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年少參軍報國,戰場屢次立功,隱藏所有榮譽,從不麻煩國家

2024-07-13歷史

英雄從來都不需要向誰炫耀他的榮譽,他們總是默默地從功勞簿上走下,走到自己的生活中。 所謂榮譽,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正如當年李白說的一樣:「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這便是英雄模樣。就像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英雄一樣。

英雄從來都不需要向誰炫耀他的榮譽:李文祥

年少參軍報國,戰場屢次立功

一九二五年端午,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白衣閣鄉北街村裏的一戶李姓人家誕生了一名男孩兒。看著新生命的到來,李家人一半歡喜一半憂。添丁事喜,只可惜生不逢時,身在這哀鴻遍野的戰亂年代。李家的長輩給眼前的男孩兒取名叫文祥。

時光一如白駒過隙,李文祥也在亂世中一天天健康長大。到了該上學的年紀,李文祥的父母也將他送去上學,也希望他能夠學有所成。

只可惜,李文祥家實在太貧寒,上了幾年學之後,李文祥就輟學回家幫父母幹農活了。那一年他才十幾歲,從學堂回到家裏的感覺並不美好,他剛回家幫父母幹農活,那會兒總是想著學習時的樣子。

李文祥輟學在家幫父母幹農活的那段時間裏,正是 東北抗戰 熱潮爆發的時候。曾經繁榮美麗的黑土地淪喪他人之手,被可惡的侵略者踐踏,很多有誌青年都紛紛投入軍隊,以身報國。這些有誌青年中也包括李文祥身邊的人,他們參軍打仗的行為深深打動了李文祥。

參軍打仗打動了李文祥

李文祥看他們離開家的樣子,堅定又英勇,整個人身上散發著青年的光輝。李文祥也心動,身在亂世當中,小小年紀的他就看過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他憤怒,他不平,他痛心,他也想盡自己的一點力量改變現在的局面。

他也想和那些放棄原來生活,參軍報國的人一樣。可是,李文祥的父母卻並不這麽想。在這個亂世當中,當個普普通通的百姓,活著都已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就更不要說到軍隊裏去打仗。父母之愛,只希望他能夠平安健康地度過這一世,至於所謂理想抱負,都沒有眼前人活著重要。

雖然自己的父母百般阻撓,但是這都沒有動搖李文祥要參軍報國的心。之前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就教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他不想在亂世中茍且活過一生,他有一腔熱血,一身抱負他應該去軍隊實作自己人生價值。

他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生長的地方,他不能不去。最終,李文祥的父母也被兒子這一份毅力和決心打動。二老看著離家遠去的兒子, 他們不知道下一次和兒子再見面是什麽時候,他們只能在心中祈禱自己的孩子在戰場上活著歸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李文祥參軍入伍,李文祥正式成為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二十九師八十五團的一名軍人。在部隊裏的每一天,李文祥都沒有忘記自己當初離家來到部隊的最初願望。上陣殺敵,保衛國家。

自己的力量雖然微薄,但是哪怕多殺一個敵人,都能夠多增加一些我軍的勝利希望。懷著這樣的想法,在戰場上,李文祥總是那個把自己的生死拋之腦後,沖在前線的人。

他參加了 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平潭島戰役 等著名戰役,在這些戰役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沖在前線。李文祥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膽量,擊殺了很多敵人,多次榮獲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還拿到了「戰鬥英雄」的稱號。

李文祥獲得「戰鬥英雄」的稱號

榮譽都是給別人看的,在戰場上經歷的痛苦,生死一線才是自己永遠也忘不掉的。在淮海戰役中,李文祥和他的戰友們已經奮戰了六個白天和黑夜了,但是兩軍依然膠著。

然而就在這戰局焦灼的情況下,解放軍在物資運輸上又出了些問題,後勤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李文翔和他的戰友們只能靠著喝涼水嚼生麥這樣的方法填飽自己的肚子。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軍攻打上海時,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又膠著在一起,雙方死死纏鬥,戰況難分上下。這個時候, 是李文祥藏在了一堆屍體中,等待時機,果斷炸毀地堡,為我軍戰鬥勝利爭取到了關鍵的條件。

而對於這些常人難以忍受的經歷,李文祥卻從未向任何人吹噓過。在戰場上,李文祥想的也只有如何殺敵,他始終認為,一個戰士在戰場上所忍受的所有痛苦都是為了更多的人不再忍受痛苦。

殺敵報國

積極響應號召,帶領村民致富

一九五六年,李文祥要離開了他奮鬥過九年的部隊,以軍隊幹部的身份轉業到福建省建設廳建築工程公司工作,那一年,李文祥三十來歲。

二十三歲就參軍入伍,這一呆就是九年。在過去的九年中,李文祥一心撲在如何消滅更多的敵人上,這也讓他一直沒有遇到可以和他相伴一生的人。轉業後的第二年,李文祥遇到了陳寶珍,一個可以和他相伴一生的姑娘。

李文祥婚後的生活雖然簡單,但不乏幸福。但是,軍人出生的李文祥總覺得這樣的生活少了些什麽,具體少些什麽他也說不上來。他只是覺得沒有當年在軍隊裏的那份熱血了,生活之余,他還有些懷念。

一九六二年正是國家三年經濟困難的時候,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讓糧食和副食品出現全國性的短缺。形勢所迫, 國家號召大家下鄉務農,主要是想讓城市人口向農村遷移,這其中就包括到了各大幹部。

國家號召大家下鄉務農

下鄉務農,看上去是簡單的四個字,實際上卻是身份和環境的巨大轉變。一下子從一個幹部轉變到農民,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都是一件「不可思議」事情。所以,當政策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猶豫了。

雖然,大家都是吃過苦的人,好多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也是個農民。但是,如此突然的轉變畢竟也不是件小事。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文祥卻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正當同事們都覺得驚訝的時候,李文祥卻不以為然,語氣堅毅地說: 「共產黨員應該聽從國家號召,群眾餓肚子,幹部有責任!」 李文祥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幹部身份而有任何的猶豫。

在他眼中,幹部的身份也是黨給予的,自己理應在共產黨需要自己的時候,為黨做出一點自己的貢獻。就像他在一九四九年渡江戰役前夕入黨時的入黨宣言「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一樣。

共產黨員應該聽從國家號召,群眾餓肚子,幹部有責任

李文祥始終都覺得自己先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然後才是所謂的幹部。在報名下放支農之後,李文祥之前覺得自己生活中缺少的那個東西又回來了。原來,李文祥覺得自己缺少的就是能繼續為黨做貢獻的感覺。 在離開城市去鄉下的路上,李文祥覺得身心舒暢。

回到河南老家之後的李文祥,開始了他的支農生活。李文祥發現,因為自然災害導致全國性糧食短缺,好多村民都吃不上飯,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

當時的情況讓李文祥感到很著急,身為中國共產黨員,他不能看著村民餓肚子。然而事實上,當時他自己也是一貧如洗,他和他的妻子陳寶珍也同樣吃不上飯。

就和當初在戰場上打仗一樣,李文祥從來都沒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始終銘記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縣老家的土地鋪滿鹽堿,一片貧瘠,根本就不適合種糧食。李文祥看著眼前的土地,感到了肩上的壓力。但是,像他這樣的人是不會因為壓力和困難就輕易放棄的。李文祥說: 「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攻城打仗還難!」

李文祥就像是長在村裏的土地上一樣,他每天就對著這些鹽堿地琢磨怎樣才能讓糧食增產。所謂天無絕人之路,當時縣裏號召大家引進黃種稻。水稻適合在水多的地方生長,而李文祥的老家北街村正好就在背河窪地,水窪眾多,十分適宜種黃種稻。

李文翔和他的妻子陳寶珍一起,憑借著之前在福建的種水稻的經歷,帶大家挖渠引水,修整水田。 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命中註定的一樣,在李文祥的帶領下,第一年,北街村就有了每畝地一千多斤的好收成,比原來的產量翻了五倍不止。

在李文祥的細心指導之下,農村的糧食產量果然有了提高,村民們的溫飽問題也基本得到了解決,生活也有了不小的改善。 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生活也有了改善,村民們紛紛蓋起的新房。一時間,村裏煥然一新,別有一番模樣。

農村的糧食產量果然有了提高

看到眼前的景象,李文祥雖然滿心歡喜,卻又覺得不滿足。除了生活最基本的問題解決了,李文祥還想看到自己的村子更好。他想要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在日後的日子裏,李文祥依然盡心盡力地為北街村的建設出力。

村裏幹什麽事他都沖在前面,為大家起帶頭作用。村裏修建養殖場,他就捐出蓋房子的木料;村裏要建學校,他就第一個捐款;村裏的種植結構需要調整,她就出錢購買裝置;村裏要修路的時候,他也是第一個捐款。

事實上,李文祥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有些拮據。但是,在北街村需要他的時候他從來都不退縮,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甚至連村裏的那些貧困戶,他都會盡自己一份力量幫助他們。

李文祥的老家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白衣閣鄉北街村在在黃河故道上,是有名的黃泛區。李白有詩雲:「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裏寫入襟懷間。」由此可見,黃河河水波濤洶湧,氣勢恢宏。每一次黃河水泛濫,都會給村子裏的村民帶來不小的損失。

為了減少這份損失,李文祥帶領大家修建水渠,出了不少力氣。

然而就在村裏的村民們都紛紛住上了新建的房子,溫飽都得到了解決的時候,李文祥還和他的妻子陳寶珍住在一處四處漏風的破廟裏。 村子裏的村民們是漸漸富裕起來了,可是李文祥還和之前一樣一貧如洗。直到一九八三年,李文祥才蓋了屬於自己的三間平房。

樸實的李文祥夫婦

珍藏所有榮譽,從不麻煩國家

李文祥是國家的功臣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他卻從來不拿自己的榮譽說事。在他回到北街村後,在北街村工作的十幾年中,李文祥從未和任何人提起他的榮譽,他的戰功。

村裏的村民都認為李文祥只是一名普通的復員轉業軍人,知道他是個好人,從來不知道他曾經獲得過怎樣的榮譽。

從福建回到河南老家的時候,李文祥把自己所有的榮譽戰功都封存在了一個小布包裏。如果不是二零一一年一月河南省委書記 盧展工 在濮陽市範縣下鄉,看到李文祥年輕時的照片,或許這些榮譽都會隨著李文祥一起離開。

那天,盧展工偶然與李文祥相遇。盧展工看到李文祥年輕時的一張照片,照片上的李文祥一身軍裝,身姿挺拔。看著眼前八十六歲的李文祥,盧展工猜想眼前的這位老人應該是一位抗戰老兵了。

於是,盧展工就著這張舊照片向李文祥發出了疑問。此時,李文祥老人緩緩地從抽屜中拿出了一個破舊的小布包,往桌子上一放。 我敢說,在開啟這個布包之前,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小破布包裏面裝的是如此多的代表榮譽和戰功的勛章獎狀。

榮譽一身的李文祥

1949年1月頒發的淮海戰役紀念章、1949年4月頒發的渡江勝利紀念章、1951年9月出席第28軍第四屆英模大會紀念章、1954年2月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贈發紀念章、1956年5月頒發的1945~1950年解放獎章……

金屬之間碰撞發出的聲音格外悅耳,在場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獎章震驚了,唯有李文祥老人一臉平靜。

不為所動的李文祥

半個世紀過去了,特等功臣的事跡終於被不在塵封。那些閃耀著金屬光澤的獎章,不因歲月而褪色反而更加耀眼奪目。那些代表著無上榮耀的獎章在沈睡了幾十年之後,再一次閃耀在世人面前,那是一位英雄的戰歌和回憶。

「非常高興河南省又湧現了一位先進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領導幹部、復轉軍人和廣大黨員、人民群眾尊重和學習的光輝榜樣,又有了一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優秀代表。的確,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的典型、模範和榜樣了。」 盧展工深情的說道。

李文祥老人的事跡一經報道,就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贊美,驚訝蜂擁而至,像李文祥老人用了然而李文祥老人卻顯得十分平靜, 他說:「顯擺那幹啥,好多戰友命都沒了,比起他們,我還有啥不能放下?」 他一直是這樣,經歷的比誰都多,看得又比誰都清楚。

戰爭奪去了戰友的生命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李文祥老人的生活也並不富裕,甚至還有些艱苦。但凡他在自己生活艱苦的時候,向政府拿出自己的這些獎狀,他都會過得更好。但是,他沒有。

李文祥老人連國家給自己最基本的待遇都不願意接受,更不可能用榮譽去向國家換取什麽。 他這一輩子,最怕就是麻煩別人。

在大家都紛紛被李文祥老人的事跡感動,十分關心李文祥老人的身體情況的時候,他自己卻很後悔把那包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了他獲得的榮譽。他覺得媒體這樣報道自己,大眾這樣關心自己是給大家添麻煩了。

「不該啊,那天見到盧書記,我真不該把那包東西拿出來,不該驚動領導,給大家添麻煩了。」不給國家添麻煩,這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 李文祥老人用他的一言一行向大家證明了一個黨員是如何不麻煩,組織不麻煩國家的。

李文祥一言一行向大家證明了一個黨員是如何不麻煩,組織不麻煩國家的

早在一九九八年的時候,國家就要為李文祥老人翻修住所。那時候,國家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愛心線工臣行動」,也就政府為革命工程新建或者翻修原來的住所。

李文祥的老家濮陽市範縣民政局在經過一番調查摸底後,確定了範縣內九十多位革命老功臣的名單,其中就包括李文祥老人。但是,當民政局的人來到他家的時候,李文祥卻一口回絕了民政局的好意。

他說:「我的房子一不透風,二不漏雨,還能住。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一九九八年的李文祥老人都已經七十三歲了,他所住的房子也十分簡陋。直到二零一一年年初,李文祥老人的房子還是和幾年前一樣沒什麽大變化。範縣民政局決定,換一種方法。

範縣民政局開展「敬老工程」,專門安排李文祥老人去濮陽市裏體檢。在李文祥老人離家開會的這三天裏,範縣民政局的人抓緊為他的舊房子翻修。 回到家的李文祥老人,發現自己的舊房子換了一個模樣。

李文祥回來發現家裏的舊房被粉刷得煥然一新,老人看著擁有衛生間和廚房的配房,新裝的大容量太陽能熱水器和取暖設施卻並不高興,甚至還有些生氣。 「早知道你們這樣弄,我就不出去了。」

與其說李文祥老人是生氣了,還不如說李文祥老人是心疼國家。還是一個老共產黨員對國家的關心。他始終覺得,自己不需要國家如此關心,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挺好的。

好多人在了解到李文祥老人的事跡之後,除了對老英雄深感敬佩之外,也忍不住疑惑,為什麽這位老英雄能有這樣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情懷。

這種情懷,早已經超越了獎章本質。這種情懷,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時刻銘記自己身份,從心底發出的。我總覺得,用語言去形容這樣的情懷太過蒼白,總不準確。

在了解到李文祥老人的事跡之後,我驚訝到說不出話來,心中唯有敬佩二字。嶽飛雲:「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嶽飛不在乎功名利祿,一心報國。說起來,李文祥與嶽飛相比也不遜色絲毫。

李文祥與嶽飛相比也不遜色絲毫

李文祥老人到離世的時候都沒有覺得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是為了什麽,他一直覺得這樣做是理所當然。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他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放棄或者是改善在河南老家清貧的生活。

福建省建設廳的同誌曾先後兩次到範縣找到他,告訴他:「組織上恢復你的幹部身份,落實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馬上返回工作崗位。」

面對這樣的機會,李文祥總是拒絕。他總是以「我在這裏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煩組織了。」為借口,婉拒組織的好意。甚至連他自己老黨員補助費,他都拒絕去申領。 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李文祥還在範縣民政局組織的兩次排查中,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情況。

自己的事跡被報道出來,面對鋪天蓋地,蜂擁而至的贊美,李文祥老人就是這樣淡淡的說道:「我生長在黃河岸邊,我永遠是黃河的兒子。」

入黨時的那句誓言,成為了李文祥老人一生的信仰。在李文祥老人精彩的一生裏,那句「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始終像是燈塔一樣,指引著李文祥老人前進的方向。

【免責聲明】: 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