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待真理和自然的態度

2024-05-09歷史

▲近代化學之父拉瓦節和夫人 | 拉瓦節的座右銘是:「不靠猜想,根據事實。」

近代以來,「科學」被中國人所認識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如今,「 科學 」一詞雖已被國人所熟知,卻依然被嚴重誤解,最明顯的就是「科學」經常與「技術」相混淆,並且常常用「技術」取代了「科學」的概念。

一個國家想要提高科學水平,如果只註重技術套用情況,卻避而不研究它背後的基礎學科與文化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是註定難以長久發展的。

正如,決定一棵樹能長多高的,並不是它繁茂的枝葉,而是它的樹根紮得有多深,樹幹有多高——對於科學來說,基礎學科就像一棵樹的樹幹,它決定了一個國家對宇宙認知的深度和高度。

那麽,什麽才是科學的基礎學科和文化精神呢?

▌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理性視角下的文明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學就是數學、化學、物理學等「理科」的東西。事實上,除了這些之外,科學也涉及了宗教、哲學、邏輯等學科,而它們的重要性被我們長期輕視了。

理性和信仰是人類文明的雙翼,科學是理性結出的最耀眼的碩果。真正的科學史,其實是一部理性視角下的文明史,涵蓋了科學所需要的數學、哲學、邏輯等各種知識,以及思想、制度、信仰等環境。

比如,在人類文明「打地基」的階段,古希臘哲人所留下的兩項重大遺產:

· 運用理性,不斷對世界求真的哲人精神;

· 在一系列基礎學科上做出了建樹,其中形式邏輯,是科學出現的必要條件。

這兩個遺產,貫穿了西方文明2000多年的「接力長跑」,並最終引發了現代科學革命。

相對而言,東方文化中的實用主義底色,導致中國古代雖有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等技術套用,卻未形成求真的科學精神。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縱有零星的技術,終究無法疊加、叠代。全球化背景下,基礎科學落後的國家,在卡脖子的「根技術」上,很難突破。

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理性視角下的文明史——而在這部「文明史」中,中國所作出的貢獻實是鳳毛麟角。這與科學精神的缺失是分不開的。

▌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背後,其實是「人性自由」

如果說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決定了「硬實力」,那麽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則是看不見的「軟實力」。

科學精神最基本的特點,是使用理性和邏輯,對科學範疇內的事務,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邏輯和批判性思維長期缺失。

現實中,很多虛假訊息、洗腦言論,只要稍加運用科學思維,便可辨別真偽,然而,卻有無數人對其深信不疑。

日常生活中,各種反科學的言論和行為總是大行其道,讓人大跌眼鏡。比如,前兩年新冠疫情期間,有人選擇喝高度酒防毒,有人一出現癥狀就打抗生素,一些未經過雙盲測試的某些藥物被宣傳成有奇效的靈丹妙藥......

為什麽時至今日,科學精神在中國依然如此稀缺?

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技術其實是一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而科學則是含有創造性的,最終是根植於人性自由的維度,沒有自由發展的個性,沒有自由的空間,創新和創造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自由精神。人性自由,正是 自古以來 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所缺少的東西。

▌科學精神的三個維度:追問本質、尊重事實、捍衛真理

吳國盛老師說,科學,其實是一種有高度文化依賴的人類現象,而不是單純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人類事物。

●科學精神的第一個維度,是從現象到本質的追問精神。 與「功利性的追問」存在鮮明的差異:

科學追問的是現象背後支配一切的法則,而功利性的追問更關心的是,一個工具有沒有用。

中國有能工巧匠,有四大發明,卻沒有人進一步追問,為什麽指南針永遠指南,背後存在何種規律?

追問停在了工具層面——這正是李約瑟難題 「現代科學為什麽沒有出現在技術發達的中國」的答案和原因所在。

●科學精神的第二個維度是尊重事實,因為這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它是一個不斷用證據去驗證命題的真假,從而使得「真命題」替代了「假命題」的過程。

尊重事實,要懂得各學科最基本的事實,還要掌握最重要的常識。比如:可以不懂醫學,但必須尊重關於「病毒」的基本事實;不能成為經濟學家,但一定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東西最後算下來,一般都是最貴的。

尊重事實,意味著不能自我欺騙,更不能歪曲,哪怕它傷害了自己的情感,沖擊甚至顛覆了自己的認知。

只有把科學研究建立在事實之上,而不是為了政治目的偽造數據、編造事實,這樣的科學才有希望,這樣的社會才有會發展。

●科學精神的第三個維度是捍衛真理, 真理不止發現難,傳播真理、捍衛真理更難。

16世紀最大的科學觀念革命「日心說」的提出,哥白尼雖對它有創造之功,但真正將它傳播至全歐洲的,卻是頂著極大的宗教壓力,公開傳播、捍衛「日心說」的布魯諾」。

中國從來不缺為國家獻身的知識分子,但敢於為真理對抗強權的知識分子卻罕見於歷史,科學精神的缺失,實為重要原因。

▌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待真理和自然的態度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科學精神不等於「科學主義」,科學精神是一種求真的精神,「科學主義」則是以科學的名義一刀切地去評判人世間的一切事物。

科學是有其邊界的,這條邊界一旦越過,人的道德底線就可能崩潰,其後果極有可能是可怕的人道災難。

當人的自由被「科學主義」所踐踏,科學精神的根基也就不復存在。因此,「科學主義」事實上是科學精神的反面。

然而,科學精神從來沒有進入國人的文化內核,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國人忽視科學,恰恰在於國人太重視科學,甚至到了「科學主義」的地步。 我們常常在不該科學的地方濫用科學,在應該科學的地方卻又很不科學。

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科學思考力,尤其是邏輯思維的辨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雖然「賽先生」的概念傳入中國已逾百年,其實「科學」在中國人眼裏相當弱,它沒有成為文化,更沒有形成一種精神, 科學從沒有在中國成功紮根。

所以各種坑蒙拐騙總是屢屢成功。無論學歷高低,年紀大小,總有人相信板藍根能治百病、連花清瘟能抗病毒,總有人將錢財拱手送給騙子;十大謠言、十大詐騙年年更新,屢出不止;也總有人打著「科學」的幌子造晶片、騙經費......

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待真理和自然的態度。 今天的科學教育,不能只教科學知識,而要講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只有培養科學思維,才能讓個人、讓國家從根本上擺脫盲目與無知,走向理性與強大。

盡管如今市面上關於「科學」的書早已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書籍依然只在普及科學知識,從未深入科學的「靈魂深處」。

為此,特別推薦這套 【劍橋科學史】 ,這正是一套從科學精神入手,破解科學謬誤,系統講解科學方法, 還原 科學最真實樣子 的世界科學通史——

這套【劍橋科學史】所還原的,正是科學最真實的樣子,書中,不僅理清了科學與技術、與信仰之間的關系,更在每一章節中,完美結合了科學理論與人文思考。

另有一卷專門探究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科學的社會學領域。 因而被盛贊「融學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會史於一爐,彰顯了科學歷程中每一處動人的風景」,堪稱一套全面厘清對科學的種種誤解的「醒腦之作」。

中國科學史界有個說法叫做「南江北吳」,是指吳國盛、江曉原兩位科學史大佬,這次中文版特意邀請到他們一道轉譯【劍橋科學史】。整個轉譯團隊均為國內科學史界的中堅力量,重新整理了中國科學經典的更高峰。

對於專業研究者,這套書是值得放在手邊,以備隨時查閱的工具書,而且40年都不會過時(吳國盛語);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是目前理解科學發展、培養科學精神的最權威著作。本書中文版與劍橋出版社同步出版,在完美還原原版的基礎上,更在裝幀、紙張等層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因此,集權威、思想與工藝於一身的劍橋科學史,堪稱一套家庭圖書館裏必不可少的「科學經典」,更是一套致敬科學精神的「哲學經典」和寄托了卓越標準的「藝術經典」,是收藏傳家、饋贈親友最好的禮物。 長按下圖, 辨識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