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古今存在感都爆棚的「司」到底是什麽?

2024-04-24歷史

本 文 約 4500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說起古代的中央官職,除了宰相(丞相)、尚書之外,存在感最高的就是司徒、司馬、司空這三「司」了,特別是司空,不僅在官職中占有一席之地,還因其衍生出的成語「司空見慣」而廣為人知 可參考國歷君往期推播 ) 。而「司馬」更是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復姓之一。在三司之 後,朝廷還出現了許多以「司」命名的官職和機構。那麽這個「司」到底是什麽意思?它緣何會成為古代最重要的官名之一?

「楚中司馬」銅印。來源/徐州博物館

「三司」之名從何而來

要探究「司」的含義,自然要從古代官制當中尋找答案。查閱歷史典籍,我們可以發現「三司」之名大致起源於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據記載,殷商時期的官制為:

「殷制,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蔔,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

青銅爵,商。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裏提到了「典司」二字。【左傳·莊公十四年】記載:「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典司的意思是主管、主持,那麽「典司五眾」便可以理解為這「五官」分別管理「徒 (土地和人民) 」「馬 (軍事) 」「空 (工程和水利) 」「士 (糾察百官) 」「寇 (刑獄) 」。 「典司六職」則可以理解為這六官分別管理「土 (劃分土地種類、定稅賦等級,後等同於「徒」) (森林樹木) 」「水 (河湖治理) 」「草 (稼種下地及除草) 」「器 (器皿) 」「貨 (商品貨物運輸) 」。在「司」後加上管理的國家事務,合稱後的「司某」便是負責某事務的主官。由於其是天子身邊的「京官」,因此位高權重。

盡管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各種「司」,但正式的「三司 (司徒、司馬、司空) 」制度並沒有那麽早建立。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當中的【百 官公卿表上】記載:「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然而戰國時期成書的【周禮】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說法,卻與【漢書】當中三公的地位不對等。由此可以認為,至少在西周時期是不存在後世通常所謂的「三司」的。畢竟【周禮】作為詳細記載西周各項國家制度的一手史料,其權威性相對後世誕生的史書更高。

戰國齊國銅鼻鈕「司馬敀鉩」鉨。來源/故宮博物院

那麽正式的「三司」制度是什麽時候確立的呢?不急,我們先來看看「三公」制度的建立。【尚書·周官】中說: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這時期的三公主要是天子顧問的角色,而非常設的實權崗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國爭霸和變法的需要,作為行政首腦的國相成了君主之下第一人,掌管幾乎所有的國家事務,事實上起到了「一人頂三公」的效果。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正式建立三公九卿制,以丞相 (統領百官,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 (掌管軍事) 、禦史大夫 (負責監察和幫助丞相處理政務) 為「三公」。「三公」看似平級,但究其職責,我們可以發現此時的制度設計相比戰國時期並無本質區別。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即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禦史大夫負責幫助丞相處理政務。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丞相是天子的副手,而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自然二者不可能對等。 而太尉雖然是全國最高軍事主管,但終秦一朝都沒有人就任,因此丞相處在一家獨大的地位。

秦朝的「三公」。來源/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截圖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

「使者覆按三川相屬,稍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

可見當時的人們認為,作為丞相的李斯一個人相當於「三公」。秦朝的「三公」制事實上是丞相制。

「三司(三公)」制度的正式確立

西漢初年,朝廷延續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是與秦始皇執政時期不同,漢初的丞相和禦史大夫多由勛貴列侯擔任,而太尉也發揮了應有作用,同丞相形成一文一武的格局,共同構成了對皇權的一種有效監督和制約機制。

漢武帝登基後,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實作自己的治國目標,開始另辟蹊徑,繞過丞相收攏了一批出身低微卻有真才實學的人為侍從官,逐漸形 成「內朝」 (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團體。內朝成員類似於明代後來的內閣閣員,對軍國大事擁有一定的討論和決策權) ,與丞相所代表的「外朝」並立, 這樣的設定基本剝奪了丞相和禦史大夫的決策權,使得以丞相為代表的「外朝」成為內朝命令的執行者,一定程度上 削奪了相權。元狩四年 (前119) 漠北之戰勝利後,漢武帝為衛青設定大司馬大將軍一職,具有輔政之權,可以自由出入宮中處理政務,進一步對丞相進行分權。武帝晚年還設定司隸校尉來巡查百官和勛貴。擔任這些職務的官員可以自由出入宮禁,作為侍從和顧問為皇帝服務。

衛青影視劇形象。來源/電視劇【衛子夫】截圖

綏和元年 前8) ,漢成帝根據廷尉何武的建議,將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改大司馬大將軍為大司馬,形成大司馬、丞相、大司空三公制。何武認為朝廷「政事煩多」,但是「宰相之材不能及古」,三公制比起單純的丞相制更有利於處理紛繁的國家事務,還可以恢復卿大夫之制,並建立新的考課制度。

何武的想法對國家治理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對君主集權則不然。西漢時期擔任大司馬的往往是外戚,主持內朝事務,有利於皇帝集權。然而綏和改制後,大司馬的權力受到削弱,皇權也受到影響。於是建平二年 (前5) ,漢哀帝根據朱博的建議,將大司空改回了禦史大夫,恢復了舊制度。然而四年之後,漢哀帝為了提高寵臣董賢的地位,下令:

「正三公官分職。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徒,禦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正司直、司隸,造司寇職。」

一方面,大司徒 (丞相 、大司空 (禦史大夫) 能夠擔內朝事務,大司馬 又可以透過佩戴印綬、設定屬吏等手段參與外朝事務。 另一方面,明確司直 (又稱丞相司直,負責協助丞相檢舉不法之事) 、司隸 (即司隸校尉) 的職權,又恢復了司寇這一「上古」官職 (見上文)

漢「軍司馬印」銅印。來源/南京博物院

有著「穿越者」綽號的王莽,在「三公」制度的基礎上創立了十一公制度。「 三公」徹底成為外朝官。而 除了中央設定的十一公外,地方政府還有二十五個「禮如三公」的官員,這就導致「公」的稱號大為貶值。

更始帝的玄漢政權重新實行三公制,【後漢書】中的【劉玄傳】記載:

「悉拜置諸將,以族父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成國上公,朱鮪大司馬,伯升大司徒,陳牧大司空,余皆九卿、將軍。」

三公在這裏成了三位「上公」,淩駕於原「三公」之上。

銅龜紐「大師公將軍司馬印」,此為新莽時王匡屬官印。來源/故宮博物院

劉秀建立東漢後,宣布全面恢復西漢舊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建武十三年 (37) ,劉秀仿照周制,將不少同姓諸侯王降為公、侯爵,又將商周兩朝後裔的榮譽虛銜實土化。到了建武二十七年 (51) ,劉秀又宣布去掉大司徒和大司空前的「大」字,改大司馬為太尉。至此,真正意義上的「三司」制得以確立。

此後,司空不再負責監察,而由其原屬的禦史中丞負責。禦史中丞又下設治書禦史兩人,負責解釋法律條文;設定侍禦史十五人,負責察舉官吏違法,接受百官奏事。在國家大典或官吏朝覲時,禦史中丞或侍禦史負責監察威儀。禦史官署常被稱作禦史台或蘭台,因而有「台官」之稱。地位較低的禦史中丞擔任監察之任,便於皇帝對其進行控制。同時光武帝擴大司隸校尉的職權,令其內察京師百官並兼領一州,以維護皇權。劉秀還設定尚書台,以尚書令為內朝核心。

自漢章帝之後,東漢皇帝往往在幼年繼位,通常由太傅錄尚書事 (「錄尚書事」不是獨立的官職,常由其他官員兼任,負責總領尚書省的事務。「太傅」是官職,主要負責教導太子或年輕君主。「太傅錄尚書事」即太傅兼任或參與尚書省的事務) 來主持朝政,稱為「上公」,或與三公合稱「四府」。皇帝親政後常常越過三公,直接透過尚書台發號施令。如【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裏說: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三公逐漸被尚書台所代表的內朝邊緣化,但仍舊有著非凡的地位。

東漢時期的太尉 (大司馬) 中比較有名的是光武帝朝的吳漢,獻帝朝的董卓、曹嵩。而東漢時期的司徒中,比較有名的是光武帝朝的鄧禹,靈帝朝的橋玄、袁隗和獻帝朝的楊彪、王允。東漢時期的司空中比較有名的,則是光武帝朝的李通、馬成、竇融,章帝朝的袁安、任隗,靈帝、少帝兩朝的橋玄、袁逢、董卓,獻帝朝的楊彪、曹操。從這可以看出,東漢的三公除了開國集團的功臣之外,基本都是士族豪強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四代人都有成員高居三公之職,這是東漢一朝是很少見的。

那些「司」都到哪兒去了?

中平六年 (189) ,董卓入京把控朝政,自任相國,將三公的權力架空。曹操擔任丞相後,為了獨攬朝政,直接廢除了三公制。作為實權官職的「三司 (三公) 」正式結束歷史舞台。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成為有功大臣的榮譽虛銜。

漢魏晉南北朝,「位至三公」直行銘文銅鏡。來源/晉祠博物館

「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官名之一,一直到現代還在沿用,比如現代部委司局的司。而 除了官職之外,還有很多帶「司」的名詞,如「司機」意為掌握「機器」的人,「司儀」意為主持典禮活動的人,「公司」意為一同主持、管理的盈利組織,「司法」古代意為主管法律,現在意為適用、實施法律,實乃大同小異;當然了,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軍事主官——司令。司令者,專司發號施令也。

從這些近現代詞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司」的含義其實千古未變,都是負責、主持的意思。

參考文獻: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範曄撰,[唐]李賢註:【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蔔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素、陳仲安:【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蔔憲群:【秦漢三公制度淵源論】,【安徽史學】1994年第4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鐵騎如風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