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張靈甫」捧上天?孟良崮祭奠張靈甫,粟裕長子:難道當初打錯了

2024-11-13歷史

近年來,有些人對張靈甫的追捧掀起了一股「歷史戲」浪潮,而「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似乎成了其中的焦點之一。

這座紀念館本是為了緬懷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解放軍戰士,紀念那場代表解放軍勝利的關鍵戰役。然而令人震驚的是,不少人以「紀念抗日名將」的名義悼念張靈甫。

前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粟戎生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憤而寫信質問: 「難道當年孟良崮戰役中,我父親打張靈甫打錯了嗎?」

粟戎生是誰?他為何反對大規模的紀念張靈甫?「張靈甫」 又何被捧到天上?

粟裕長子粟戎生

粟裕將軍戎馬一生,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勛,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

正如「虎父無犬子」所言,粟裕的兒女們也不負父親所望,尤其是長子粟戎生,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華。

粟戎生出生在戰爭年代,名字「戎生」便是外祖父對粟裕英勇軍人生涯的贊賞。由於粟裕長期在戰場征戰,能陪伴兒子的時間不多,但每當有機會,他都會與粟戎生一起,培養他的軍人氣魄。

從五歲開始,粟戎生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拆槍、裝槍和練槍。粟裕對兒子的要求極為嚴格,從不嬌慣他,鼓勵他學會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吃飯不挑食,行軍中不哭鬧。

粟裕希望兒子能成長為無畏的男子漢,而不是懦弱之人。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了多次關鍵戰役,包括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殲滅大量敵軍。

粟戎生從小目睹父親的浴血奮戰,懂得父親和戰友們為了和平而奮鬥,心中對那些倒在戰場上的將士充滿敬意。

1961年,19歲的粟戎生不負父親期望,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飛彈系,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而奮鬥。父子難得相聚時,總是熱烈討論軍事話題。

粟裕常常指著地圖,設定假想戰鬥情境來鍛煉粟戎生的軍事判斷與指揮能力。此刻,父子倆更像是首長和年輕參謀在激烈討論,有時聲音太大,甚至會引得楚青夫人前來檢視,他們則笑著解釋: 「這是男人的話題。」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爆發時,正在上課的粟戎生心急如焚,想放下學業奔赴前線參戰。

然而,粟裕卻嚴厲批評了他的沖動,告誡他說: 「你的任務是學習尖端國防科技,這是國家最迫切的需要,怎能半途而廢?」 父親的一席話讓粟戎生冷靜下來,繼續投入學業。

畢業後,粟裕確實「開了後門」,讓粟戎生直接入昆明軍區的飛彈分隊服役。不久,他隨部隊進入越南,參與抗美援越戰爭。

在前線的戰鬥中,粟戎生與美軍空軍展開對抗,數年間,從一名小兵成長為排長,還因擊落美軍偵察機立下了三等功。

回國後,粟戎生顧不上與家人團聚,又立即奔赴北疆,守衛邊境的任務使他將青春年華全部奉獻給了國防事業。

上世紀80年代,我軍在南疆邊境作戰,粟戎生作為戰神之子、父親的傳人,再次披掛上陣,擔任第67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一系列戰鬥。他大膽創新偵查方法,利用模型航拍的方式收集情報,使部隊在爭奪陣地時占據了主動。

這些精準的偵查成果幫助部隊打出了多次漂亮的反擊戰,有力地守住了老山陣地,粟戎生也因此被稱為「無人機第一人」。

1998年,粟戎生調任北京軍區副司令,次年晉升為中將,雖不及父親的軍銜,但在和平年代能有此成就已是非常難得。

回顧從士兵到將軍的軍教生涯,粟戎生坦言,自己與父親的關系不僅是父子,更是「軍事父子」。

粟戎生:難道打張靈甫打錯啦?

1984年2月5日,粟裕將軍為國家奉獻一生,最終安然辭世。遵循他的遺願,家人楚青、兒子粟戎生等人將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經浴血奮戰的孟良崮、松林、吳淞口等地。生前他曾說過: 「我死後,將和戰死在這裏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

同年,為紀念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在孟良崮烈士陵園建成,館前陳列著陳毅元帥和粟裕將軍的雕像,象征著兩位主將的並肩作戰。紀念碑上刻著陳毅的詩詞與粟裕的題詞,宛如三把利刃,將英勇精神鐫刻在每位來者心中。

自紀念館開放以來,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瞻仰緬懷,尤其是許多在沂蒙山區戰鬥過的老同誌,他們懷著深情來向英勇犧牲的戰友致敬,向粟裕將軍致敬。

然而,從2015年起,張靈甫的名聲在網路上大漲,被塑造為「王牌悍將」「抗日名將」,被推上「神壇」。

在西安市長安區的東大村,投入大量資金建起「張靈甫將軍陵園」,甚至還從山東孟良崮運來一把黃土。更出人意料的是,孟良崮戰役紀念地竟然也開始出現祭奠張靈甫的風潮。

孟良崮正是77年前華東野戰軍全殲整編74師、擊斃張靈甫的戰場,數千名將士的英魂長眠於此,陳毅、粟裕指揮著這場戰鬥,最終在山頂插上了勝利的五星紅旗。

作為孟良崮戰役的指揮將領之一,粟裕的長子粟戎生比常人更深切地理解這場戰役的意義。戰役發生時,年僅5歲的粟戎生雖年幼,卻能感受到父親經歷的艱難戰鬥。粟裕曾感慨道: 「太多的人在我前面倒下,我只是一個幸存者。」

中央政府人民政務院撥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園,讓為國犧牲的革命烈士得以安眠。這個承載英雄精神的地方,始終是人民緬懷和紀念英雄的聖地,而絕不應成為悼念在我軍陣前兵敗的張靈甫的場所。

若是張靈甫的親屬來到孟良崮祭奠,尚屬情理之中。

2007年,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攜兒子張道宇來到孟良崮,在七十四師最後的指揮部遺址前悼念。王玉齡動情地表示: 「未能與將軍共患難,感到無限愧疚。」

然而,若在此公開、大肆祭奠張靈甫,粟戎生無法接受,廣大群眾也無法接受。 經過深思熟慮後,粟戎生決定親自致信山東方面的領導,懇請他們對這種現象進行嚴加管理。

他在信中用激烈的言辭表示:

「絕不能將祭奠物品長期擺放,甚至作為景觀供人參觀!這是絕對不可接受的!否則,我們如何面對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難道消滅張靈甫、全殲七十四師是錯了嗎?」

「張靈甫」 捧上天?

如今對張靈甫的熱捧,無非是基於兩方面:

一方面強調他曾與日軍作戰,聲稱他抗日勇敢,卻避而不談他積極參與「剿共」以及全身心投入內戰的歷史;

另一方面突出他那段「傳奇愛情」,卻回避他暴戾殺妻的往事。

甚至為了塑造「英雄」形象,有人刻意宣稱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並非被「擊斃」,而是「自戕殉國」、自盡成仁,意圖借用蔣介石當年為「激勵士氣」所編織的版本,給張靈甫的結局塗上「悲壯」色彩。

歷史確實復雜,人也往往多面。

張靈甫的確曾參加過淞滬、武漢、長沙等會戰,也曾殺敵,但戰果並非顯赫。然而,他也是蔣介石的劊子手,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五次圍剿蘇區,他參與了四次;抗戰結束後,他更是立即投身內戰,淮陰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均有他「累累戰功」,卻也是「血跡斑斑」。開啟臨沂城後,他甚至下令毀墓砸屍,摧毀了抗日名將羅炳輝的陵墓。

在山東戰場上,張靈甫的殘忍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部隊在張官村發現幾雙繡有紅星的鞋墊,張靈甫便將全村村民盡數殺害,並淪陷周邊村莊,夷為平地。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他更是縱兵搶糧,凡是抵抗者均被殘忍殺害,手段之毒辣甚至超過日寇,令人發指。這一切的背後,還有前日本軍官松下一冠作為其軍事顧問,助其對百姓進行殘酷鎮壓。

對待老百姓的殘暴程度超越日軍,這樣的人怎能被捧上神壇?

歷史可以「重新審視」,張靈甫的功過也可「一分為二」,但切莫炒作成一種新的「片面論」,以致後人迷惑,徒增混淆!

而「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作為無數革命烈士安息的地方,應永遠成為人民緬懷英雄、銘記歷史的聖地。讓後人銘記這段真實的歷史,是對歷史、對先烈的正確致敬。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