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希望傅作義率軍南下,為何後來又改變主意?

2024-08-04歷史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

也就是在兩天前,遼沈戰役剛剛落下帷幕,東北局勢逆轉以後,國民黨軍不僅僅是損兵折將,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也成為了一支可以隨時馳援全國各大戰場的機動戰力,尤其是臨近的華北戰場,更是首當其沖,蔣介石急匆匆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也是希望能夠想出一個好辦法,能夠緩解華北的危局。

距離淮海戰役的爆發,也不過僅有兩天的時間,國民黨軍在華東地區還屯有重兵,如果令傅作義率大軍南下,這樣國民黨軍就能保存實力,平添一支生力軍,為此蔣介石在會議中,許傅作義為東南軍政長官。

當然傅作義本身不願意率領大軍南下,特別是作為晉綏系中獨立出的將領,傅作義能擁兵數萬,下轄幾個省的軍政大權是不容易的,傅作義深知蔣介石的政治手腕,為此極力推辭,為了讓蔣介石打消令其南下的主張,傅作義提出依據,東野各個部隊剛剛結束大戰,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休整,短時間內不會率軍南下。

事實上我軍華北地區的部隊,不足以單獨決定華北地區的戰事,從1947年開始黨中央就考慮了這一點,開始將華北以及東北作為全盤考慮,令華北地區的部隊配合東北作戰,甚至還將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野戰軍管轄,傅作義雖然不知道我軍實際部署,但至少在兵力上,傅作義還是占有絕對優勢,他想透過固守平津的方式,等待時機慢慢變化。

判定東野不能迅速入關,是傅作義敢於等待時機的重要原因,更為關鍵的是,一開始蔣介石強令傅作義南下,後來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在11月4日南京軍事會議以後,蔣介石不僅同意傅作義繼續固守平津,甚至還為其增添了6個師,雖然大多數都是空有番號,而無實際兵額,但這無形中也給了傅作義很大的許可權,回到北平以後,傅作義立刻著手組建著6個師。

只是傅作義沒有想到的是,東野能迅速揮師入關,雙方一開始在戰略布局上就有很明顯的差別。

另外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蔣介石之所以忽然改變態度,也是因為11月4日召開的軍事會議,根據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的日記中記載,蔣介石在會議中預測東野接下來的軍事部署是:

「必先直驅熱河,繼而察、綏,即控制內蒙以安定外蒙,然後再對平津」

說白了蔣介石認為,即便是東野能迅速入關,那麽首先解決的地區也是以控制察、綏,控制內蒙、外蒙,然後再對平津下手,蔣介石以為,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面,華北戰局必然還會發生變化。

徐永昌認為,蔣介石之所以做出這個錯誤的判斷,主要是源於蘇聯的影響,蔣介石覺得,東野在控制了東北以後,必然已經獲取了蘇聯的直接支持,那麽接下來的戰略布局上,也應該是以安定側後方向為主,此時淮海戰役尚未開打,雖然山東已經獲得了解放,可徐州還囤積著數十萬的國民黨軍,蔣介石認定,東野即便是揮師入關,也該考慮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的問題。

蔣介石在對有關平津戰事的分析上,考慮了蘇聯原因非常多,而對我軍的戰略意圖,通常也是以代入的方式,先入為主的認為我軍應該的做法,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戰略分析,事實上就連蔣介石自己也承認,事關中國的前程命運,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任何一方的態度,都不能決定中國歷史的走向。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