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30萬誌願軍回國後要如何安置?楊勇上將提出建議,中央:同意

2024-03-22歷史

1958年1月的一天深夜,時任抗美援朝誌願軍總司令的楊勇將軍仍然在自己的辦公室忙碌著。此時,距離中國誌願軍入朝已經過去了八年,而戰爭早在5年前便已經結束,但此時仍有大批的中國誌願軍奉中央的命令,一直在北韓的土地上堅守著,以保障北韓人民的安全,防止美軍重新襲來。


直到1957年11月,北韓領袖金日成才與毛主席在莫斯科就撤軍問題達成一致。中方向朝方作出承諾,將在1958年的三月開始正式撤軍,並在1958年內完成所有的撤軍工作,將北韓交接給北韓人民軍。對於駐守外國多年的楊勇將軍而言,看到跟隨自己八年出生入死的士兵們能夠回到家鄉遠離戰爭,應該是件好事,但是楊勇將軍卻被這件事愁壞了頭腦。原因便在於,撤軍容易安軍難。這數以十萬計的人民誌願軍回國之後如何安置,成為了困擾楊勇多日的難題。經過良久的思考後,楊勇將軍鄭重地在紙上寫上了自己的建議,而這份建議,又是否會被中央采納呢?

撤軍前夕

1950年10月,為了保衛中國東北部邊境安全,支援北韓,在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指示下,130萬解放軍士兵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經歷了三年的艱苦作戰後,成功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部隊壓制在了北緯38度線後,並最終與美國簽訂停戰協定,實作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幫助北韓人民重新奪回了家園。這便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抗美援朝戰爭。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韓戰一直持續到今日都沒有結束,因為中、美、朝幾方僅僅是簽訂了停戰協定。對於朝、韓兩國而言,38線也僅僅只是一條軍事緩沖線,而非國界線,因此,北韓半島仍處於戰爭狀態。當時,幾方簽署完停戰協定後,中國和美國都沒有選擇在韓戰結束後第一時間將軍隊撤回國內,因為當時誰也不知道戰火會不會再度燃起。就這樣,130余萬的誌願軍士兵在戰爭結束的5年後,都一直手握鋼槍,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以防止美帝國主義的死灰復燃。而就在這五年裏,誌願軍士兵們卓越地完成了中國人民所賦予的光榮使命,堅守著毛主席「愛護北韓一山一樹一草一米,不拿北韓人民的一針一線」的指示。


他們在北韓不遺余力地幫助北韓人民重建家園,維護北韓社會治安,還與北韓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中朝兩國的偉大友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由於越南戰爭的爆發,美國的亞洲戰略開始由北韓向越南轉移,種種跡象都讓中朝兩方看到了撤軍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說,在1957年11月,受蘇聯邀約,中朝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與金日成在莫斯科會晤,商議撤軍一事,雙方最終達成一致:中國人民誌願軍將在1958年內全部撤離。駐朝誌願軍的撤軍一事,正式被提上了日程。

楊勇將軍其人

撤軍一事正式確定後,中央方面先向楊勇所在的北韓駐軍部隊發去了指示,要求他們做好撤軍的準備工作,並將撤軍工作全權交給總參作戰部和誌願軍總部部署。於是,組織撤軍的任務便落到了中共開國上將「三楊」之一的楊勇頭上。楊勇十幾歲的時候便跟隨工農紅軍長征,後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楊勇在1953年4月才入朝作戰,雖然他的名字遠不如鄧華、解方、彭德懷等人一樣有名,但是,他的貢獻一點也不落後於前幾位將帥。來到北韓戰場後,楊勇將軍便組織了誌願軍夏季攻勢第一、二次進攻,並取得重要勝利。在後續的金城戰役中,由於楊勇將軍的指揮卓越,誌願軍在此戰中又取得了巨大勝利,生擒南韓「王牌」首都師副師長,直接影響了北韓戰場的戰局,為後續的迫使美國停戰作出了突出貢獻。


除此之外,楊勇將軍還是在北韓停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將軍之一,他深受誌願軍士兵的愛戴,指揮誌願軍幫助北韓人民重建家園,並在北韓人民心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因此,楊勇將軍對撤軍中的事宜有獨特的理解,能夠提出一些十分有效的建議,並深受中央的信任。1958年1月28日,撤軍的命令已經下來了,但駐朝誌願軍總部對於誌願軍回國後,如何安置的問題並沒有合適的方案。時任中國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元帥同樣為此事而發愁。


但沒多久,楊勇將軍將自己經過多日思考後所得出的建議,做成報告,送出到了彭德懷元帥的手中。

楊勇的建議

剛剛收到楊勇的報告時,彭德懷十分驚喜,急忙閱讀起來,看完後表示十分贊賞。在報告中,楊勇詳細地為誌願軍回國後的駐守位置和直屬機關的處理,作出了幾條建議。其中,針對誌願軍應該如何撤軍的問題上,楊勇建議道,撤軍應該考慮多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擴大撤軍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面要觀察「聯合國軍」的反應。


對此,誌願軍應該在三月中旬先將位於戰鬥一線的誌願軍第16軍與誌願軍第23軍撤走,同時,要時刻觀察美軍是否有反撲的跡象。如果有,便將二線的部隊緊急調往一線,抵禦可能發生的危機。如果沒有,就將部署在三線的部隊撤軍,留下二線的部隊殿後,隨之觀察美軍的動向。這便是楊勇將軍的第一條建議。在誌願軍的安置問題上,楊勇建議將第一批撤離的部隊先部署在東北地區,並在長春成立新的軍區,專門安置撤回的16軍與23軍。以便更好地利用東北的地理優勢,保衛中國的東北與北韓。此外,新軍區要和彼時的武漢軍區進行合並,成為一個流動的指揮機構,隨時應對特殊情況。


對於後續撤離的部隊,可以考慮將二批次撤回的19軍與濟南軍區合並,以充實濟南軍區的實力,讓誌願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看完楊勇送出的報告,彭德懷十分贊同其提出來的幾條建議,並將報告轉呈給了毛主席。2月3日,毛主席在觀看後並沒有做出明確表示,而是批示「推彭德懷同誌。此件看過」。言外之意便是:「中央同意了,你們再商議一下具體的細節」。與此同時,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將軍,也提出了幾篇有關誌願軍撤軍方案與回國後部署的報告。


十分巧合的是,粟裕將軍與楊勇將軍在撤軍意見上出奇的一致,僅有幾處的不同而已。

中央的決定

2月13日,中央軍委舉行了第143次軍委會議,來專門討論研究誌願軍回國的安置與部署。在這次會議上,與會的各位將軍與元帥們結合了粟裕將軍與楊勇將軍在各自方案中的優缺點,制定了撤軍與安置活動的總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楊勇將軍的第一條建議——將一批次撤回的部隊安排在東北地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這樣一來,既可以迅速擴大誌願軍撤軍的國際影響,同時還可以觀察敵人的動態,最後撤出中間的部隊以便於應付突發的情況。


但是,在二、三批次撤回部隊的談論上,與會人員就粟裕將軍與楊勇將軍的方案起了爭議。在粟裕將軍的建議中,他認為第二批次撤退的部隊應該進駐到華北地區,最後撤退的部隊則應該安排到華中與四川地區,將誌願軍部隊的安置區域向南方拓展,而非集中於北方。楊勇將軍思考了一下粟裕將軍的建議,認為粟裕將軍的方案確實要更加合理一些,表示同意粟裕將軍的方案。最終,會議將楊勇將軍與粟裕將軍的方案結合了起來,並一致透過。此外,彭德懷元帥還在會上補充道:「如果戰爭開始,第一線兵力過密,不利。因此,在兵力配置上,縱深可以多一些,第一線疏散一些,一處兵力不宜集中過多。以遷就住房為主,盡量不建新營房。」彭德懷元帥的意思很明白,在撤退方案上,兵力應該分散開來,這樣既不會對一個軍區的後勤提出壓力,又能夠更好地撤退效果,將兵力均衡的補充到全國。


至此,中共中央軍委確立了「先前沿、再西海岸,後中間」的撤軍方針,誌願軍回國的部署也按照粟裕將軍和楊勇將軍的命令來做。也就是說,中央軍委同意了楊勇將軍的提議。

撤軍開始!

1958年2月15日,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朝進行會議,中朝雙方按照計劃開始商議撤軍事宜。在這次會議中,周恩來總理將中方的部署計劃告知了朝方政府。他說道:我們在東北平原有四個軍,誌願軍撤退後會再增加兩個軍。只要北韓再出現戰事,我們隨時就可以派誌願軍來。


雖然,從種種跡象來看,戰爭重燃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對於北韓政府而言,面對著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和保證,還是十分的畏懼的。而中方的意思也說得很明白,中國絕對不會放棄北韓,一旦美國重新來襲,中國人民誌願軍絕對會第一時間重返北韓。周總理的一席話,實實在在地給北韓政府打了一針強心劑。於是,北韓方面同意的中方的撤軍,中朝雙方一起發表了撤軍聯合聲明,這也就意味著撤軍計劃正式從幕後走上了台前。於是,轟轟烈烈的撤軍,開始了。雖說誌願軍總參謀部的撤軍部署計劃了很久,但是由於特殊時期的保密措施,諸多駐守北韓的戰士都是在中朝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後,才知道自己要回到中國了。


一時間,這群在異國他鄉奔波了8年的士兵們,心中蕩漾起無數的思緒。有些人喜悅,因為他懷念著祖國、家鄉、親人、家庭。有些人悲傷,因為他在北韓生活了八年,和很多北韓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突然的離別,必然會有些傷感。除了悲傷和喜悅外,大多數的誌願軍戰士是充滿迷茫的。此時的誌願軍還不知道自己回國之後會去到哪裏,心中未免有些情緒。有人想去城市,有人想轉業回鄉,有人則懼怕了北韓冬天的寒冷,想去南方。面對這種情況,中央軍委決定在撤軍前,對各誌願軍官兵進行思想教育,以便撤軍計劃的順利實施。


在一次誌願軍歡迎會議上,粟裕將軍率先站出來表示:「最近也聽到反映:誌願軍幾個軍調回國有的不願意駐東北,最好駐到關內,最好駐到中原地區不冷不熱的地方,這是不應該的。我們的軍隊,只有經常地鍛煉,能夠吃苦耐勞,這樣才能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進行作戰,戰勝敵人。」後來,各部隊戰士經過思想教育之後,各種困惑、迷茫、復雜情緒全都煙消雲散,撤軍計劃得以正常進行。1958年3月5日,伴隨著北韓人民的歡送聲,按照計劃,來自第23軍(原華野四縱)、16軍(原中野一縱)共6個師及部份炮兵、坦克、工程兵、汽車部隊與領導機關的誌願軍將士們坐上了第一輛前往中國東北的列車。回國後,他們將被編入沈陽軍區,分別駐守在祖國的黑龍江和遼寧,繼續肩負著自己誌願軍的任務,為中國邊境和北韓人民的安全,奮鬥終生。此外,一直在北韓駐紮的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在第一批次撤回了國內,19兵團下設的各軍團士兵按原計劃安排到國內。而19兵團的各機關與指揮部、後勤分部則要執行一個隱秘而偉大的任務:前往祖國西北的戈壁灘上,指揮十萬余施工部隊,開展絕密的0029飛彈試驗場工程、0673核武器試驗場工程和0674核武器儲備庫工程等重要工程的建設。同年7、8月,第二批撤離的人民誌願軍第54軍(原東野七、八縱),也乘上了回國的列車,並歸建成都軍區,駐防四川重慶,為川渝地區的建設和生產工作作出巨大貢獻。人民誌願軍第21軍(原華野二縱),歸建北京軍區,駐防山西大同,拱衛首都的安全,護衛中國的西北。1958年9月25日,第1軍(原西野一縱)作為【聯合公報】釋出後最後一批撤離部隊回到祖國,其歸建武漢軍區,駐防河南開封,為河南地區的戰略安全與工農業生產建設留下了血與汗。


至此,所有人民誌願軍作戰部隊撤離了北韓,僅僅剩下人民誌願軍總部的諸位將軍與領導還未撤走,其中便包括了在撤軍計劃中提出重要意見的楊勇將軍。時間來到10月22日,楊勇將軍與所有誌願軍總部官兵一起坐上了最後一列回國的列車。一旦這輛列車駛出北韓,便意味中,所有的中國誌願軍即將徹底從北韓撤離,浩浩蕩蕩的抗美援朝將要落下帷幕。火車開走前那一刻,楊勇望著窗外因歡送支援軍而落淚的北韓民眾們,內心情緒十分的復雜,但隨著火車的緩緩開動,一切的一切終將被歸國的喜悅而取代。為了歡迎誌願軍戰士們的回國,吉林政府在鴨綠江的另一側建立起一座巨大的凱旋門,等待著那群征戰的遊子徹底歸家的那一刻。


在列車在中國境內停靠的第一站——安東站,無數的民眾、誌願軍家屬已經早早地在火車站上等待著誌願軍的歸來,其中就包括了楊勇將軍的妻子與兒子。而當列車停在安東火車站時,楊勇將軍的兒子北北,正騎在警衛員的頭上看著父親的歸來。楊勇將軍看到自己的兒子後,也露出了飽含父愛的微笑。或許,對於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而言,能夠看到家人幸福安康地生活著,便是抗美援朝最大的意義所在。

回不來的人

誌願軍回國後的第四天,也就是10月30號,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辦了一次聯席會議,聽取楊勇將軍講述自己八年的誌願軍工作報告。在報告中,楊勇將軍特別提到北韓人民誌願軍烈士陵園的情況,說到這裏,楊勇將軍與與會人員的情緒無不動容,甚至有人落淚當場。


是啊,撤軍行動是已經結束了,但是有些人永遠地長眠在了異國他鄉。這其中還包括人民領袖的兒子!他們是光榮的,偉大的,他們將永遠地活在所有的中國人民與北韓人民的心中,他們是新中國的強大的徽章,是不需要撤軍與安置的誌願軍,是新中國永恒的英魂!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