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林彪是我軍的名帥,但也有「指揮不動下級」的時候。
劉伯承號稱「軍神」、「當代孫武」,軍中聲望甚高,可是在淮海戰役中,還指揮不動配屬的華野部隊。林彪是最強大的第四野戰軍「101」,人稱「韓信」,但是在進軍中南兩廣過程中,和二野陳賡發生了多次分歧,最終主席支持了陳賡。
劉伯承、林彪權威不夠,還是能力欠缺?其實故事的背後還有玄機。
劉鄧首長在淮海戰役中
一、劉伯承致電粟裕:等中野打光了再上嗎?
劉伯承「指揮不動」陳士榘的故事發生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
抗戰勝利後,劉伯承晉冀魯豫野戰軍有正規軍30萬、民兵42萬,在七大解放區中實力最強。但是1947年8月千裏躍進大別山,雖然改變了攻守形勢但損失很大。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野15萬部隊雖然圍住了美械裝備的黃維12萬大軍,但在黃淮平原以己之短攻人之長,「人海」戰術對「火海」戰術明顯不占優勢。陳賡四兵團提出「土工作業」取得重大進展,但到了雙堆集攻堅階段,進攻受阻再次僵持下來。
粟裕命華野參謀長 陳士榘 率3個縱隊和特種兵炮兵一部緊急馳援,可 陳士榘 遲遲沒有投入戰鬥,劉伯承致電粟裕:「陳士榘按兵不動,難道要等中野打光再上嗎?」
實際情況是:陳士榘旁觀者清,把華野3個縱隊分到中野起不到大的效果,如果疲勞的中野撤出一個位置,華野集中突擊效果會更好。打紅了眼的中野一線指戰員,自然誰也不願意結束來,劉伯承親自協調六縱王近山配屬給陳士榘指揮參加總攻。
在陳士榘生力軍和大炮加持下,黃維第十二兵團僅僅4天就灰飛煙滅了。
圍殲黃維
二、南下西進,林彪、陳賡意見不一
林彪與陳賡戰術多次分歧的故事,發生在南下兩廣過程中。
1949年4月,劉伯承二野28萬大軍為西路,粟裕三野65萬大軍為中路、東路,湯恩伯苦心經營的千裏長江防線很快土崩瓦解。林彪、鄧子恢、譚政、肖克也率領四野機關到達鄭州,【大公報】等不斷有「劉伯承林彪劍指廣州」的訊息。
為了圍殲實力尚存的白崇禧,我第二、四野戰軍交叉南下,讓蔣總裁、白崇禧看得眼花繚亂,摸不著頭腦。白崇禧選擇「金蟬脫殼」,在張珍起義後放棄武漢退守湖南,表面上要和四野硬碰硬,實際做好準備隨時逃跑。林彪太想全殲白崇禧,準備在長沙與衡陽一線決戰。所以一面集結四野重兵,一面令陳賡四兵團西渡贛江進入湖南合圍白崇禧。
7月初,林彪電令陳賡第四兵團跨過贛江西進湖南,合圍白崇禧。
陳賡與郭天民研究後,認為4兵團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兼程西進,也只能趕上白崇禧的尾巴,對戰局影響不大。倒不如「釜底抽薪」南下兩廣,截斷白崇禧的退路。陳賡致電總部陳述理由,並報林彪和劉鄧,末尾說明隨時聽從四野的命令。
7月16日,主席回電同意陳賡意見,陳賡、鄧華直取廣州。
渡江戰役形勢
三、南下兩廣,陳賡、林彪再起分歧
南下兩廣途中,林彪、陳賡在戰術上又發生了三次分歧。
第一次是10月9日,4兵團攻占英德直指廣州,林彪電令停止南進,改由曲江、英德入桂,協助四野主力合圍白崇禧。10日23時,主席復電同意林彪方案。
陳賡、郭天民研究後,仍然堅持四兵團先取廣州再取南寧更符合大迂回方針,轉道山高路遠的桂林不但喪失殲滅余漢謀機會,也不如四野就近阻擊好。請示華南分局葉劍英後,陳賡致電林彪並總部陳述理由,同時表示以大局為重堅決執行四野命令。
主席看到電報認為符合實際,10月12日電告林彪,同意陳賡的意見。
第二次是10月15日夜,在第四兵團、十五兵團威脅下,余漢謀棄守廣州西逃,追擊的陳賡又收到林彪電報:如追不上敵人則停止,待調整後再統一行動。16日,陳賡、郭天民分歧敵情後,決定「先斬後奏」先追擊殲敵,然後再向林彪、劉鄧和總部報告。
10月17日22時,陳賡在曲江收到主席回電:四兵團乘勝追擊,直至占高要、德慶、雲浮、羅定等縣。這與陳賡、郭天民不謀而合,二人舒了一口氣。
第三次是11月10日,二野楊勇五兵團解放貴陽,無法西逃的白崇禧向南發動攻勢,企圖打通雷州半島和越南通路。22日13時,林彪電示4兵團北上圍殲魯道源,留一個師阻擊。陳賡擔心1個師頂不住再次請示主席並四野和劉鄧,主席回電贊同陳賡。
林彪與白崇禧
四、風格不同,為了勝利異曲同工
人民軍隊講究軍事民主,出現爭執非常正常,大多與個人恩怨無關。
從這一點看,我軍將帥之間出現各種溝通方式,比敵人貌似「堅決執行」更有效。粟裕在孟良崮戰役中,許世友等悍將也發牢騷:「你們只知道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可當兵的是兩條腿。」但牢騷歸牢騷,該執行的,許和尚從來不打折扣。
淮海戰役劉伯承「指揮不動」 陳士榘 ,兩廣戰役陳賡多次「抗命」林彪,一方面反映出軍事民主,作戰方案反復溝通不斷完善。另一方面,粟裕、劉伯承與林彪截然不同的指揮風格,對與友軍協同作戰的融合也有差別。
粟裕喜歡實事求是,1947年兩次「鬥膽直言」不下江南,留在根據地大量殲敵。林彪喜歡一竿子插到底,指揮到軍一級。劉伯承則喜歡出題目讓下屬發揮,「集中指揮打死豬,分散指揮打野豬」。加上陳士榘、陳賡的個性,有故事也就不足為奇。
遇到個性戰將,劉伯承心胸博大,很好地協調友軍爭議,從而打通勝利環節。而林彪也不是小肚雞腸之人,對陳賡多次「越級上報」並沒有表現出過多介意。
陳士榘與陳賡
五、山不轉水轉,劉、陳南京再相見
隨著新中國建立,解放戰爭落下帷幕,但故事遠沒有結束。
渡江戰役後,二野陳賡四兵團南下太快到了南昌,原定接收南京的任務就給了三野陳士榘八兵團,任南京警備司令。陳士榘一直問劉伯承陳賡什麽時候到南京,自己好到前線。劉伯承樂了:「你這次可走不掉了,過些日子還要給你加擔子。」
1950年10月,劉伯承主動請纓組建陸軍大學,鑒於陳士榘在華野、三野參謀長位置上有出色表現,「獨眼軍神」點將他到南京軍事學院擔任教育長。
劉伯承與陳士榘共事2年,直到陳士榘出任工程兵司令員。
1959年9月,林彪後出任防長,副總長陳賡又成了他的下級,但這次合作只有短短1個月,陳賡去職。1961年3月,陳賡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副總理兼防長林彪主祭,羅瑞卿大將致悼詞,與眾多老帥一起送別這位名將。
【免責聲明】: 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