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沒打過一場仗的天才軍事家蔣百裏,是怎麽憑借「紙上談兵」做到陸軍上將的?

2024-04-07歷史

本 文 約 53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分 鐘

清光緒八年九月初二,浙江海鹽縣蔣學烺家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蔣學烺天生右臂殘缺、體弱多病,自幼被視為畸形兒而飽經父兄鄰人歧視,這樣的經歷使得他更加疼愛自己這個唯一的兒子。他為獨子取名方震,如同當時多數父母一樣對兒子寄予了揚名顯親的厚望。

時間無波無瀾地消逝,光緒二十年,蔣學烺染病逝世,獨留孀妻弱子勉力撐持。

這一年,清廷朝野上下也許並無余暇關註海鹽縣一個清苦家庭的悲聲——此時黃海海面的炮聲正震顫著整個東亞。在這場為後人所熟知的甲午戰爭中,清廷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不知刺痛了多少中國人的神經。

終身清寒的蔣學烺大概也未曾料到,名「方震」字「百裏」的蔣家百裏駒,將萬裏驅馳,為富國強兵窮盡畢生的精力。

蔣百裏。來源/紀錄片【大後方】截圖

蔣百裏 (1882-1938) ,名方震,字百裏,筆名飛生,晚號淡寧,原籍浙江艾寧硤石鎮,出生於海鹽縣。蔣百裏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一生學貫中西,以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教育的卓越成就聞名於世,素有中國現代兵學開山祖之稱。而終其一生,蔣百裏的軍事學術研究與軍事活動始終圍繞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展開,那就是構建現代化國防,以實作富國強兵。

士官生中第一名

蔣百裏年少敏悟,十七歲就考中了秀才,後蒙桐鄉縣令方雨亭資助,到杭州求是書院繼續求學。在書院期間,監院陳仲恕先生對蔣百裏青睞有加。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華北地區風起雲湧,求是書院的年輕人也深受鼓舞,競相發表抨擊時政的文章,蔣百裏也在其列。當時,各地官府對新式學堂監視嚴密,十分忌憚學生的激揚文字。出於對年輕人的愛惜 和保護,陳仲恕先生私下告誡蔣百裏要「忌形諸筆墨」,免得無辜罹禍。

然而,青年的頭角崢嶸是難以掩藏的。1900年8月,唐才常在漢口組織「自立軍」武裝反清,事泄後犧牲。蔣百裏聞訊後作了一首悼唐的詩,書院便要將他除名。陳仲恕與思想開明的時任杭州知府林迪臣商議後,決意合力資送蔣百裏出洋,到東京求學。

日本東京。來源/紀錄片【大後方】截圖

1901年,蔣百裏東渡扶桑後,進入軍事預備學校——東京成城學校,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甲午之役水師覆滅,又繼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使無數青年感到三寸毛錐不能救國,投筆從戎、棄文習武之風於是大盛。中國留學生赴日學習軍事成為潮流,從陳其采、良弼到蔡鍔、蔣百裏,再到後來的閻錫山、蔣介石、周恩來,很多人後來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

周恩來留學日本時的日記。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留學期間,蔣百裏是「清國留學生」中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

當時,浙江籍留日學生共計35人,蔣百裏便倡議組織旅日留學生同鄉會。1903年,同鄉會發行刊物【浙江潮】,蔣百裏除自任主編外,所有社規和編著方針皆出自他的手筆。隨後,他以筆名「飛生」開始發表洋洋議論。蔣百裏將【浙江潮】第一篇【社說】取名為【國魂篇】,連載三期才刊完全文。他高呼「民族之競爭日益烈,而中國則方入新舊之交,危乎危乎」,主張透過「察世界之大勢、察世界今日之關系於中國者奚若、察中國內部之大勢」來重鑄國魂。

【浙江潮】問世後,各省留學生紛紛效法,興起辦報辦刊的風潮——湖北學生有【漢聲】,湖南學生有【遊學組譯】,江蘇學生有【江蘇】……

1904年10月,蔣百裏作為中國留學生,正式進入了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據蔣百裏傳記,1905年,蔣百裏以優異成績作為步兵科第一名畢業,又拿下了同屆士官生的榜首。按規定,士官生榜首由明治天皇親授指揮刀以示獎勵。天皇賜刀一向被日本軍人看作無上光榮,而此次竟由中國人獲得,此說雖未證實,卻可見蔣百裏當時名聲在外。

與湖南少年同遊

陸軍士官學校時期,蔣百裏結識了一位湖南籍的朋友。

此人名叫蔡鍔,字松坡。兩人同年入士官學校,蔣百裏習步兵科,蔡鍔習騎兵科。他們年歲相同,家境都寒微,又都中過秀才,還又都棄文從武,可以說十分投緣。兩人很快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士官學校修業期間幾乎形影不離。

蔡鍔的指揮刀。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次革命」失敗後,蔡鍔和蔣百裏先後來到北京。蔡鍔被袁世凱強留在京養病,改造北洋派計劃成為空談,蔣百裏則因受北洋舊派軍人排擠而辭去保定軍校校長職務,僅在「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掛閑職。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的喉疾越來越嚴重,有時已經到了無法發音的地步,蔣百裏便陪其東渡日本求醫。在蔡鍔生命的最後時刻,蔣百裏作為朋友陪同左右,並代蔡鍔撰寫遺電:

(一)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

(二)意見多由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

(三)此次在川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督軍(即羅佩金,代理四川督軍)、戴省長(即戴戡,代理四川省長)核實呈請恤獎,以昭激勵。

(四)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蔣百裏在蔡鍔遺電後附加按語:

「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臨終之際猶以未能裹屍為憾,然蔡公身雖未死於疆場,實與陣亡者一例也。」

蔡鍔病故後,蔣百裏整理了蔡鍔的遺稿遺著。此前困居北京期間,兩人曾共同深入研究蔡鍔早年在西南草擬的【軍事計劃】文稿。蔣百裏後來在其著作【軍事常識】的序言中寫道:

「己卯(1915)秋,蔡公松坡述余以西南政略之大旨,又商所謂【軍事計劃】者,乃掇拾要旨,為事實上之研究。余於是乃得是書之綱領。」

1917年,蔣百裏將【軍事計劃】遺稿潤色出版,並在序言中表述了與蔡鍔的深刻關系:

「蔡公病矣、死矣……乃言其理論,以答諸友,持此以臨蔡公之葬而慰其靈。」

蔡鍔致妻潘惠英家書。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丈夫許國,兩位將軍畢生都未曾背離青年時東渡扶桑許下的救國救民的承諾——蔡鍔以生命捍衛共和,蔣百裏窮其一生探索抵禦外侮、鞏固國防的強兵之路。

陰差陽錯卷入西安事變

1935年秋,蔣百裏奉派赴歐美各國考察「戰時總動員法」,次年12月1日回抵上海。8日,蔣介石電召他赴西安面談此次考察的結果。就這樣,陰差陽錯之下,蔣百裏卷入了西安事變當中。

12月12日淩晨,晨光熹微。遠處稀疏的槍聲傳來,少頃,槍聲自遠而近、由疏而密。蔣百裏立刻判斷,這並非附近駐軍打靶練習,很可能發生了兵變。緊接著,就像印證蔣百裏的判斷一般,一群戴皮帽子的東北軍青年軍人闖入國府要員下榻的西京招待所,將包括陳誠、蔣鼎文等在內的大員一並扣留。

南京國民政府總統辦公室的木牌、行事曆及蔣介石的銅印。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兵諫」訊息傳來——張學良、楊虎城已扣押蔣介石,提出停止一切內戰、改組南京政府共同抗戰救國等八項要求。在押的蔣系大員大多反對兵諫,不肯在八項主張通電上簽名,唯有蔣百裏對共同抗戰的主張表示支持。而「兵諫」的驟然發生,使得國民政府內部親日派和親英美派間的矛盾迅速浮上水面。以宋子文為代表的親英美派為營救蔣介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積極奔走;而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則主張強硬解決,調遣重兵開往潼關,並調集兵力轟炸渭南、華縣等地區,兵鋒直指西安。中央軍與兵諫部隊的沖突加劇,又引發東北軍少壯派對國民政府的猜忌,力主殺掉蔣介石。

局勢危急,一旦任由緊張狀態延續,非但不能達成合作抗日目的,更有可能引發新一輪內戰。情急之中,張學良想到蔣百裏,認為其在軍中威望甚高,且無濃厚黨派色彩,是出面調停的理想人選。

張學良為鼓勵安心軍隊工作事致其堂弟張學文信。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16日傍晚,蔣百裏在張學良的陪同下來到軟禁蔣介石的高桂滋公館。蔣百裏借口出洋考察方歸,向蔣介石指出國際形勢:他認為美國尚在向日本出售軍火、石油等重要物資,歐洲各國則看出德國即將動兵,自顧尚且不暇,暗示蔣介石「只有靠中國人自己團結抗日」。見蔣介石態度有所松動,蔣百裏又提供了一條解決事變的對策。他提出,中央軍此時不能加緊進攻,否則不僅會危及蔣本人性命,西北民眾也將損失慘重,應當「稍留回旋余地,為國家保持元氣」。在蔣百裏兩次斡旋下,蔣介石態度漸漸轉變。12月17日,蔣介石決定親自起草手令,命令暫停轟炸三天,以促進雙方的和平談判。蔣介石將這份重要的手令親手交給了親信蔣鼎文,以確保資訊的安全傳遞。在東北軍的嚴密護送下,蔣鼎文從洛陽出發,搭乘飛機將信送回南京。

蔣介石的【西安半月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蔣百裏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的作用。

【西安半月記】, 蔣介石 ,南京:正中書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版。

蔣百裏在關鍵時刻的介入和努力,為和平的實作創造了可能。

紙上談兵,籌劃國防大戰略

巧合的是,蔣百裏作為近代中國較早接受西方軍事理論的人才,平生功業不在疆場,而在「紙上談兵」——他建立了一套極富預見性的、以抵禦侵略為中心的國防戰略思想。

蔣百裏。來源/紀錄片【大後方】截圖

早在20年代初期,蔣百裏就提出「我們同最危險的鄰居打仗」問題。明言「從環境的現狀看,我們最感危險的,就是近 (註:原文如此,是近非緊) 鄰富於侵略性的國家」,斷定日本必將侵略中國。1923年,蔣百裏北上考察途徑徐州時,對未來可能面臨的侵略戰爭進行了預判。他預見到,「未來若與日本開戰,津浦線和平漢線將首當其沖,難逃敵軍占領的命運。」並進一步分析,日軍可能會從東北地區直接南下,橫掃華北及江淮平原,最終侵犯江南地區。可以說,這是對後來事實的驚人預見。

蔣百雷根據中國地大人眾、國防空虛的實情,以及日本來勢洶湧、利在速戰的特點,提出了持久戰的策略。他指出:

「我們對於敵人制勝的唯一方法,就是事事與之相反——他利於速戰,我卻用持久之方法,來使他疲弊。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線,我們卻放在第二線,而且在腹地內深深地藏著,使他一時有力沒用處。」

而國防根據地的「第二線」,也即為後人所熟知的「三陽線」——基於洛陽、襄陽和衡陽。

「三陽線」。來源/紀錄片【大後方】截圖

在上述持久抵抗侵略之敵、重點兵力配置於第二戰線的國防戰略基礎上,蔣百裏不斷對中國的國防進行宏觀規劃。在其著作【裁兵計劃書】中,蔣百裏就軍事布置和物資準備對國防建設作了部署和構想。他預想中國軍隊各項軍事布置和國防建設的順序應采取「各種根據地當在沿京漢以西」策略,「逐漸東進以求裝置完全」。防禦重點則應設定在黃、淮平原上,提出「全國設百二十個軍事區域為國防之據點……其在黃河流域以內,至少須設定七十個以上。」基於此,建議在山西太原增設兵工廠,以與河南鞏縣、湖北漢陽兩處共同形成武器供應中心, 「藉京漢鐵路之聯絡,以形成中原軍事之總根據地,東向以制敵,此為國防上之天然形勢。」

1936年底從歐美考察歸來後,蔣百裏分析世界軍事發展,指出現代戰略戰術都是走向速決。「現在天空裏沒法造要塞,空軍海軍,都是極端的有攻無守的武力。所以主帥的根本戰略,還是向速決方面走。」對持久防禦和速決作戰的關系做出理論上的總結:國防的部署是自給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戰的精神卻在乎速決。看似相反,實是相成。基於此,他提出不能偏重持久抗敵而忽視了速決作戰,只有攻守結合、以攻為主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

蔣百裏的這些論述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後來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構想,展現了其對現代戰爭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戰爭形態的預見性思考,為中國軍事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蔣百裏與家人。來源/紀錄片【大後方】截圖

1938年秋,蔣百裏臨危受命,擔任當時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的代理校長,隨即攜妻女取道湘、桂,隨校內遷。他事必躬親,終因操勞過度於同年11月4日在廣西宜山與世長辭,年僅57歲。噩耗傳來,陪都重慶各界舉行公祭儀式,國民政府追贈蔣百裏為陸軍上將。

成長於國恥慘痛的浙江少年,終未親眼得見驅逐外寇的勝利,終未親自實作兵強國富的夙願。

參考文獻:

金寶山:【兵學泰鬥蔣百裏】,【檔案春秋】2007年第7期。

吳仰湘:【蔣百裏對中國抗戰的理論探索與貢獻】,【安徽史學】2006年第5期。

吳仰湘:【蔣百裏建立"國防軍"思想述略】,【軍事歷史】2004年第5期。

吳仰湘:【論蔣百裏的國防戰略思想】,【軍事歷史】2003年第4期。

余子道:【從軍事計劃】、【國防論】到【國防新論】——論蔡鍔、蔣百裏、楊傑的國防思想】,【軍事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張學繼:【論蔣百裏的抗日戰略思想】,【浙江學刊】2002年第5期。

吳曉迪:【蔣百裏對中國近代軍事學的貢獻】,【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蔣復璁、薛光前主編:【蔣百裏先生全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南京:正中書局,1937年。

陶菊隱:【蔣百裏先生傳】,北京:中華書局,1948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夏伯陽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古月 苗祎琦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