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早上,天剛蒙蒙亮。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就乘上了剡溪的渡船,到了溪水南岸。
在新修建的石墈上,蔣介石躊躇徘徊,遙望著對岸的長街,曾經棲身的一處處居所,作了最後的一瞥。
之後蔣介石父子又登上白巖山魚鱗嶴,向長眠地下的蔣母告別,然後走上鎮西的飛鳳山頂,但是那陰沈的天空就仿佛蔣家父子的心情一樣。在下午拜別了祖堂之後,父子二人離開奉化,登上早就準備好的「太康號」軍艦。
這一別,就成了永恒。從此,蔣家父子就再也沒有回到奉化溪口,而時時刻刻思念家鄉的蔣介石,到死也沒有再見過自己母親的墓。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決定出資30萬修繕蔣氏故居以及祖墳。
這個訊息傳到台灣,已經是台灣首腦的蔣經國不由得感嘆:「共產黨做了一件好事,這筆錢應該由我來出。」
為什麽蔣氏父子對於溪口老家有如此情懷?蔣家故居又經歷了什麽?為什麽要修繕?蔣經國又為什麽說共產黨做了一件好事?
奉化溪口
讓我們一一述說:
·下野
1949年1月,蔣介石從總統任上「引退」。
他當天上午宣布下野,下午就離開了南京。
這是蔣介石政治生涯中的第3次「下野」,蔣介石每次下野都會躲回奉化老家,可這一次與前兩次卻截然不同。
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但是奉化溪口卻三喜臨門——迎娶宋美齡,得了美人;寧漢合流,將最大的競爭對手汪精衛趕去了法國;重掌軍權,唐生智的湘軍土崩瓦解。
1931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蔣介石面對著更大的危險,他所有的政敵幾乎都在同一時間跳了出來。
但身在溪口的他卻以退為進,聯合汪精衛、趕走胡漢民,玩弄「太子」孫科,壓住了桂系李白和粵系軍閥。最終不但重掌軍政大權,還為他日後成為抗戰領袖打下基礎。
可是這一次下野,卻讓蔣介石失去了那種身在泉林,卻執掌風雲的淡然。
因為這一次的壓力並不來源於國民黨內部,而是前線戰場的壓力。
雖然面對徐蚌前線,蔣校長口口聲聲說:80萬對60萬,優勢在我。
但是淮海戰役一戰就被消滅了56個師、55萬多兵力,蔣介石的統治基礎中央軍幾乎灰飛煙滅。
所以這一次回到奉化老家,讓老蔣不由得生出一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感覺。
以至於他跟隨員說出了「到五台山靜修」的道白。
雖然此時的他仍是國民黨總裁,明裏引退,暗施遙控,更為頻繁地幹預黨政籌謀軍機。
但是前線的談判失利,談出的結果猶如最後通牒。戰場上兵敗如山倒。
其實這一次回來的情況有多麽艱難,從蔣經國當天日記中,就能體會得出——
「今天是父親‘引退’的一天,也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又遭逢了一次厄運,幾乎斷送國脈的一天;而在我個人亦鑄下永世不能磨滅的深刻記憶的一天……」
·返鄉
回到溪口的蔣介石也知道,這一次即便能重新上台。只怕也是江山易手,故地不能再留。
但是一旦離去,只怕返鄉歸期難料了。
於是,如果沒有政事要處理,蔣介石就會去看看家鄉的水色山光,揖拜四明界內的古剎名寺,再就是吊祭蔣家的祖墓宗祠。
仿佛他知道這一次就是最後一次了,所以蔣介石就是要看個夠,祭個夠,拜個夠。
所以蔣介石的日程排得滿滿的,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晚上8點就寢。
除了接見政要安排政務之外,就是求神拜祖、觀水遊山。
到溪口的當晚,他就下榻在母親墓地所在的慈庵。
隨侍他的兒子蔣經國,在他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回到家鄉的奉化溪口,突然又體味到十分溫暖的鄉情;而且盡量享受了天倫的樂趣……」
從同年1月22日到溪口,到4月25日離開。除了溪口與蔣介石晤面的民國軍政要員就不下40人次外,蔣介石到大寺小庵、宗祠祖墓、求神拜祖的記載有十余次,到溪口的山水之間遊覽的記載多達近30次。
仿佛只有家鄉的山間清風水上碧波,真的能一時滌洗去不堪現實,帶給蔣氏父子的煩惱淒愴。
溪口千丈巖
·離鄉
蔣氏父子到溪口的第七天,恰是中國農歷的除夕。
當天晚上,蔣介石全家在豐鎬房報本堂吃年夜飯。
豐鎬房是蔣家的老宅,分豐房和鎬房兩間。取名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當年在灃水畔先後營造之豐京、鎬京兩都城之名而來。
主體建築本屬於尋常浙東民居,占地逼仄,卻以如此大得嚇人的名字冠之,可見蔣介石的先人是蠻有雄心和膽魄的。
這是自從民國二年以來,蔣介石第一次在老家過年。
之前36年征戰,蔣介石從未在過年期間回過老家。
蔣經國在日記中,是這樣描述這次年夜飯的:「飲屠蘇酒,吃辭年飯,猶有古風。自民國二年以來,三十六年間,父親在家度歲,此為第一次。父親為國事奔走,國而忘家,我們能於此良辰佳節,得慶團圓之樂,殊為難得!」
同桌吃年夜飯的,除了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還有張群、陳立夫、鄭彥棻等大員。此外還有奉化縣長周靈鈞,溪口當地父老毛穎甫、王良鶴。
蔣氏故居
同年1月29日,大年初一一大早,蔣經國就率妻兒上山,給昨晚住在蔣母墓慈庵的蔣介石拜年,蔣介石專門給孫輩們準備了壓歲錢。
早飯後,蔣介石乘車往寧波白水巷,去拜祭蔣家的北宋先祖蔣浚明。之後又回到溪口蔣氏祠堂參拜祖先。
只不過,這次祭祖蔣介石的神情一直很嚴肅,很多人都能感覺到,這應該就是他最後一次在溪口祭祖了。
這年的4月15日,是蔣經國的生日。蔣介石還專門給兒子準備的生日禮物——他展紙揮毫,為蔣經國題了「寓理帥氣」四個大字。
這四個字隨後就被裝裱起來,懸掛在豐鎬房的報本堂內。
1949年4月,國共之間和談破裂,解放軍百萬雄師下江南,兵鋒直指南京。
蔣介石當天就跑到杭州會晤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張群等國民黨大員。
只是他們剛剛商量出個對策來,解放軍就登上了南京的總統府。
蔣介石於同月23日就急急忙忙返回了溪口,24日中午就吩咐蔣經國,準備好船只,準備離開。
蔣經國詢問要去哪兒,蔣介石卻只是搖搖頭沒有答復。
蔣經國也沒敢多問,只是讓停泊在象山碼頭的太康號做好準備。
兩天之後,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蔣介石父子登上太康號後,先去了上海,之後就直接去了台灣,從此再也沒回過溪口。
·望鄉
同年的5月底,解放軍61師解放奉化,在溪口駐紮了十余天。
解放軍進駐溪口的第一件事,就是強調紀律,既不能擾民,也不能動蔣氏祖宅的一磚一瓦。
入駐豐鎬房後,解放軍就將所有的財務一一清點入賬,並且都貼上封條。
其中還有一些趣事,為豐鎬房看門的老頭,在看到解放軍貼封條的時候,還刻意的要求解放軍將一間房子空出來不要貼。
原來那房子是儲存酒的,老頭經常從那裏拿酒喝。
解放軍就打趣地問他:你這樣偷酒喝,等蔣委員長回來一看,你如何跟他交代呀?
老頭聽完搖搖頭說道:你們說的倒是沒錯,但是依我看呢,他是回不來了。
蔣經國住過的小洋房
駐守的解放軍紀律嚴明,對於蔣家的一草一木都沒有動。
一位女解放軍,在西面的洋樓裏發現了一架鋼琴,是羅斯福總統送給宋美齡的美國造鋼琴。
女解放軍一時手癢就彈了幾下,結果就被政委罵了一頓。
女解放軍委屈地說,這又不是在老百姓家裏。
政委卻大聲斥責:就算在南京的總統府,也不允許你亂彈琴!
就這樣,奉化溪口跟蔣介石有關的設施都被保護起來。
到了1956年的春天,毛澤東針對國民黨提出了「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以誠相見」的方針。
75歲的章士釗先生主動請纓,用自己當年在國民黨內的關系,跟台灣建立聯系,準備和談。
毛主席非常支持,還親自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縣中就提到了這樣一句話:「奉化之廬墓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雙方的接觸就此開始,1956年夏,時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香港特約記者曹聚仁,作為雙方這時開始參與兩黨和談工作。
曹聚仁是著名的學者和記者,從30年代起就活躍在文壇,名望很高。
他在兩黨中有很多朋友,跟共產黨這邊的陳獨秀、瞿秋白、張聞天都很相熟,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和吳稚暉跟他也是亦師亦友。
1957年5月,曹聚仁受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委托,專程到浙江奉化溪口。
他直接就住進了溪口的妙高台,這裏是蔣介石以前回來的時候經常居住的地方。
之後,曹聚仁還專程去了雪竇寺、武陵,對蔣介石的老宅豐鎬房,以及蔣經國所住的文昌閣,都專門拍下了照片。
回到香港的曹聚仁,立刻就將所拍的照片寄到了台灣。
蔣氏父子看到照片以後非常激動,對於家鄉的迫切想念,和葉落歸根的傳統念頭,讓他們定下了跟大陸和談的決心。
就這樣到1958年金門炮戰之後,雙方就以曹聚仁為特使開始了會談。
只不過因為美國人的摻和,加上國內國外的政治氣候。
直到1966年,雙方才談出了6條共識,並且簽訂了協定。
只可惜,那個時期的政治氣候太過於激烈。以至於在1968年,慈庵蔣母墓被炸毀,引發蔣介石的憤怒,雙方談判中斷。
但是,思土歸鄉之情一直縈繞在蔣介石心中。以至於在蔣介石逝世前,專門囑咐蔣經國,他的棺要做成浮棺,棺材不能落地,以視尚未歸根。
有朝一日如果能夠落葉歸根,首選要葬在南京中山陵。如果不行就要葬回奉化老家。
1975年蔣介石逝世,按照他的遺願,棺木暫時存在台灣慈湖,只因為慈湖的風光山明水秀,與溪口老家非常相似。
正所謂:「身腐骨碎存長誌,浮棺依舊伴鄉思。」
·修繕
時間到了1979年,中央再次釋出了【告台灣同胞書】。這其實已經是從1950年來,第五次釋出【告台灣同胞書】了。
這一次與之前不同,昭示著對台政策的轉變。直接提出了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
時任國防部部長的徐向前元帥,宣布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金門的炮擊。
中央批示,撥款30萬元修繕蔣氏祖墳及其故居。
慈庵蔣母墓首先被修繕,之後蔣父的墓、蔣介石胞妹蔣瑞蓮的墓,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的墓也先後被修復。
之後,豐鎬房、小洋房被逐步恢復如初,蔣氏的其他宗祠也被一一恢復原樣。
到了1981年,修復工作基本完成。
大陸方面對於蔣氏宗祠的修繕沒有白費,一個叫汪德官的人還專門錄了像,帶回台灣給蔣經國看。
這個汪長南是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第一任妻子汪長詩的父親。
這位蔣經國的「親家」,在蔣經國病重之時,將一盤錄像帶交給了他,並且隱晦的說,是「那邊」托人帶過來的。
蔣經國知道自己的這位「親家」與國共雙方都有交往,也明白是什麽意思。
錄像帶裏的內容讓蔣經國熱淚盈眶,畫面一開始就是奉化溪口的碧水青山。之後就是豐鎬房、和蔣介石出生的玉泰鹽鋪。
之後畫面就轉到了慈庵蔣母墓,墓碑上孫中山所提的「蔣母之墓」四個大字如同新寫的一樣。畫面後面是溪口鎮北的毛福梅墓,戴季陶所題寫的「蔣母毛太夫人之墓」八個字也清晰可辨。
蔣經國滿含熱淚的看完,嘴裏念叨著:這情我領了,這筆錢該由我來出的。
之後不久,蔣經國就宣布開放解禁政策,允許台灣非黨、政、軍人員赴大陸探親、旅遊。
1988年蔣經國病逝,他的棺木也和其父蔣介石一樣停放在了慈湖,也一樣是浮棺,等待著有朝一日能夠返回奉化溪口老家。
參考文獻:
1、王泰棟 五月榴花紅似火——六十年前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遊擊縱隊成立和寧波解放 寧波通訊 2009-05-15
2、王凡 奉化溪口遺跡中的蔣家故事 人物 2010-11-08
3、趙新芳 蔣母墓前的思考 散文百家 2010-09-03
4、劉莉 蔣介石在台灣未下葬之謎 文史博覽 2011-05-05
5、王凡 蔣氏父子在溪口的最後日子 同舟共進 2011-02-01
6、 溪口:蔣介石的故土鄉情 台聲 2010-04-15
7、 柳哲 蔣介石委托曹聚仁拍攝的溪口老照片 東方收藏 2010-04-15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