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已經被廢棄23年的解放軍軍銜制度再次恢復,其中有五位女性獲得了少將軍銜。無論是從貢獻程度,還是從工作態度,她們獲此殊榮都是在合情合理之中。
時隔23年,國人在得知她們的名字後,紛紛表示祝賀,同時也開始了解她們的人生經歷。有關她們的事跡被一樁樁曝光,大家對她們的關註度也越高,越欽佩她們在工作領域上面的突出貢獻。甚至有人稱贊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由此可見她們的優秀成都。那麽,這五位女性分別是誰?她們都做了什麽貢獻?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呢?
專註於科技研究的聶力
聶力出生於1930年,雖然她是開國元帥聶榮臻的女兒,但卻並不引以為傲,而是閉口不談,拋開她的這一層身份來講,她後續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個人的努力所取得。
聶力1933年,當時國內局勢非常動蕩,年僅3歲的聶力和母親一起被反動派逮捕入獄,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母女兩人僥幸逃脫。然而接下來的生活並不如意,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在接下來的15年裏,聶力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她後續的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在她人生中的前15年裏,充斥著戰爭,這段不同尋常的童年經歷卻磨煉了她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解放戰爭期間,聶力被送往蘇聯的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進行學習,沒有遭受到接下來長達四年的戰火紛擾。在蘇聯求學的階段,她主要負責研究機械理論,歷經5年的學習,於1960年歸國,隨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進行工作。當時國內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相當缺乏經驗,因此,年僅30歲的聶力擔起重任,在飛彈駕駛儀的研究上面傾盡所學,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不曾抱怨條件的艱辛,而是堅守本心,矢誌不渝。飛彈駕駛儀的研制成功,讓中國的國防力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緊接著,按照上級的部署,聶力被調到國防科委下屬的技術部門進行工作,參與洲際飛彈的研究,繼續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
隨著聶力在工作崗位上面多年的磨練,她的專業知識也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國家也開始更加重視在科技方面的發展,1985年,聶力主動請纓,擔任研究「銀河」巨型電腦的重任。在此期間,縱然會面臨著艱難的技術難題,聶力所在的團隊從未放棄,而是從理論出發,不斷地實作突破,打破國外的技術壁壘。1983年12月22日,「銀河」巨型電腦問世,該電腦每秒鐘運算達1億次以上,堪稱位居世界前列。緊接著,1992年,該項研發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各項獎項。
「銀河」巨型電腦回顧聶力參與過的重要研究經歷,充滿了各種挑戰和艱辛,她從未抱怨、從未氣餒,而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去研究、去突破,這種在科研上執著的研究精神屬實令人敬佩。在生活中,聶力平易近人,她對獲得的成就閉口不談,極為淡泊名利,獲得了同事、朋友們的敬重。1988年,她被授予少將軍銜,時隔5年,她的軍銜升為中將。對於這個結果,了解她的人並不感到意外,認為這是實至名歸的。
聶榮臻聶榮臻身為聶力的父親,他雖然是開國元帥,並擔任國防科委主任,但是卻從未對女兒有過任何的偏袒,甚至對女兒的管教十分嚴苛。無論是在聶力的求學階段,還是在她從事研究工作的階段,聶榮臻始終扮演著「嚴父」的角色。也正是在父親的教誨中,聶力在事業上越走越遠,最終收獲了諸多成就和榮譽。
院長廖文海,醫術精湛,善於挖掘醫學人才
廖文海,曾擔任解放軍總醫院院長,她在獲得少將軍銜時異常激動,表現得有點受寵若驚。然而,她曾憑借一己之力填充了中國在現代醫院方面的部份空白,是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醫生。
1934年,她出生於上海,童年也是在戰亂中度過,面對著百姓、戰士們的流血犧牲,這位女娃娃的內心莫名地心疼,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救死扶傷的願望在她心中紮根發芽。1950年,年僅16歲的廖文海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參軍,並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開始了軍教生涯。作為一名女同誌,她將發展目光放到了醫學上,以此來救治更多的傷員,挽救戰士們的生命。由於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國內醫學院的資源相對比較匱乏,她在上級的安排下前往多地進行學習,最後選擇在沈陽醫學院作為長期學習場所。1956年,廖文海已經學醫六年,並成功獲得醫學院的畢業證書。她天生動手能力就很強,再加上刻苦勤奮,僅用了8年時間便從一名普通的軍醫成長為主治醫生。剛畢業的時候,廖文海遵從上級的安排在重慶第七軍醫大學進行長期工作,她白天為患者進行醫治,深夜便苦研醫學知識,而且敢於大膽嘗試,曾在萬不得已的情況為戰士們動過手術,成效頗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1964年,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她憑借著精湛的醫術,被調到解放軍總院擔任主治醫生。這一年,她年僅28歲。當時國內的醫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醫術的高明仿佛跟年齡掛鉤,年齡大、資歷深的醫生更有話語權。這就導致在大型的手術研討會上,一些年輕醫生的建議不受重視,他們靈活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壓制。廖文海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現象,她認為,年輕的醫生未必沒有高超的醫術,年長的醫生未必就有高超的醫術。為了更好地激發年輕人在醫學上的創新性,盡可能地挖掘出他們的潛力,廖文海另辟蹊徑,一改醫院篩選人才的規章制度。這一舉措可謂是國內首例,並且在後來推廣至全國。她強調以答辯的形式進行專業職務的晉升,尤其是在高級職稱評定中,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僅如此,她還強調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之前的醫學人才選拔制度,並提出一些與時俱進的方法,獲得了業內人士的一眾推崇。截止到1988年,廖文海在臨床醫學方面有著豐碩的成果,並彌補了中國在選拔醫學人才方面的空白。同年8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醫者仁心,關愛患者的李希楷
李希楷這一位獲得授銜的女性也是一位軍醫,名叫李希楷,是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的常駐醫生,在詳細了解她的人生履歷之前,先來贅述一位重要的人物。侯桂華患有遺傳性心臟病,多年來求醫未果,根據她的情況,其後代患有此病的機率很大,倘若不能夠徹底醫治,將如同詛咒一般世世代代地纏結著該家族。隨著歲數的增長,侯桂華復發心臟病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對治療此病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然而她卻在關鍵時刻遇到了李希楷。接觸這個病例以後,李希楷緊急召開了一項研討會。在會議上,李希楷作為領頭人,帶領著幾位主治醫生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治療方案。不久之後,手術如期進行,緊接著,侯桂華心臟病復發的次數逐漸減少,病癥有了明顯的減緩。為了能夠徹底根除侯桂華的病,在李希楷的堅持下,醫院進行了大小手術數十次。由於國內還未處理過此次病例,再加上精密醫學儀器的缺乏,這使得該病的救治程度大大提升。李希楷不願放棄,因為這是一起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案例,如果治好了,將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在接下來的數年裏,她一直對侯桂華采取間接性治療,在此期間,她發現侯桂華的女兒和孫子也患有此病。或許是出於同情,亦或許是出於醫生的職責,李希楷選擇繼續堅持。隨著多年的摸索,李希楷在最後的手術過程中幫助侯桂華根除了病根,使其得以痊愈。李希楷按照成功的治療方案,以此對她的女兒和孫子進行手術治療,幫助他們擺脫了先天性心臟病的困擾。雖然這是一種遺傳疾病,病人即使痊愈,還是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但是經過現代醫學的發展,先天性心臟病基本上都是能夠進行醫治痊愈的,只是不同的型別需要制定不同的手術方案。
李希楷走進患者的生活,和他們保持常年的聯系,對於李希楷而言,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她備受患者的尊重。回顧李希楷的求醫生涯就會發現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學霸。早在1950年,她就憑借著優異的成績考入解放軍第六軍區大學,在她學醫期間,幾乎所有的課程都能夠取得接近滿分的成績,這得益於她認真的態度。1955年,本應該畢業的李希楷選擇留校繼續深造,後來,她遵照上級的安排在新橋醫院進行任職,隨後憑借著高超的醫術榮升為主治醫生。歷經幾十年的經驗沈澱,她又先後擔任科室主任、醫院院長的職務,繼續在崗位上救死扶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醫學事業,這一切,上級都看在眼中。這枚軍銜就是對她實力認可的最好見證。
愛國心切,填補英語教學空白的胡斐佩
1930年,一位女嬰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而她的父母都是地道的中國人,且擁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由於父母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胡斐佩從小就在良好的熏陶之下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胡斐佩不久之後,胡斐佩隨父母一起歸國,她被安排到一所小學進行就讀。由於有著海外生活的經歷,她的英語口語非常出色,再加上學習刻苦勤奮,老師對其極為重視,多次找她的父母談話,希望能夠讓她進行跨年級學習。1937年,國內的局勢逐漸動蕩,同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護胡斐佩的安危,其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海外。在國內生活了僅3年,但這段經歷卻深深地烙在了胡斐佩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她清楚地記得,離開祖國之際,大地上炮火橫飛。在國外的這些年,其父母一直教誨她「要熱愛祖國,如果有機會,盡可能地回國做一些貢獻」。這些平淡的話語給她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雖然身在異鄉,但是她的心卻與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後,她隨著父母再度歸國。次年,解放戰爭打響,胡斐佩一邊為即將舉辦的復旦大學入學考試做準備,另一邊關註國內局勢。透過她的努力成功被復旦大學錄取,並在不久之後加入共產黨。
胡斐佩建國初期,胡斐佩開始在教育事業上做著突出的貢獻。她不僅會說流利的美式口音的英語口語,還有著夯實的英語基礎,因此,她選擇在英語教育領域播種耕耘。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之下,她培養了大批的優秀學生,他們奔赴在各個崗位,例如國際交流者、英語教育者等,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她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以及出版的各類著作,填補了中國在英語教學方面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988年,已經58歲的胡斐佩被授予少將軍銜。
奔波一生,致力於醫學研究的吳曉恒
吳曉恒,1983年升至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全國面向海外華僑的第一家醫院「惠僑樓」就是在她的指揮之下進行建立,後又從事與醫學相關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間獲得多個獎項,發表數十篇具有研究價值的醫學文章。
吳曉恒1932年,她出生於湖北,並在1950年入黨,同年,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哈爾濱軍醫科大學。在求學期間,她勤奮刻苦,對自身有著極高的要求。畢業以後,她被學校分配到齊齊哈爾軍醫學校擔任助教,開始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1970年,她跟所在單位進行南遷,開始在廣州進行工作,擔任主治醫生和內科主任。1976年,西藏的醫療隊伍缺人手,她主動請纓,跟隨一部份同誌前往該地進行援助工作。歷經多年,輾轉多地,吳曉恒積累了豐富的從醫經驗,並取得了豐碩的成功。1983年,吳曉恒已經是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她肩上的責任變得更加沈重。不久之後,她在管理學校的時候提出「科技興校」的理念,鼓勵在校師生有大膽創新。她還更改了學校的規章制度,主要目的是提高該校的醫學水平胡教學治療。在她擔任副校長期間,該校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的兩項殊榮,這個成績在全國範圍內都堪稱優秀。鑒於她的出色表現,1988年,黨中央授予其少將軍銜。
結語
這五位獲得少將軍銜的女性,她們在學習和事業上面有著明確的目標,並為之付出行動,堅守工作崗位幾十年,最終收獲了令人矚目的碩果。時至今日,她們身上所散發著的優秀品質始終值得眾人學習。【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