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傳達室(chuandashi123)
作者:一致透過的陳老師
勞動節期間,我在看的一本書是【劉華清回憶錄】。
劉華清,這是一個在廣大「軍迷」中非常響亮的名字,他是大家心目中的「中國航母之父」,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的一位「戎裝常委」。
從這本厚達700多頁的回憶錄裏,能讀到他八十年的戎馬生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物形象也躍然於紙上。
我不禁感到好奇,在當時部隊璀璨的將星中,劉華清的資歷不是最老、出身不是最顯、鋒芒也不是最勁,為什麽他會得到小平同誌的重用,最終成為協力治軍的主將呢?
1
有人說,還是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這裏主要指的是,他與小平同誌有頗深的淵源。
小平很早認識了劉華清,這個不假。具體有多早呢?
時間一下就回到了1938年1月。當月,鄧小平被中央軍委任命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政委,他要從位於山西洪洞縣的八路軍總部到遼縣(今左權縣)的一二九師師部上任。
護送鄧政委的人,便是劉華清。
當時劉華清只有22歲,擔任著一二九師司令部秘書處的秘書主任。他這個秘書主任聽起來像是個官,實際上是光桿司令一個。主任是他,秘書也是他。從收發檔到迎來送往都要自己親手幹,常常忙得昏天黑地,工作強度可以說超越996,直逼007。
包括這趟護送鄧政委的任務,也一點不輕松。
如今 從洪洞縣到左權縣走高速大約只要三個多小時,可那時只有崎嶇的山路,燒木炭的卡車搖搖晃晃地要走幾天幾夜。出於安全考慮,這趟行程還需要嚴格保密,既要保證鄧政委按時到達,還不能泄露他的行蹤。
這對護送工作帶來挑戰, 劉華清一路上都戰戰兢兢,生怕出什麽問題。
有道是怕什麽來什麽,這趟行程不出意外地就真出了意外。
他們一行人途徑武鄉縣時,當地找不到同誌接待。沒人接待就沒人管飯,劉華清瞬間就抓瞎了。 為什麽抓瞎?
原來,護送首長如此重要的任務,他身上居然連一塊錢都沒有帶。這下好了,不說保障首長的安全,就連首長的夥食都保障不了。
年輕的劉華清只好硬著頭皮,找鄧政委如實匯報,這叫遇到問題不遮掩。
要說還是鄧政委大度,他沒有批評劉華清,還瞅了他一眼說:
我身上有錢,你跟我去吃,其他人你找村幹部商量。
鄧政委這三句指示,劉華清只認領其中兩句,唯獨把讓他跟著去吃飯的指示給否了。劉華清當時心想:
沒有解決首長吃飯的事,哪還能用他的錢吃飯呢?
同誌們,如果是你,這飯能跟著去吃嗎?當然不能。這就是拎得清、有分寸。
當天晚上,劉華清焦慮得睡不著,擔心再出什麽幺蛾子。果然
,第二天清早準備出發時,卡車又死活也發動不了。
工作中保持適當的焦慮感,往往能起到急中生智、快速反應的效果。
劉華清請示鄧政委後,立即決定切換交通工具:換馬。 他想盡辦法也只找來了四匹馬,根本不夠騎的。這又怎麽辦?
盡管馬是劉華清親手找來的,他也是護送任務的主要負責人,但他還是做出一個安排:鄧政委和幾位警衛員騎馬先行,自己和其他同誌徒步行軍。最終,鄧政委如期抵達了目的地。
這次護送,便是劉華清與小平同誌的第一次見面。
山西的這趟上任之旅時間雖短、事情雖小,但劉華清坦誠、擔當、有分寸的老實人特質,無疑給鄧政委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圖為青年時代的劉華清。
2
人們總說,細節決定成敗。
越是有經驗的人物,越擅長從小事觀察人。因為細節多是自然流露,更能看出一個人真實的出身和品性。往往你自己還毫無覺察,就已經被認可,或已經被否定了。
鄧政委觀察了劉華清可不止一次。
在一二九師時,有一天師部收到一大袋銀元,大約有數百塊之多。鄧政委讓劉華清負責清點。劉華清出身貧苦農家,從沒見過這麽多的錢,更沒數過這麽多錢。
於是,他便拿著銀元一塊一塊笨拙地數,數到一半自己都迷糊了。鄧政委在一旁暗中觀察,然後笑著說:
看來你真是窮人家的孩子。
接著,鄧政委親自為他演示了正確清點銀元的方式:先用10元累成一柱,其余比著堆就行了。劉華清如法炮製,很快就數出了四百元整。
大概他是這世界上唯一一個,被鄧政委傳授過「數銀元小妙招」的人吧。
所以要說淵源,劉華清與鄧政委的確有淵源。但是,他也不僅僅只與這一位開國元勛有淵源。
劉華清出身紅四方面軍,後來軍隊幹部中出身四方面軍的占多數。他還在幹少年團的時候,就受同鄉李先念的領導,那時先念同誌也才20多歲,而劉華清還是個娃娃。
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是徐向前元帥,後來,劉華清先後在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的麾下工作。如此算起來,他跟四位老帥都有淵源。
圖為一二九師時的劉鄧首長。
在他們麾下工作有什麽好處呢?不是人們酷愛想象的「近水樓台」,而是讓人有了高級的對標,高水平的老師。
從他們身上,年輕的劉華清能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當然不只怎麽數銀元,還有怎麽改稿子。
在一二九師政治部工作時,劉華清負責定期起草一份「講話材料」。這個材料十分重要,它需要講清部隊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要下放到連隊供官兵們每天學習的。
他起草的講話初稿每次必經鄧政委修改。如果不滿意,政委就要親自重寫。這相當於鄧公手把手地教寫材料啊。劉華清日後回憶說:
改一次進一步,重新寫就是一大步。
學習這個東西,說到底是主觀的。先要有自身意願做動力,吸收的閥門才能開啟,資訊量才能源源不斷地進來,才能發現到處都是課堂。
劉華清在老帥們講話時,也在吸收。
在1948年夏天,部隊躍進大別山、準備逐鹿中原時,一些官兵的思想有波動,決戰決勝的信心不足。 劉伯承和陳毅來到部隊,一口氣做了幾個小時的報告,中心思想是要大家加強學習、整頓思想、以備大戰。
怎麽樣可以講幾個小時,還讓人聽了不犯困?只可惜當時沒有視訊記錄下來,不過在劉華清回憶錄的描述裏,兩位四川籍元帥 文韜武略、 一唱一和。陳毅講的是:
唐詩裏講: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沒有膽量,沒有智謀,你逐個鬼的鹿!
劉伯承則強調要加強戰術協同,指戰員之間要有效溝通,用今天的話說要對齊顆粒度,而絕不能變成:
兩個秀才談書,兩個屠夫談豬。
台下的劉華清聽得津津有味,多年以後也記得清清楚楚。
3
可以說是跟著老帥成長起來的好學生嘛!
古人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那天性老實的好學生,能不能掌得了兵,能不能立得住事呢?
一般而言,老實的定義有兩種。
一種是只會跟著走的,缺乏自己的主見,風往哪邊吹,他就往哪邊倒,哪怕高手帶,也一輩子出不了師。這樣的人最終只能是理不直、氣不壯,話不響、聲不亮,是絕對當不了指揮官的。這是一種愚笨的老實。
而另一種老實,是執拗、是憨直,是認定死理、堅持原則,是「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是哪怕一時會吃虧,但福氣終究會在後頭。
劉華清這樣的老實人,做人做事的原則,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譬如在「文革」當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劉華清在國防科委協助聶帥工作,而一些「革命群眾」則將矛頭對準聶帥,要打到他。聶帥有心臟病,劉華清怕他受刺激,幾次都替他擋在前面。
有一天,周總理為了解決國防科委的問題,召集了一個會議。總理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號召讓大家向聶帥「提意見」,目的是幫聶帥解圍,爭取早過關。這是周總理在那個特殊時期,常采用的一種策略。
可是劉華清呢一點也不策略,他不願意違心地批評聶帥,盡管總理一再鼓勵他發言,他仍固執地推托道:
聶榮臻是元帥,我是少將,接觸得少,不了解。
實際上,他跟聶帥接觸得還是很多的嘛。不是不了解,而正是因為了解,所以才「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願委屈事實」。
圖為1987年,劉華清與聶帥交談。
而在帶兵時,劉華清更是絲毫不含糊。
在1982年夏天,劉華清以66歲的年齡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上任伊始,鄧小平便向他交待說:海軍問題不少,要整頓。
劉華清下到南海部隊調研,果然發現不少問題需要整頓。
一個號稱管理得很好的水警區,在司令員到來時卻沒有組織列隊歡迎,官兵們零零散散地站在碼頭,像一群看戲的村民。劉華清見狀,當場就發火了。
而在海南島,他得知一些幹部心中有牢騷,覺得這地方天氣熱、物價高、距離遠,不安心工作。劉華清便怒斥道:
有人不願意在這裏幹,我建議同西藏與新疆的邊防部隊對調,我想那裏的人員非常願意到南海。
這話說得不光有些嚴厲,甚至有些尖刻了。但是,話又很理直氣壯,誰也反駁不了。
圖為劉華清與海軍士兵交談。
在海軍,劉華清一面整頓軍紀,展現出他的嚴厲;一面又註重團結,表現出他的寬厚。
他對誰寬厚了呢?一個在「文革」時站在他對立面的人,劉華清用了他。 連女兒都對他講,你還會吃虧的。可劉華清當時笑了笑說:
內部問題不同,人若犯你,你用不著犯人。老實人最終不吃虧的。
古人說: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我想這個意思,就是華清同誌想表達的意思。
4
這個話讀者恐怕不會一致贊成,因為他們可能看見周圍吃虧的總是老實人。
這題到底應該怎麽破?老實人究竟會不會吃虧呢?
最近我意外看到,早年擔任過清華大學團委書記的一位同誌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是這麽說的:
做任何工作都一樣,就是既精明,又厚道。
不精明,沒有點子,事業就難以發展;但光點子多,不能團結更多人,事業也同樣難以前進,所以還必須厚道。
這個意思我總結出來就是:對事要精明,對人要厚道。
劉華清對事,是怎麽個精明法的呢?其實就是算老實賬,老老實實算賬。
就說大家最感興趣的航母吧。
今天都說他是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在回憶錄中也有專篇提到了這件事。但讀下來的感受並不是一個「航母之父」如何揮斥方遒、雄辯決策, 而更像一個計畫經理,在不同層級的會議上,一次次認真仔細地論述一個計畫該不該上馬。
例如,針對有的人對航母耗資巨大的質疑,劉華清當時在向總部匯報時說了這樣一番邏輯:
岸基飛機作戰半徑有限,假設在台海鬥爭爆發的環境下,岸基飛機留空時間短,所需飛機和機場就要更多。如果發展了航母,則不必增加飛機的總數量,就可以延伸作戰半徑,也可以掩護海上機動力量,使其作戰效能大大提升。
所以,發展航母並不意味著就要大量增加裝備費,而是一個調整經費使用方向的問題。
一個問題要在前台說得透,必定是要在背後研究透。
劉華清參與、主管武器裝備長達33年,足跡遍布全國軍工生產和科研的每個角落。 在當時同一代的上將中,他對科技裝備的認識,對軍事現代化的理解,是較為突出的。而這也是他在晚年獲得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為十四大期間小平同誌與劉華清握手。
1989年底,在決定他任軍委副主席的會議上,小平同誌幾乎是一口氣對劉華清來了個全面評價,他說:
劉華清身體好,知識面比較寬...選這麽個人當軍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資格好。 他是四方面軍的...是能聽黨的話的。
當然,聽黨的話的人多得很,但他幾個條件都具備。
這個時候,距離劉華清第一次護送鄧政委去上任,已經過去了五十一年。相當於鄧政委用半個世紀的時間考察了一個人。
在現當代歷史中,恐怕很少有如此漫長的考察了。
參考資料:
劉華清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功勛殊榮 德高品重,解放軍出版社
鄧小平傳,中央文獻出版社
劉華清三進三出海軍,黨史博采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