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棋局,每段歷史都相當於一個棋譜,記錄著那個時代多方高手的實戰賽局過程。
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再加之後人的加工和渲染、以訛傳訛或者文藝作品的塑造等,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流芳百世,有人則背負罵名。
像暴君代表商紂王,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曾為他平反,認為商紂王是被汙名化的,罪行沒有那麽嚴重。事實上,「紂」這個謚號是後人強加給他的,他本名叫子辛,也叫帝辛。再如被罵「賣國賊」的李鴻章,也是一位被歷史醜化的代表人物,卻不知「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在晚清面臨的境況下,基於他個人的見識和能力,已竭盡所能。李鴻章死後,梁啟超感嘆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鉤沈歷史,還有不少人和事與史實相悖。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二維碼進店購買↓↓↓
項羽搞分封是開歷史倒車?
劉邦是順應時代潮流,繼續郡縣制中央集權?
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諸侯。劉邦執政後,則是采取郡國並列制,保留了郡縣制。所以不少人認為項羽是「開歷史倒車搞分封」,而劉邦是「順應時代潮流,繼續郡縣制中央集權」。
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的誤會。
在楚漢戰爭的具體操作中,劉邦代表分封,是大封諸侯的那個;項羽則代表集權,是極度小氣的那個。
此時的劉邦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顯支持者,對合作的盟友從來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擴大其封國。在劉邦最終擊敗項羽稱帝前,他所封的諸侯都是盟友而非屬下。從劉邦重新占領關中,到最後擊敗項羽,他直接統治的範圍只是戰國中後期秦國的地盤,關東所有國家在被漢滅亡後依然存續,只是換了親漢的國王——漢滅魏後彭越擔任魏相,隨後接替魏豹成為魏王,其領土從西部被秦國在戰國時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區換回到被項羽吞並的戰國後期魏國核心地帶;漢滅趙後,劉邦老友、趙國本土實力派張耳成了趙王;漢擊敗項羽臨時任命的韓王鄭昌後,把南韓還給了南韓王族的韓王信;漢滅齊後,把齊國封給了大將韓信;漢滅燕後,把燕國封給了盧綰;楚國體系內的九江王英布被項羽擊敗後,領地被西楚直轄,劉邦又封英布為淮南王,助他復國,甚至在項羽滅亡後,楚國仍然被改封給了齊王韓信。所以這一時期,劉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分封制度維護者。
項羽的表現卻完全相反,在別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賞的時候很小氣。韓信評價項羽時曾說,項羽對手下人非常謙和有禮,若手下人生病還會親自去慰問,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並且哭一場,但是真正需要封賞的時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舍得給人。自關中分封後,除了在漢軍東進的時候臨時封過一個韓王鄭昌外,他並沒有在新占領區封過任何一個諸侯。即使是這個鄭昌,也是因為正在和齊國作戰的項羽希望利用他的影響力拖住大舉東進的漢軍才封的。
而當劉邦擊敗項羽時,漢王朝的領土並不比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大多少,異姓諸侯王的勢力還很大,若聯合起來對抗劉邦,後果依舊不可預料。為了穩固政權,劉邦馬上開始了削藩行動,先消滅敵對自己、不受管轄的諸侯國,然後找理由吞並親近自己的異姓諸侯國,並將其重新分封給自己的宗室子弟。透過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劉邦實作了統一戰爭後的平穩過渡,為漢帝國的進一步興盛奠定了基礎。
劉邦非常懂得審時度勢,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曾誇贊他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北魏效仿漢武帝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是為了防止母族幹政?
漢武帝晚年,為立劉弗陵而賜死其生母鉤弋夫人。
到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效仿漢武帝,開創一項奇葩制度——「子貴母死」,意思是北魏的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他的生母必須被賜死,以防止外戚勢力過大、幹涉朝政。
然而諷刺的是: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400 年的大亂世中,實行「子貴母死」制的北魏,竟是唯一出現過太後專權的政權,還不止出現了一次,比如最有名的馮太後、胡太後。
事實上,從「開創者」拓跋珪到「終結者」孝明帝元詡的九任北魏皇帝,大部份都跟「子貴母死」無關。
第一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母賀氏是病死的,與「子貴母死」無關。
第二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之母劉氏:被晚年因吸毒導致精神錯亂的拓跋珪賜死,賜死原因不明。
拓跋嗣宣稱母親被賜死,是因為父親想立自己為太子,是為了用「子貴母死」來強化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算是「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一。
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燾之母杜氏,是被拓跋嗣所殺,但在其死後兩年,拓跋燾才被立為太子,時間上很難與「子貴母死」相關。而且杜氏的謚號是「密」,有「追補前過」之意,可能與同年死亡的後宮競爭對手昭哀皇後姚氏有關。
第四任皇帝拓跋余是非儲君、非正常繼位和非正常死亡的短命皇帝,歷史上沒有其母被殺的記載。而同樣非正常繼位的第五任皇帝文成帝拓跋濬,其母是柔然王族出身,在拓跋濬繼位後不久,就被元老大臣聯合拓跋濬乳母竇氏逼死,歷史上對此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可以肯定拓跋余之母與「子貴母死」無關。而拓跋濬之母是「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二。竇氏即後來有較大權力的常太後。
第六任皇帝獻文帝拓跋弘在被立為太子後,其母李氏被當時執政的常太後以「子貴母死」的理由賜死。這是第一個符合「立完太子隨後賜死其母」的「子貴母死」標準案例。常太後借此排除了一個潛在的權力競爭對手,也為馮氏在常太後和拓跋濬本人死後作為最強勢太後之一實作專權創造了條件。
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之母李夫人:死於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同一年,死因不明。當年,攝政的馮太後與獻文帝拓跋弘之間正在展開激烈的權力鬥爭,李夫人的家族是獻文帝拓跋弘特別重視的外戚勢力。很大可能是馮太後借「子貴母死」制度賜死了李夫人以削弱獻文帝的實力,不久後李夫人的族人也被馮太後誅滅。由於沒有明文記載她被賜死,只能算作「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三。李夫人的死完全對馮太後加強太後專權、削弱皇權有利。
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之母高氏,據說被後來成為孝文帝第二任皇後的馮昭儀派人暗殺,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猝死,被歸咎到馮昭儀頭上。她死時太子還是元恂,所以與「子貴母死」無關。但元恂被立為太子時,其嫡母林氏仍然被馮太後下令賜死。
到了第九任皇帝孝明帝元詡,其母不但沒被賜死,兒子繼位後還直接當了實權太後。
由此可見,「子貴母死」最早只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非正常繼位後加強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宣傳。到太武帝拓跋燾死後的混亂時代,大臣們擁立其孫拓跋濬繼位,但是不希望他出身柔然王族的母親把控朝政,以「子貴母死」的名義逼死了她,並且推舉拓跋濬乳母常太後攝政。之後的「子貴母死」才真正成為制度,並且淪為常太後、馮太後排除競爭者的工具。
夫差是因為西施的美人計才放過勾踐的?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中大敗來犯的越軍後,乘勝長驅攻入越國腹地。越王勾踐僅剩五千殘兵,退保會稽山。
明明形勢大好,吳國君臣卻接受了越國的求和。
此後,夫差又對越國長期采取懷柔羈縻的政策,讓越王勾踐得到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戰略喘息期,最終成功翻盤,滅吳取霸。
不少人將吳國之敗歸咎於伯嚭被越國的糖衣炮彈擊倒、夫差本人惑於西施的美色,剛愎自用等,硬是將越國的公關運作和戰略忽悠拔高到了中國史上的頂尖水平。
那吳國為什麽會接受越國的求和呢?
在此次戰爭的兩年前,吳、越爆發了第二次攜李之戰,新登王位的勾踐帶領大軍擊敗了百戰之師的吳軍,還擊傷吳王闔閭的腳趾,導致其感染而亡。這次偶然性的勝利讓勾踐信心膨脹。
於是,經過一年多的休整後,勾踐於公元前494年初主動攻吳。
為了打夫差一個措手不及,勾踐這回沒有走陸地上的老路,而是企圖穿越太湖直撲姑蘇,結果卻與擁主場之利、水戰經驗又更豐富的吳國水軍遭遇於太湖東側之夫椒山水域,遭遇慘敗,連錢塘天險都無力防守。勾踐為求自保,率殘兵「五千」上了會稽山。
會稽山本是越人的發祥地,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都好,且身後還有群山溝壑可供回旋,至少短期內吳兵難以捕捉。所以勾踐大膽向夫差提出了和談。初期的接洽中,雙方都在互相試探對方的底牌。
勾踐最大的和談本錢,所謂「余兵五千人」,出於越國談判代表文種的單方說辭。從越軍潰退的情況來看,連錢塘天險都無力防守,勾踐手裏究竟還剩多少兵力其實相當可疑,很有可能是在使詐。
而吳國近年征戰不斷,夫椒之戰又是一場惡戰,吳軍雖勝,損耗也當不小。戰後又從太湖之濱窮追數百裏至會稽山下,掉隊失散的又不在少數,且已成強弩之末。
但吳國君臣不是吃素的,看出越國在詐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越國的初次和談提議。
於是第二次,越國以「美女寶器」賄賂伯嚭。西施是不是在這批美女之列,史不可考。但西施的籍貫諸暨,是一個重要訊號。諸暨恰好就在勾踐打遊擊的會稽山與龍門山的峽谷之中。貢獻一個諸暨美女所釋放出的資訊,表示勾踐的越國政權仍能在浙西山地得到百越部落的支持。「寶器」則透露出越國在財政上還有辦法,還不至於馬上崩盤。
整個資訊鏈串聯起來,就是勾踐手裏還有一定兵力,逼急了可能拼死一搏;山地裏的百越部落仍然支持他(能得到糧食和兵員補給);越政權還有施政能力,物質上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而對於西、南兩線受敵的吳國而言,只能打速決戰,擊敗一個對手後必須迅速收回拳頭,否則就要第二次吃入郢之戰的虧。如果能夠一勞永逸地把這個敵人變成朋友甚至盟友,那就更完美了。
以上才是吳國接受越國求和的真正原因。
觸摸歷史體溫、發現歷史真相
【歷史的棋局】由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資深作者聯合寫就,跨越14個朝代、3000年歷史,講述嬗變之局中真實的王權爭霸與宦海風波,展現中國人的成敗經驗與濟世智慧。
學習歷史,先要入門,然後才能登堂入室、深入後院。興趣,是入門的先導;質疑設局求解,是激發興趣的門徑。【歷史的棋局】正是引導歷史愛好者進入歷史之門的賽局求解之局。
——歷史學家、【秦崩】作者 李開元
【歷史的棋局】收錄了四十余篇歷史小文,呈現了不少值得品味的歷史細節——曹操寫詩竟是對經學世家的抵抗,唐朝在伊朗高原冊封了波斯王子,年羹堯在八旗小圈子中有盤根錯節的關系網。我們經常試圖尋找大歷史下的邏輯,但細節中的魔鬼往往會給我們意料之外的啟發。
——著名學者、【樞紐】作者 施展
文不甚深而言多有據。休閑閱讀,則如午後甜品;有誌於學,則是開胃小菜。
——【傳奇中的大唐】作者 劉勃
這本書之所以有趣:第一,它從小處著眼,寫了許多權力棋局上意想不到的棋子,如東漢末年在宦官與外戚鬥爭中莫名成為「最後幸存者」的詩人,逃脫了「子貴母死」命運而大權在握的北魏太後,讓讀者看到了人類命運的偶然之謎;第二,它又是從大處著眼的,書中的每一枚棋子被放到了大歷史的視角下,從政治、軍事的多重局勢出發,分析他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命運,讓讀者了解故事背後的歷史意義和人類命運的邏輯之思。這是一本輕松、易讀卻充滿知識的書。
——【汴京之圍】作者 郭建龍
觸摸歷史體溫,發現歷史真相。國家人文歷史團隊主編【歷史的棋局】原價68元, 今日下單享六六折優惠,僅需45元!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二維碼進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