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西園
本文節選自【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唐宮的盛宴】
大唐永徽六年,李唐朝廷正處在一個微妙的氛圍下。唐高宗李治漸漸成為一名朝氣蓬勃的帝王,躍躍欲試地想要大顯身手,一展宏圖。而朝局則控制在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等人手上。甥舅兩方的矛盾,漸漸浮出了水面。
而很多在長安城追逐夢想的官員從中看到了機會。
唐長安大明宮
在多年以後被評價為奸臣的李義府,就在其中。他確實是個小人,但這個「小人」,不是說他道德卑下,而是說他的身世低微。和世代官宦的士族、門庭顯赫的勛貴們不同,李義府是寒門出身,先祖做官做得最大的只有他的祖父,做的是射洪縣丞,一個九品芝麻官。這樣家族,雖然在縣裏混得還不錯,但在世族豪門眼裏都只是不入流的螻蟻,在一個論門第、論出身的時代,李義府如果要進入仕途,充其量只能做到八九品的地方小官。
但唐朝繼承隋制,發展起了科舉制,給了寒門子弟躋身中央朝廷的機會。李義府貞觀八年成為進士,終於有了被上層社會賞識的機會,隨後被劉洎、馬周等宰相發現了特殊才能,成為監察禦史,並隨侍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
他的這項特殊才能,就是寫材料。
李義府
任何時代,材料寫得好都是一個非常突出的才能,達官貴人們的奏章、公文,都需要有個得力的人來操刀,將領導的想法落實到筆頭,所以自古以來,有很多名臣、宰相都是領導秘書出身。李義府相貌堂堂,人又機靈,文筆又過硬,所以成為了李治的得力助手,伴隨著李治從晉王變成了太子。他曾寫【承華箴】奉上,文中規勸太子「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輕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太子李治將【承華箴】上奏父皇,太宗覽畢大喜,稱:「朕得一棟梁也!」下詔賜予李義府帛四十匹,並令其參與編修國史,擔任弘文館直學士。
在弘文館,李義府與來濟都是最優秀的筆桿子,被並稱為「來李」。但是,來濟因為是隋朝大將來護兒的兒子,原本就在門閥圈子裏,所以升遷得特別快,到了永徽六年,已經成為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而李義府沒有家世、沒有背景,職事官七年來沒有變過,就只不過是一個中書舍人。
這其實也是李義府的運氣問題,此時長孫無忌名震朝野,權力達到頂峰。而李義府是劉洎、馬周舉薦的,正好是長孫無忌曾經的對頭,這個原因,再加上李義府沒有背景、靠山,行為舉止也沒有什麽貴族範,所以一向驕傲的長孫無忌一直不喜歡他,甚至有點討厭。得罪長孫無忌之後,李義府便被尋了個理由,被貶為壁州司馬。
這種五品官員的人事調動,如今都是長孫無忌說了算的,中書省大筆一批,轉給門下省,只要門下省覆核蓋章之後,李義府就乖乖被貶出京了。好在李義府還是在中書省當官,提前秘密打聽到了訊息。可他無權無勢,打聽到訊息又能如何?得罪大佬之後,必定只有自討苦吃。
走投無路的李義府急忙找到了同為中書舍人的好朋友王德儉,急切地商量對策。王德儉還算夠義氣,透露給了李義府一個重要機密:天子想要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但是苦於長孫無忌等宰相們不同意。
李治和武昭儀
皇帝寵信武昭儀,不喜歡原配的王皇後,想要廢王立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但到此時此刻為止,天子李治為了廢後而做的一系列籌劃,全都僅限於皇室內部的核心圈子裏,不但是普通老百姓,就連李義府這樣身處中書省這樣的中央核心機關的普通官員,都是對此一無所知。王德儉興許是因為和太原王氏沾邊,這才略微聽說到一些風言風語。他建議李義府,如果能起頭建議天子立武昭儀為後,那接下來興授權以逢兇化吉。
李義府雖然在中書省是邊緣人物,但也明白王德儉這個建議非同小可。
中書舍人官居正五品,有權直接上書諫言。要是他上奏建議「廢王立武」,那就是把原本還暫時被壓在宮闈中的這場廢後風波,直接撕開包裝,赤裸裸地放在了朝廷的眼前,讓群臣議論。要是這事情成了,李義府興許就有機會再向前一步,謀得更高的發展;可如果這事兒沒成,李義府就得罪了所有王皇後的支持者,包括長孫無忌在內長安城數也數不清的達官貴人們。
留給李義府考慮的時間很短,因為貶謫他出京的詔書很快就會經過門下省的用印,正式下達。絕境中的李義府終於狠下了決心,他原本就是赤條條一身,沒有家族庇佑,亦沒有家族的牽累,如今已經得罪了長孫無忌,其實也沒有其它什麽可以失去的了。既然如此,那何不賭一把,博取那翻盤的機會?
這一天,李義府代替王德儉在宮禁之中的內閣值晚班,這天夜裏,他用渾身寫材料的解數,寫下了一封酣暢淋漓的諫言,仔細謄寫完畢之後,叩響了天子李治的門,大聲疾呼:「臣諫言:請廢皇後王氏,立武昭儀,以厭兆庶之心!」
李義府自己並沒有完全料到,這一封上奏,竟然意外地成為了天子李治逆勢反擊的序曲。
李義府上奏
聽聞李義府的上奏,李治大喜,親自召見了李義府,和他徹夜長談,然後賜給他整整一鬥珍珠。聽聞李義府馬上要被貶官外放,李治也爽快地大手一揮,吩咐說,就別讓他出京了,還是留在中書舍人的崗位上。
李治非常高興,因為自繼位以來,和他打交道的朝臣都主要是政事堂的宰相們,對於三品以下的官員,李治其實並不太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李義府的諫言,讓李治發現,這個朝廷其實並不完全是長孫無忌一手遮天,其實還有很多略低一級的官員,尤其是那些寒門庶族出身的官員們,對長孫無忌這些領導班子並不是很感冒,也很支持他立武昭儀為後的想法。只不過李治身為皇帝,住在宮禁之中,平時無法與這些支持他的臣子們通氣。要是把自己的意思傳遞出去,就一定會有大臣站在他這邊,在朝中形成輿論,來倒逼長孫無忌和他的黨羽們。
為了更好地傳遞出天子廢後的意思,武昭儀還專門悄悄派遣密使去嘉獎李義府。李治也開口,破格提拔李義府,將他連升數級,擔任中書侍郎,也就是中書省的副長官,一舉進入了政事堂宰相的班列。
提拔李義府的決定,長孫無忌並沒有阻撓或者反對。畢竟他是李治的舅舅,並不是真的要奪皇帝的權,李治既然開口要提拔李義府,長孫無忌自然不好多說什麽。
這是一場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一邊是太極宮的天子,一邊是地處「南衙」的中書、門下、尚書省宰相們。朝臣們都看出了皇帝的真實心意,那些想要博取上升機會以及皇帝的青睞的官員們,都紛紛上表,支持皇帝的意見。兩個月時間裏,朝廷沸沸揚揚地都在議論廢後立後之事,而且輿論漸漸偏向了武昭儀,提議更換皇後的建議越來越多。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禦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透過武昭儀,向天子表達忠心。軟了多年的李治這次在武昭儀的支持下硬了一把,終於嘗到了甜頭。
長孫無忌
趁此勢頭,李治發起了廢後行動的最後沖刺。
永徽六年十月,在重臣李勣等朝臣的支持下,李治下令,將王皇後、蕭淑妃以下毒害人的罪名,廢為庶人,母親、兄弟全都流放嶺南。許敬宗還順便啟奏,將王皇後死去父親的贈官也一並削去,天子欣然同意。
六天後,百官上奏請立新的皇後,天子於是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大赦天下。皇後的冊封典禮上,李勣臨時受命,擔任「頒獎嘉賓」,親手將皇後璽綬交給武昭儀。
而此次的有功之臣許敬宗、李義府等人,也都被大加封賞。許敬宗拜為侍中,李義府也進入了政事堂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官階提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一場廢後風波,李治終於取得了完勝。這個勝利,不僅意味著他心愛的武媚正式成為他的妻子,也意味著李治真正掌控住了朝廷的局勢。這是李治與武媚共同爭取到的成果,李治決心在這個屬於妻子的大日子裏,讓她接受整個唐廷的祝福,所以破天荒地加設了一個環節,讓百官在肅義門集體朝見皇後。
肅義門前,百官無論大小,都真心地拜賀門樓上佇立的武皇後。此時此刻,不論是李治還是武皇後,或許心中都明了,百官其實是在向強大的權力而拜——誰贏,他們便拜誰。
往期內容回顧
關註微信公眾號,有更多驚喜
來都來了,就泡杯茶談談歷史吧?
在本公眾號後台留言,加入討論社群。記得
關註公眾號並加星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