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68年,上萬名中國官兵,秘密潛入巴基史坦,沿路堆放一口口棺材

2024-07-07歷史

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1968年,一萬多名中國官兵接到命令,要求秘密進入巴基史坦境內。

那些年輕的軍人,懷揣著激動與期待的心情,整理行裝,踏上了那段異國的征程。

然而,當他們進入喀什市後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歡迎的鮮花,反而看到的是,路旁擺放著一口口未上色的新棺材。

當時,黃海濱也是其中一員。

在其後來的日記中寫到, 「經過打聽,原來道路上密密麻麻的棺材是為築路工準備的,也就是為我們準備的。」

簽署「中巴公路」修建協定

1965年,在得到中國武器援助後,巴基史坦在對印作戰中逐漸扭轉局勢,開始向好的方向翻轉。

幾個月後,1966年1月,印巴正式停火,第二次印巴戰爭結束。

也正是那次中國對巴基史坦的鼎力支持,巴基史坦才與中國結下了深深的友誼,以至於到了現在巴基史坦仍將中國人視作「恩人」。

關於中國對巴基史坦的援助,以及巴當時的窘境,文史君在文章【 】中曾有解讀。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以上標題進行閱讀,或者搜尋文章標題進行閱讀。

巴基史坦「護國」成功後,為了表達與中國更好的友誼,加之當時中國也為了開啟通往亞歐的通道,於是兩國提議共用修建一條公路,即「中巴公路」。

經過商討,雙方於1966年3月18日簽訂了【關於修築中巴公路的協定】,共同建設喀喇昆侖公路。

根據規劃,這條公路全長1032公裏,其中中國境內416公裏,巴基史坦境內616公裏。

協定簽訂了,後面就是雙方按照規劃各自修建境內的路段了。

喀喇昆侖,一個充滿神秘的名字,那裏是地球上最令人敬畏的山地景觀之一。

那裏有著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8611公尺)以及100座超過7000公尺的高峰,是地質學家和登山家最夢寐以求的地方。

但對於要在那裏修建公路來說,卻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工程。

首先要克服的是高原反應,那裏最高海拔4733公尺,最低海拔1154公尺,空氣稀薄,異常寒冷。

另外,綿延數千公裏的山脈,不是怪石嶙峋,都是千溝萬壑,要在那樣的地段上修建公路,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要知道,那時是上世紀60年代,與現代科技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

功夫不負有心人!

當時喀喇昆侖公路中國段的勘測由新疆交通廳負責,施工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承擔。

從1966年開始,用了兩年的時間,經過新疆建設兵團3000多名官兵辛苦努力,在付出了47名官兵生命的巨大代價之後,終於將416公裏的中國部份修建完工。

趕赴巴基史坦援建公路

當中國修建完成中國境內的公路後,當時巴基史坦僅僅修建了25公裏的路線。

況且那25公裏,還不是規劃中的標準的公路,而是一條稍好點的便道。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因為巴基史坦那邊的自然環境更惡劣,比中國境內的施工難度更大。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巴基史坦方面的施工工具和能力能力太差,加之經濟條件遠不如中國,那樣的進度可想而知了。

在那樣的背景下,巴基史坦不得不再次向中國求援,請求我們能夠派遣施工人員幫助其修建鐵路,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國官兵赴巴援建的故事。

1968年5月6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見證了中巴兩國間深厚的友誼與合作新篇章的開啟。

在這一天,雙方高層經過深入協商,達成共識,決定由中國派遣經驗豐富的築路專家與工程人員,助力巴基史坦修建從紅其拉甫至帕蘇之間約140公裏的公路段。

其中還規定,如果中方在1969年底之前提前完成既定路段的建設,而巴基史坦方面的工程尚未推進至帕蘇,那麽中方將繼續向南修建,直至與巴方所築路段連通為止。

正因如此,才有了文初中國官兵即將奔赴巴基史坦修築公路的場景。

而放著的一口口棺材,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修建公路的難度。要是有官兵不行遇難,只能就地盛放。

後來才知道,當時準備的一口口棺材,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先見之明。

數據顯示,全長1000多公裏的中巴鐵路,幾乎每修建1公裏就會有1名修建者犧牲。

其中有幾個細節,可見當時修建之艱辛:

1、在一個有著「鬼門關」之稱的水布朗溝,當時大家正在搶修公路,突然間陰雲密布,繼而刮起了大風。

罕見的有著10級風力的狂風吹過,山頂上一塊重達3噸的巨石被吹下上谷,突如其來的大石頭從天而降,根本沒有給人反應的時間。

當時正在施工的士兵來不及躲避,當場被砸死1人,砸傷3人。

2、在嚴峻的地質條件下修路,開山炸石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可以說天天都在進行。

有了開山炸石,最害怕的是遇見啞炮。如果處理不好,輕則前功盡棄,重則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當時,第三師四十二團的七中隊副指導員齊大林,帶領戰士們開山炸石,埋了40響,卻有一個啞彈沒有響。

後來,齊大林經過百般努力,最終找到了那個啞炮點,但他正準備搬去上面的石頭拉導火索清理時,啞炮卻突然爆炸了,齊大林當場壯烈犧牲。

還有一次大規模爆破中,有3個炮洞出現啞炮。

當時兩個連的戰士們去清理現場時,啞炮突然爆炸造成大塌方,一共30名戰士,當場就犧牲了25名!現場的血腥,如今回憶起來都令人害怕。

中巴友誼鐵路

歷經兩年的艱苦卓絕,第三師的勇士們以超乎尋常的堅韌與犧牲,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終於在1970年完成了那段世界上最難修的公路。

然而,當中國完成了紅其拉甫至巴境內帕蘇這140公裏的公路時,巴基史坦方面的進展依然很慢。

為此,1970年9月,中國官兵又開始向南繼續修建,直至哈瑞·希格。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當時中國還直接撥款2.7個億,同時增派了由123師中81個民兵連和其他各師抽調人員組成近萬人的施工隊伍進駐巴基史坦。

這還沒完,1972年3月27日,巴方再次向中國請求,讓中國幫助修建巴方剩下的路段,同時加以完善巴方修建的不合格的路段。

1973年6月,中國又派出了9000名施工人員趕赴巴基史坦,當時巴基史坦也派出6000人協助。

正是在中巴兩國人民一道努力下,又經過5年的努力,至1978年5月中巴鐵路才全線完工,6月18日正式通車。

這麽看來,中巴鐵路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由中國官兵修建完成的。

共耗資2.7億人民幣,2.8萬人參與建設。有主橋24座,小型橋梁70座,涵洞1700多個,共用了8000噸炸藥,80000噸水泥,運送土石3000萬立方米。

同時為了這一公路,中巴雙方一共付出了810名官兵的生命,314人重傷。其中中國犧牲91名烈士,有88名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

如今,在喀喇昆侖公路途經的巴基史坦北部地區首府吉爾吉特市,有一座紀念中巴公路築路員工的烈士陵園。

陵園裏有一座高1.5公尺、長3公尺的紀念碑,碑身和碑座用整塊的紅色花崗巖築成,碑身正面用中文、英文和烏爾都文記載了中巴雙方修建這條公路的事跡。

12年一條路,裏邊包含了太多的淚水和汗水,它是中巴人民一道努力的成果,由此其現在成為中巴友誼最好的見證,也被譽為「中巴友誼公路」。

讀者們,關於「中巴友誼公路背後的故事」,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往期熱文推薦

點 擊 以 下 藍 字 標 題 即 可 跳 轉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