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提到晚清時期的對外政策,最為人所知的當屬「以夷制夷」了。 面對危局,晚清的統治者們首次感受到了天朝上國跌落神壇的失落與危機。尤其在洋人的堅船利炮面前,早已膽戰心驚的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無論是曾經擅長騎射的八旗鐵騎,還是曾經橫掃海匪的清軍水師,都已形同虛設。然而,晚清統治集團也並未坐以待斃,擅長權謀的他們註意到,洋人之間 其實 存在著諸多矛盾。在這種背景下,「以夷制夷」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晚清統治集團的首選外交策略。至於這一策略的實際效果,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難以簡單評價。
19世紀強大的海戰印刷 銅版畫。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
所謂的「以夷制夷」策略其實並不新鮮,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範曄在他的【後漢書·鄧訓傳】中就提出了這個概念:
「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顯然,利用對方的矛盾進行合縱連橫,往往能事半功倍。然而,實施「以夷制夷」策略有一個重要前提,即自身必須擁有優勢的實力和地位,否則就可能陷入被動局面,事實也正是如此。歷史上,每當晚清處於優勢地位或對列強有利用價值時,「以夷制夷」策略就更容易奏效,反 之清朝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把「以夷制夷」作為對外的主要策略,最早並非李鴻章提出來的。早在鴉片戰爭前,清朝地理學家蕭令裕在【記英吉利】一文中就指出:
「(英國)精修船炮,所向加兵……西南洋之印度及南洋瀕海諸市埠與南海中島嶼,向為西洋各國所據者,英夷皆以兵爭之,而分其利。」
他認為「夷國」之間因有爭利而存在矛盾,應當充分利用這種矛盾「使相攻擊,以夷伐夷,正可撫為我用」。這種「以夷伐夷」的反侵略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在反對外國侵略的策略上就提出「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間相睽以彼此之離心,各輸枕而內向」。魏源則在【海國圖誌】中明確表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都是對蕭令裕「以夷攻夷」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可惜這些主張當時並沒有被清政府高層所接受。令人感慨的是,「以夷制夷」策略被清政府采納,是李鴻章從一次屈辱的事件中獲得的啟示。
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合奏廣東水師擊敗英軍挑 釁折。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同治十三年 (1874年) ,英國以考察雲南商貿為名,派遣上校柏朗帶領一支由193名英國官員、商人、軍官、士兵組成的「勘探隊」,自緬甸陸路進入中國雲南,為通商做準備。實際上,所謂的「通商」不過是從雲南侵略中國的鋪墊。此 次行動名義 上是「通商」,實則是間諜行動。隊伍中的派遣轉譯官馬嘉理,帶領這群「勘探隊」擅自闖入雲南騰越地區的曼允。這夥人不僅拒絕當地民眾的勸阻,還揚言要進攻騰越城 (今騰沖) ,並開槍打死數名群眾。這一蠻橫行為激怒了當地百姓,雲南騰越參將李珍國應紳民要求,部署兵勇在各要隘攔截洋人。1875年,馬嘉理與4名中國隨員抵達戶宋河,遭到當地人民襲擊,5人全部被殺,馬嘉理的首級被懸掛在曼允城墻上。經此打擊,狐假虎威的「勘探隊」嚇得逃回緬甸新街。然而,此事引發了英國與清政府的外交爭端,英國稱此事件是清政府幕後指使,甚至揚言要撤使、斷交、宣戰,這引發了清政府的恐慌。
李鴻章與英國侵華陸軍司令士迪佛立訂立的中外 【會同管帶常勝軍條約】。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出乎清政府意料的是,法國、沙俄等西方列強卻對清朝表示支持。當年,法國與英國不和,自然不願看到英國勢力深入中國西南。而沙俄正與英國進行「大賽局」,更樂於看到英國受挫。在多方壓力下,英國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盡管最終「馬嘉理案」以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煙台條約】收場,但負責簽約的李鴻章意識到西方帝國主義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之間也存在諸多矛盾。於是,李鴻章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而他或許未曾料到,這一思路竟然影響了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外交政策,帶來了一系列後果。
鴉片戰爭期間,廣州人民為揭露列強侵華罪行釋出 的【申諭英夷告示】。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確定實施該策略後,清政府全力與各列強展開積極溝通,「以夷制夷」策略很快派 上了用 場。1865年,阿古柏叛亂導致新疆局勢混亂,沙俄於1871年趁亂出兵新疆,侵占了中國的伊犁。1876年,左宗棠西征,迅速平定新疆叛軍,但對盤踞在當地的沙俄感到棘手。另一方面,面對左宗棠三路大軍包圍伊犁的局勢,沙俄對與清軍交戰並無必勝把握。同時,英國不希望沙俄勢力染指新疆,願意出面調停。更重要的是,當時沙俄正在與土耳其交戰,不希望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在此情況下,李鴻章請求英國斡旋,並派遣外交使臣曾紀澤與沙俄談判。最終,清政府與沙俄在1881年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花費900萬盧布「贖回」伊犁。盡管清政府為此花費巨大,但從結果來看,收 回了伊 犁這一戰略要地,也算是可以接受的。這次事件表明,清政府「以夷制夷」策略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在該事件中清政府並未處於 劣勢,沙俄在伊 犁的勢力有限,而清 軍具有一定優勢。此外,英國對沙俄的牽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這次「以夷制夷」策略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的。然而,在接下來的中法戰爭中,李鴻章「以夷制夷」策略的效果就 值得推敲 了。
李鴻章。來源/央視欄目【子午書簡】截圖
1883 年,法國企圖獨占越南,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侵略中國,從而發動了中法戰爭。法軍起初不宣而戰,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然而,中國官兵在馮子材等將領的率領下英勇奮戰,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等一系列勝利。法軍先勝後敗,這導致法國總理儒爾·費瑞引咎辭職。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中國原本有可能取得勝利。但此時,清政府擔心戰事擴大對自身不利,於是再次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尋求英國的介入並與法國簽訂和約。 李鴻章利用與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私人關系,派遣下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幹前往巴黎參與談判,並與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簽訂了【巴黎協定書】,結束了中法戰爭。然而,這次「以夷制夷」策略的效果實在值得懷疑。畢竟,在連續遭遇失敗後,法國自己也不想繼續戰鬥,而清政府卻引入英國進行調停,結果導致了中國雖未戰敗卻不得不求和,法國雖未取勝卻獲得了實際利益的局面。不過,李鴻章自信地認為,他的「以夷制夷」策略再次為朝廷立下了大功。清政府也在這種路徑依賴下,將這一策略貫徹到底,直到遇到了日本這個新對手。
鑲銅把漆鞘腰刀,清,這類刀在日本稱為「梨花菊桐紋蒔繪系卷太刀」,太刀是日本武士的象征,其鑄造工藝精良,百煉精純,是日本刀中之上品。來源/故宮博物院
1870年9月27日,日本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率領13人代表團前來請求訂立通商條約。清政府經過考慮,決定采用「以東制西」的新「以夷制夷」策略,這一策略的主導者正是李鴻章。李鴻章認為,日本同樣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因此聯合日本是個不錯的主意。
李鴻章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走向共和】截圖
然而,李鴻章低估了日本的野心。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這使清政府開始對日本保持警惕。1876年的琉球事件更讓清政府意識到日本的野心勃勃,但此時清政府想出的對策竟是「聯日抗俄」,進一步對日本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後來,日本的野心進一步膨脹,最終引發甲午戰爭。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慘敗,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過,李鴻章敏銳地抓住了一點,即列強不希望日本進一步擴張。果然,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六天,沙俄聯合法國和德國分別發出照會稱:
「今日本國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北韓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
其意思就是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並限期答復。同時,三國調動陸、海軍向日本施加壓力。日本無力與法俄德三國抗衡,聲明接受三國的「勸告」,但要求清政府支付相當款項作為補償。9月,四國在東京訂立協定,規定「贖遼費」為庫平銀3千萬兩。隨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遼南條約】,認可四國協定。此次,清政府借助三大列強的幹涉,好歹保住了遼東半島,但也付出了巨額款項。這次事件可以說是一次成效參半的「以夷制夷」。一方面,清政府保住了遼東半島;但另一方面,這 也加深了 列強對清政府的輕視,為日後列強的進一步侵略埋下了隱患。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地安門外風雲湧。來源/紀錄片【國寶檔案】截圖
「三國還遼」後沒過幾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極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再次一敗塗地,連北京城也被八國聯軍占領。然而,此時的列強們也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瓜分戰利品。雖然八國聯軍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但沒有任何一方有能力完全消化。此外,各國列強都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在中國坐大,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此時,八國聯軍中的美國站出來表示,不主張徹底分割中國領土,英國也隨即表示支持。這並不是因為英美多麽有「善心」,而是對於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來說,它在中國的勢力較小,一旦列強們對中國進行裂土分疆,對美國反而不利。因此,美國堅持要求「門戶開放」,而英國自然也希望列強們保持實力均衡。在美英的堅持下,最終【辛醜條約】沒有涉及分裂中國領土的內容。這次清政府雖然沒有發揮什麽作用,但卻是列強們在「以夷制夷」。
清政府最後一次在「以夷制夷」策略中獲利,是日俄戰爭後的東三省歸還事件。由於日俄兩國都對東三省虎視眈眈,最終爆發了激烈的日俄戰爭。清政府對於兩大帝國主義列強在自己領土上的爭鬥無能為力,只能宣布「中立」。日俄戰爭以日本慘勝告終後,很快引發了其他列強的「調停」。因為德國、英國、美國都開始向中國東北滲透,他們都不希望日本在此地一家獨大。而日本此時也無力與這些西方列強抗衡,最終不得不將東三省「歸還」中國。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1907年至1916年,日本與俄國先後訂立了四次旨在分裂中國的秘密協定:俄國保住了在中國東北北部地區的利益,同時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整個外蒙古地區;日本獲得了在中國東北南部及內蒙古部份地區的「特殊利益」。因此,這次所謂的「以夷制夷」,只是表面上贏了,實際上卻損失慘重。不過,此時的清政府已經無暇顧及東北問題,因為此時國內各地的革命浪潮逐漸形成燎原之勢,清政府的統治已然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19世紀審判圖印刷銅版畫。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
因此,很多人認為「以夷制夷」實際上只是以更大的代價換取一時的安寧。而這 種權宜之計,對於晚清的大局根本於事無補,自身不強大,早晚會出現在列強的選單上……
參考資料
【晚清外交史】 楊公素 北京大學出版社
【當代中國晚清政治史研究】 崔誌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戚其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昂貴的和平:中日馬關議和研究】 吉辰 三聯書店
*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郭歆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李棟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