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長津湖戰役,9兵團因凍傷減員3萬余人,誌願軍最缺的並非冬衣

2024-08-25歷史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悲壯的一場戰役,「冰雕連」的英雄讓無數人動容。據官方統計數據,參戰的9兵團入朝前共有15萬余人,戰後減員5萬余人,其中因凍傷減員高達3萬余人。9兵團的嚴重減員,使其失去戰鬥力,無法參與第三、四次戰役,為後來的戰爭局勢的轉變埋下了禍因。70年過去年,至今這場戰役仍然經常被提起,許多人認為9兵團大量凍傷是因為缺少冬衣。筆者查閱過大量官方資料後認為,9兵團最缺的並非冬衣。

9兵團轄20、26、27三個軍,總人數約15萬余人。其中20軍最先入朝,27軍緊跟其後,26軍作為預備隊最後入朝,凍傷最為嚴重的也是前兩個入朝的軍。根據1950年11月30日東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第九兵團冬裝分發情況】統計:共發各類棉帽216952頂,各類棉大衣226661件,各類棉鞋267876雙,棉手套186813副,棉背心185876件,絨褲186650條。按照東總後勤的發放量,是足夠9兵團使用的。

長津湖戰役9兵團減員情況表

考慮到9兵團入朝匆忙和入朝後運輸困難,是否有物資沒有發到士兵手裏呢?下面來分析一下各個軍接收物資的情況。

20軍情況

【第九兵團冬裝分發情況】中提到:「 8日,九兵團的二十軍到沈陽,將發十三兵團而未運走的棉大衣35090件,棉手套6400付,棉膠鞋27178雙(準備發後方機關的),軍委送來的布棉帽31000頂,連夜送皇姑屯發二十軍防寒。 」20軍人數5萬出頭,這個配發量有一定缺額,但東總也把自己庫存掏空了,甚至挪用了13兵團的物資,算是盡了自己最大努力了。

20軍入朝以後,東總仍然陸續運送冬裝送到前線。20軍戰鬥總結中也列出了詳細的物資接收清單,在入朝後仍然收到部份後方送來的冬裝,並註明:「 除棉膠鞋、布棉帽、棉大衣三項,其余各項均於十一月下旬向兵團領齊……」 也就是說20軍在11月上旬長津湖戰役之前就已經領齊了棉膠鞋、布棉帽、棉大衣。

誌願軍防寒裝備

20軍報話員李福桂回憶中明確提及冬裝分發情況:「8日晚抵達沈陽車站。由於情況緊急,列車在沈陽車站緩緩慢行,各車廂把門開啟,工人急向各車廂拋扔禦寒衣物, 我當分時到大衣一件,棉帽一頂,皮棉鞋一雙。

此外在東北軍區第一次後勤工作會議上,20軍的總結材料也分析了大量凍傷減員的原因:「 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到補充。 在冰天雪地中作戰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軍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其中也明確提到棉衣發齊,總體上來看,20軍的冬衣是基本不缺的。

27軍情況

【第九兵團冬裝分發情況】中說:「十日,兵團部及二十七軍到沈陽,將被服局趕制的邊防大衣2980件,棉絨帽58600頂,被19100床,棉皮鞋11920雙,棉背心165250件,全部發給。高主席批示財政部撥給的新舊棉大衣十萬件中的49年大衣39127件,舊大衣400件,送蘇家屯發給27軍。」

其中明確提到發給27軍的就有39527件,27軍入朝後,同樣陸續收到部份後方發來的物資。另外27軍12日進入北韓,24日部隊才向長津湖地區開拔,在一周多的準備時間裏,是可以將大衣基本補齊發給士兵的。

不過據27軍相關資料描述,因為在東北時住在老百姓家中,屋子裏燒得非常暖,並未感受到寒冷,有的部隊為了輕裝將大衣留在了臨江。從後來27軍各師的描述來看, 只有80師提到「部隊在裝備上無防寒的保證,如手套、棉鞋、大衣等絕大部份沒有」。 推測這個師可能將一部份物資留在了臨江。另外3個師的後勤總結中,則沒有明確提及缺少大衣。 27軍的總體情況是缺口不算大。

26軍的後勤資料比較籠統,未明確提及缺少大衣,凍傷情況相對其他兩個軍算比較輕,估計缺口也不算大。 總體上來看,9兵團棉衣的缺口並不算大,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全部穿著單衣入朝作戰。 從美軍拍攝的長津湖戰役中被俘的士兵照片來看,基本都有冬衣,反倒是手腳上裹的像是臨時用棉被改制的。

既然棉衣缺口不大,那是什麽原因導致多達3萬余人因凍傷而減員呢? 關於這一點軍內有多大量的討論和總結,比較主流和專業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1、9兵團入朝匆忙,來不及準備。 9兵團原本在東南沿海準備渡海作戰,大部份士兵是南方人。8月份被調回山東作為入朝作戰的二線部隊。原計劃到調入沈陽進行兩個月的適應力訓練,等來年春天再入朝作戰。但11月初,前線局勢緊張,9兵團奉命緊急調往東北。此時仍計劃在東北進行一個星期的補充,但仍因為戰局緊張來不及停留,便直接進入北韓。有的部隊連思想動員工作都是在列車上做的,根本來不及進行防寒教育以及適應東北寒冷的天氣。

2、氣溫奇冷。 10月下旬,北韓氣溫突降到近來年最低值,連降大雪,一般在零下二十多度,長津湖高寒地區更是出現了零下四十度的低溫。氣溫低於零下二十度,人體暴露在空氣中是非常容易凍傷的。而且迫於美軍轟炸,誌願軍不能生火取暖,當地又渺無人煙,每天只能風餐露宿。在這種極端溫度下,任何防寒措施都收效甚微。 即便是溫度相對較高的西線戰場也有2萬多人凍傷。美軍有帳篷可以住,有鴨絨睡袋,可以生火取暖,並且有全套防寒裝備,照樣有7000多人凍傷。

東線部隊也有大量凍傷戰士

3、防禦能力降低。 由於運輸困難,糧食常常供應不上,熱飯熱水肯定沒有,後方做好送上前線也凍成冰碴。缺糧的時候戰士們只能吃馬鈴薯,但是馬鈴薯也凍成了冰碴,只能握在手裏,解凍一層啃一層。許多戰士連馬鈴薯也吃不上,補充的熱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人體正常消耗量。加上進入戰場,精神高度緊張,連續行軍作戰導致睡眠不足,疲勞等情況都會使全身抵抗力減退,使凍傷率增高。

4、防寒知識缺乏。 由於9兵團士兵大多數是南方人,沒有在高寒地區生活經驗,又缺乏防寒教育和訓練,在面對極低溫度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比如許多士兵被凍以後一有機會先去烤火,而不是先用溫水解凍。26軍77師231團機炮連連長回憶:「大家都是南方來的,都沒有北方生活的經驗,看雪很深,把雪弄完以後,就點上火把手和腳伸到火邊上烤,當時就把手腳給烤壞了……簡單的一次烤火,全連便減員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從以上原因不難看出,棉大衣在當時的環境中難以發揮禦寒的作用。實際上即使穿上大衣的士兵也大量凍傷,因為當時配發的棉帽、棉衣、棉鞋基本都是布的,長津湖地區一直在下雪,落到身上融化以後馬上結冰。另外戰士在運動中大量出汗,被棉衣、棉鞋吸收,一旦停下來就會馬上結冰,有的戰士脫掉鞋子連皮一起拔了下來。 極寒的條件下必須做到防風、防水,當時的裝備根本無法適應長津湖地區高寒的天氣,並不是有或者無的問題。

誌願軍裝備

當然說棉衣完全沒用,那肯定不對,禦寒裝備當然越多越好,如果可行,最好能給戰士們配上暖手寶,但這顯然不可能。在當時運輸條件極端困難的的條件下, 要讓有限的禦寒裝備發揮最大功效,讓戰士們盡量減少凍傷,最缺的還是配套的防寒裝備,比如皮帽、皮鞋、手套、耳罩等。

據【抗美援朝找找衛生工作總結】統計的凍傷多發生手、腳、耳朵等部位,其中面頰0.9%,上肢5.8%,下肢85.1%,其它7.9%。下肢凍傷率較高是因為前文所說的運動過後腳出汗,停下後又無法及時更換或者烤幹,最後結冰。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各軍的戰役總結和後勤材料中大多未強調缺棉大衣,而是提到缺乏手套、耳罩、棉鞋等配套防寒裝備,以至於不少部隊將棉被拆了制成手套和耳罩,但這樣的裝備在雪天中效果奇差。

美軍裝備

相比起誌願軍來說,美軍不僅受過相關的防凍訓練,防寒裝置也更加先進。美軍的裝備包括羊毛內衣、毛衣、毛褲、絨手套、多雙棉襪,鴨絨睡袋以及用特殊面料制作能防風防雨的帶帽防寒服。戰鬥靴不僅防水,為了應對高寒靴子內部還配備了多層毛氈鞋墊。雖然長津湖戰役中美軍也有7000多人被凍傷,但凍傷程度較輕,經過短時間治療即可恢復。

總而言之,長津湖戰役中,誌願軍戰士因為凍傷減員,其實最缺的並非棉大衣,而且配套的防寒裝備以及正確的防寒知識。由此也可以看出,誌願軍入朝作戰有多麽艱難,不僅要面對強大的敵人,還要面對惡劣的天氣,既要與人鬥,又要與天鬥。這也說明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有多麽偉大。

專註近代戰爭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註 感謝大家支持!關於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