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一天,鄧小平正在忙工作,這時伍修權夫婦領了一個30多歲的女人過來。伍修權見鄧小平正在埋頭思考,敲了敲門,鄧小平擡頭看去,看到是伍修權夫婦,便讓他們坐下。
伍修權高興地說:「我今天過來,是給你介紹一個人,她就是‘00001號’烈屬證的家屬,她叫叢丹。」鄧小平有些吃驚地看著叢丹,急忙走過去,握住叢丹的手說:「你長得真像你父親,真是太像了!」
叢丹聽完鄧小平的話,忍不住大哭起來,因為她從沒見過自己的父親,對於父親的記憶,不是模糊的臉龐,而是一張只存在於掛在墻上的烈屬證。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印象。
圖|鄧小平
她第一次接觸這張烈屬證時,名叫高錦明。1951年12月,高錦明下課後回家吃飯,但還沒有走到自家門口,就看到門前站滿了人。敲鑼打鼓,十分熱鬧,鄰居堵得水泄不通。
因為高錦明家住得很偏僻,和周圍鄰居還不太熟悉,這突如其來的熱鬧讓她不知所措。當鄰居阿姨紛紛散去,家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細心的高錦明發現家裏多了一張牌子,上面寫著「革命烈屬」。
父親高克明正拿著錘子在客廳的墻上比劃,隨後一陣哐哐哐,高克明把一塊玻璃框掛起來。高錦明站在客廳,認真看著上面的內容,她一眼就看到最末尾的落款「毛澤東」!這讓高錦明內心更加疑惑了。
她不禁在想:「我們家裏什麽時候有烈士了?這個上面寫的叢德滋又是誰?為什麽他的烈屬證會在自己家呢?」高克明看出了她的疑惑,把她叫進房間。
高克明嚴肅地對高錦明說:「我不是你的親生父親,你父親叫叢德滋,解放前被壞人殺害了。他是為了革命事業而犧牲,今天政府過來人就是送你父親的烈屬證。明天我就帶你們把名字改回來,改回你親生父親取的名字,你叫叢丹,你弟弟叫叢甘。」
高錦明聽到這個訊息後,一時感到十分驚訝,她從沒想過自己不是親生女兒。
那麽,叢德滋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為革命做了什麽事情?又是為什麽後面會遇害呢?
這一切還得從叢德滋說起。
叢德滋,字悅生,1910年出生於遼寧鳳城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為人踏實誠懇,母親溫柔善良。一家人依靠租用地主的土地維持生計,叢德滋一共有5個兄弟姐妹,他是老大。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叢德滋從小就十分懂事,經常幫家裏做一些農活。雖然他的家庭條件不好,但父母很重視教育問題。叢德滋從小就十分熱愛學習,尤其喜歡閱讀古典小說和歷史書籍,知道許多歷史故事。
小學畢業後,叢德滋考入了鳳城第二師範學校。因為愛好廣泛,天資聰穎,性格開朗,為人正直,團結同學,所以深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歡迎。
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盡管張作霖對學校的控制十分嚴格,革命的大浪潮還是波及了第二師範學校。叢德滋也是從這個時候懂得:只有打倒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推翻舊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才可以救中國,讓中國人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社會的潮流風向發生了急劇變化,許多青年都深刻認識到當今社會的現狀,大家都想懂得更多救國救民的大道理。當時,學校組織了一批品學兼優的同學到浙江一帶遊覽,體驗當地社會環境。
叢德滋便是這批學生之一。在這一次遊覽中,叢德滋看到了老百姓生活得特別艱苦,心中深有感觸,他也在這次遊覽中寫下了許多詩歌散文。同年7月,叢德滋在第二師範學校畢業,他去了縣城一所學校教書。1928年,叢德滋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北大學教育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學被迫搬到北平。叢德滋告別家鄉,來到北平繼續學習。叢德滋在北平認識了許多思想先進的學生,這些進步思想對叢德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叢德滋喜歡和他們在一起討論時事。
此外,叢德滋也經常和他們一起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和同學一起上街遊行,他始終站在自己學生運動前列,做學生運動的領頭人。
1933年,叢德滋在東北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政訓處工作。同年3月,隨著全國人民抗日呼聲日益高漲,蔣介石擔心東北軍會叛變,於是將叢德滋所在的這支部隊調往內線去圍剿紅軍。
後來,叢德滋跟隨軍隊來到湖北。因為戰士都來自東北,水土不服,又對湖北地區不太了解,所以連打敗仗,大家都感到十分挫敗,士氣低迷。在共產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號召下,戰士對內戰行為十分抵觸。
叢德滋因為文筆出眾,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文章,發表在【東方快報】等宣傳期刊上。他以筆化刀,用有力的文字揭露、抨擊國民黨反動派提出的反動政策,以及投降賣國的可恥行徑,用飽滿熱情的文字宣揚反對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
叢德滋的愛國主義行為,沒過多久便被政訓處的國民黨右派分子察覺,被逮捕並監禁在武漢行營軍法處。
讓人值得慶幸的是,這場囚禁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為張學良的出面交涉,叢德滋很快被釋放出來。叢德滋當時還疑惑,自己和張學良沒有接觸,為何他會保釋自己?獲得自由的叢德滋並沒有繼續深究,畢竟自己出來就可以盡快寫文章,調動大家的抗戰熱情。
1935年,蔣介石調遣張學良前往陜西,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叢德滋在9月底也隨部隊一起來到西安,因心思細膩,文筆出眾,擔任總部辦公廳秘書一職。但這並不妨礙叢德滋繼續寫進步文章。
1936年4月,叢德滋在西安創辦東北軍進步書刊【西北響導】,連續發表了20多篇優秀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在當時反響特別熱烈。不僅鮮活表達了對全國局勢的認識,還將東北軍和全國人民想要一致抗日的迫切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僅激發了人們的鬥誌,還生動闡述了開發西北地方的重要意義。
同年6月,東北軍又創辦了【西京日報】,叢德滋理所應當擔任了該報主編,為大家寫下更多鼓舞人心的文章。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得到全國各階級的一致贊同。
東北軍也深受影響,叢德滋也更加傾向於共產黨的革命生涯,積極主動宣傳和擁護黨的抗日主張以及相關政策。他在所負責的兩個進步書刊中,賣力宣傳抗日救國運動,呼籲群眾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運動中。
西安事變後,【西京日報】社社長不幸被捕。由於時局動蕩,【西京日報】社處於無人看管的境地,張學良的秘書便派叢德滋和關吉崗一起接管【西京日報】社。
圖|【西京日報】
叢德滋提議道:「既然我們現在受命接管了【西京日報】社,又正好處在西安事變這樣重大的事件之中,為何我們不將【西京日報】社改一個名字呢?」關吉崗欣喜地說道:「是呀,我們可以改一個名字,來紀念‘西安事變’這個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事件。」
經過眾人的一番討論後,最終決定將【西京日報】改名為【解放日報】,由於叢德滋的字寫得最好看,便由他來為【解放日報】社提名。12月13日,【解放日報】社正式創辦刊期,叢德滋任總編輯。
12月17日,周恩來等同誌組成中共代表團來到西安,之後成立了聯合辦公廳。叢德滋的才能大家也都有所聽聞,便邀請他擔任聯合辦公廳宣傳委員會委員。
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宣傳工作,每周的宣傳提綱都會交由周恩來親自過目。因為文字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喚醒大家的頭腦,許多國家大事大家都是透過報紙才得知。周恩來也經常會給予一些理論指導,叢德滋每次都會虛心接受教誨。
叢德滋作為【解放日報】社的總編輯,經常廢寢忘食撰寫文章。他以忘我的精神,積極宣傳黨組織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為黨組織的政策宣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此期間,叢德滋還撰寫了好幾本宣傳共產黨的小冊子,供大家了解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組織。
1937年,國民黨軍趁我軍不備突襲西安,【解放日報】社開辦兩個月,便被迫停刊。【解放日報】全面展現了西安事變從開始到結束的所有過程,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第一報」。
國民黨軍占領西安,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被調往多個地方,分崩離析,最終解散。因為【解放日報】被占用,叢德滋也丟了工作。
面對張學良的慘狀和東北軍的結局,叢德滋感到心灰意冷,懷著悲憤的心情離開東北軍,輾轉多個地方來到上海,經東北大學同學王文傑介紹,認識了其侄女王竹青。
當時,王竹青正在滬江大學讀書,晚上會到黨組織建立的工人夜校教書,教工人讀書寫字。那時候,大家文化水平都不高,尤其是工人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王竹青便利用晚上的空余時間,教工人寫字。
王竹青曾經看過叢德滋的文章,對他十分崇拜,叢德滋也對年輕漂亮的王竹青一見鐘情。在王文傑的牽線搭橋下,二人熱戀了,叢德滋也會在空余時間和王竹青到夜校教工人寫字,並積極介紹和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等。
同年,淞滬會戰爆發,日寇進攻上海,叢德滋和王竹青二人投身保衛上海,擊退日寇的運動中。上海失守後,他們回到了王竹青的老家,在這裏舉行婚禮,結為革命伉儷。
叢德滋和王竹青新婚燕爾,二人一起生活在小山村裏,生活十分自在,但叢德滋不是一個貪圖享樂之人,他打聽到八路軍指揮部就在村子附近,立即和八路軍取得聯系。
在這裏,叢德滋認識了鄧小平胡楊立三等同誌,並積極參加八路軍組織的抗日救亡運動。一天深夜,叢德滋突然接到命令,從西安轉戰西北地方。途經西安時,偶遇了林伯渠同誌。
圖|林伯渠
隨後,叢德滋被林伯渠介紹到蘭州工作,王竹青此時並不知道丈夫在哪裏,她只是聽叢德滋提過一嘴。但對丈夫突然不見蹤影,她也不敢大肆宣揚,只能向村民打聽。
直到八路軍戰士把王竹青接到蘭州,她這才知道了丈夫的訊息。雖然叢德滋當時不告而別,但王竹青心中並沒有絲毫不滿,她知道丈夫是一個胸懷大誌之人,不可能陪她一起留在小山村生活。叢德滋當時被林伯渠介紹到蘭州,其實有一定的原因。
日本全面侵華後,中國東南地區迅速淪陷,大量逃難者湧入西北地方。僅兩年時間,蘭州人口從8萬,突增到20多萬人。由於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群眾的抗日救國意識並沒有完全覺醒。
為了改變現狀,提高群眾的思想意識,中央決定派得力幹部前去蘭州領導工作,並積極鼓勵有知識、有文化的學生,以及先進分子來到蘭州帶動群眾的抗日熱情。作為知識分子的叢德滋,正是被林伯渠看中了文化宣傳能力,便把他介紹到蘭州進行抗日宣傳工作。
與此同時,黨中央還派謝覺哉出任蘭州辦事處黨代表,伍修權任處長,孫作賓為甘肅地下工委書記。叢德滋投入到了抗日活動中,他的才能再一次得到施展。
叢德滋一方面利用自己進步分子的公開身份,積極組織和動員廣大群眾投身到救國運動中,開展抗日宣傳的統一工作。另一方面,他又以國民黨第八戰區政治部秘書的身份,打入敵人內部,從事中國共產黨地下情報工作,為中國共產黨獲取有利資訊。
叢德滋認為,要想完成組織交代的工作,自己必須要有公開身份作掩護,經過綜合考慮,叢德滋向謝覺哉提出想要開辦一個通訊社的想法。謝覺哉對叢德滋的想法表示支持,經過多方努力下,民眾通訊社於1938年3月1日正式發稿。
民眾通訊社的規模很小,只有社長叢德滋和記者兩人,雖然人不多,地方也不大,但它的「產量」卻十分豐富。根據相關人士統計,僅僅在1938年3月,甘肅【民國日報】就采用了98篇來自民眾通訊社的稿件和訊息。這些稿件都生動描述了甘肅工農群眾的生活困境,並多次報道了群眾自發組織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秋,叢德滋透過自身不懈努力,經謝覺哉、伍修權兩位同誌介紹,中共中央批準為中共特別黨員。與此同時,武漢淪陷,國民政府遷至重慶,蘭州地區已經成為了國民黨的大後方,軍政機關驟然增加,特務漢奸等行為作風十分猖獗,叢德滋更清楚認識到國民黨的腐敗。
叢德滋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於工作中,秉著對黨組織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認真工作。他說話做事都十分嚴謹,可以說是滴水不漏,連妻子都不知道他在組織負責什麽工作。
叢德滋以前便和曾擴情共事過,透過這些過往,他再次成功打入司令部,並為黨組織獲取了許多國民黨軍事部署等方面的情報。
1940年4月,民眾通訊社被迫停業。6月,甘肅省工委遭到破壞,負責人悉數被捕入獄。在組織的指示下,多數地下黨員已經轉移,當伍修權同誌向叢德滋轉達讓他去延安工作的通知時,叢德滋堅決表示要留下來繼續工作。
伍修權無可奈何,臨行前再次叮囑叢德滋:「現在局勢很不好,情況十分危險,必須要有充分準備,你們一定要註意安全。」
叢德滋堅定地說:「你放心去延安吧,我在甘肅,革命工作我能堅持一天,就會堅持一天,會註意安全的。」伍修權拗不過叢德滋,只能再三囑咐:「必要的時候,你們可以離開蘭州,去其他地方避避風頭,抗日救國運動需要你們繼續發光發熱。」
1941年1月,春節將至,因為叛徒出賣,叢德滋沒能和家人一起團團圓圓過春節。曾擴情以「過小年」為由,邀請叢德滋到家中吃「團圓飯」,犒勞他這年的辛苦工作。
叢德滋一眼就識破這是趟鴻門宴,好友都勸他不要去,趕緊收拾東西避避風頭。但叢德滋不肯,他說:「既然曾擴情讓我去,那我就去和他談談,探探口風,看看他們最近有什麽動態。如果有變動,那我們在一起商談,你們明天再到我家來,我把情況告訴你們。」
叢德滋剛進入曾擴情家,就被國民黨抓捕,帶到蘭州的秘密監獄。國民黨對叢德滋進行了嚴刑拷打,威逼利誘,卻沒能從他口中獲取任何有利情報。雖然黨組織和同誌對叢德滋展開了多方營救,但最終沒有取得成效。
由於監獄環境差,又值寒冬臘月,叢德滋患了重感冒。國民黨特務見他感冒嚴重,竟將一碗下了毒的汙水給叢德滋喝,沒過多久,叢德滋便七竅流血,在獄中犧牲,年僅32歲。
叢德滋犧牲後,王竹青一家作為其家屬,被國民黨當局趕出了蘭州。王竹青沒辦法,只好帶子女回到老家,高克明擔心她們路上不安全,便親自護送她們。
相處一段時間後,二人互相喜歡,結為夫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高克明才帶著一家人再次回到蘭州生活。
黨和人們對叢德滋同誌給予了高度評價。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為了緬懷這位在革命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烈士,向叢德滋的家人頒發了由毛主席親自簽署的「光榮紀念證」。
叢丹離開前,鄧小平叮囑道:「以後有事直接找我。」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