外朝宰相,就只是分管軍事的宰相而已,喪失了對政務的主導權。

明朝中樞決策機制是,皇帝將官員題本轉發內閣,內閣代皇帝擬旨怎樣處理,把紙條貼在題本上,是為票擬;皇帝再用朱筆在在題本上批示,是為批紅,然後實行。明朝中後期皇帝怠政或者有意縱容宦官壓制內閣,批紅由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等執掌,雖然名義上執行的是皇帝的旨意,但因為皇帝很多時候有意無意不問,所以宦官得以利用批紅弄權,其頂峰就是大名鼎鼎的劉瑾、魏忠賢。

可以看到,在 議政權方面,明代內閣主要職能是被動地處理官員題本,缺乏主動提出政策的權力,主動性較前朝大降 ;因為太監掌握批紅之權,在皇帝之外,議政權又分享了一部份給太監,雖然太監是皇帝的代言人,執行的是皇權而非相權,但太監集團下限低、人數多、精力足,比需要顧忌顏面且人單力孤的皇帝更不好打交道,已經縮水一半的議政權再度大打折扣。

明朝這些玩意兒名正言順壓在內閣頭上

再看監督執行權。

秦漢以來的宰相,如漢之三公,不但統管政事,而且掌控各級官吏考課之權,還可自辟僚屬,透過整個公府的力量,更好地控制百官;唐宋以來,雖然宰相權力多被侵奪,但唐之尚書省、宋之中書省,尚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官吏;到了明朝,則內閣完全沒有法定的掌控官吏的權力。

朱元璋廢宰相之後,六部由皇帝直接指揮,內閣大學士只是供皇帝咨詢的顧問,其官秩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書則是正二品,即使明朝中後期內閣權勢有所上升,但權大而位卑,完全沒有統領六部的威望,縱然內閣官員以六部尚書兼內閣輔臣逐漸成為慣例,其地位也來自於六部而非內閣,並不能高於其他的各部尚書。

此外,言官原本也歸宰相管轄,主要任務是糾正皇帝的過失,宋代把諫院從獨立出來,諫官由皇帝而非宰相任命,言官就從對付皇帝變成了對付宰相,變成了皇帝的工具。到了明代,朱元璋將之發揚光大,一方面加強了從禦史台演變而來的都察院,一方面還設定了六科給事中等多重言官系統,宋朝的真宰相面對這些言官都焦頭爛額,明朝內閣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假宰相,面對如狼似虎的言官,自然更難統領百官,讓政府形成合力。

至於宰相的神聖性,朱元璋專門下詔予以消解:「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還強調「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 宰相成為潛在的亂臣賊子,如何燮理陰陽?自然神聖性全無。

就共治精神來說,明代的大學士並不是皇帝的副手,只是秘書而已,而秘書也不過是有文化的奴仆的另一種叫法,其票擬與唐宋宰相副署詔書的性質截然不同,全無共治的意味。

明代是有一些內閣大學士如楊廷和、高拱、張居正等比較威風,看上去與真宰相無異,但那要不就是靠個人能力壓制宦官和六部,沒有制度化的權力;要不只是在皇家的授權下代行皇權,並非獨立的相權,其背後都沒有統領一個獨立於皇權的政府。

明清時人自己都有這個覺悟 ,祝總斌先生的書裏提到,崇禎年間的閣臣自稱「昭代本無相名,吾儕只供票擬」、「上委之聖裁,下委之六部」;清代雖然把內閣大學士提到正一品,在六部尚書之上,但官方著作仍說「內閣職司票擬……原不過如知制誥之翰林,並非古宰相之職。」

包含明代在內, 歷代的君相鬥爭,其實質都皇權集團(包括皇帝及其私人,如宗室、外戚、宦官、佞幸)的個人意誌與政府集體意誌的鬥爭。

權力過於強大的政府雖然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但至少基於內部的規章制度會趨向理性行政,而且為了維系統治集團的集體利益,也會註意榨取民力的限度,而皇權集團話事人的個人意誌既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又充滿了任性妄為,還缺少典章制度的約束,總是會造成極其可怕的社會後果。

明朝君權碾壓相權,前期皇權集團中的皇帝肆虐,後期皇權集團中的皇帝和宦官一起肆虐,整體上暴政不斷、暗無天日,就是明證。

對此,宋代理學家羅大經早已總結過:

大率近習畏宰相,則為盛世;宰相畏近習;則為衰世。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