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隨著淮海戰役即將收尾,解放軍繼遼沈戰役之後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而我軍則是一路高歌凱旋,在西柏坡的一間茅屋裏,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重要領導人並沒有沈浸在喜悅的氛圍中,他們考慮的是一觸即發的平津戰役。之後在他們的商議之下做出了完善的作戰計劃,然而世事難料,曾經指揮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百密一疏而錯過了最佳戰機,毛主席大怒之下親自指揮。
平津戰役打響後,傅作義與蔣介石面和心不和,他雖然駐守平津一帶,卻已經做好了西撤的打算,他之所以沒有南撤就是擔心自己的隊伍會被蔣介石吞並,起初他還猶豫不絕,後來看到解放軍已經兵臨城下,於是他做出了西撤的戰略部署。傅作義在平津一帶修建起了長達500公裏的防線,駐紮軍隊共五十多萬的兵力,當「時不利我」時方便他迅速西撤。
毛主席也及時做出了相應的戰略部署,想在不驚動傅作義的情況下收割他的王牌35軍,這就對解放軍各個兵團之間的配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需要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擔任指揮打好配合戰。中央領導人商議後決定派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程子華帶兵繞過山海關,切斷傅作義軍隊北平與張家口之間的相互支援,並且毛主席再三叮囑「不要在路上耽擱」。
出兵貴在神速,毛主席作出的安排就是想讓程子華部隊以最快速度到達目的地,可程子華接到重任之後卻認為這種戰術過於保守,這個想法讓他經過密雲時冒然改變了作戰計劃,當他得知密雲駐守國民黨軍隊不多時,便派兵攻打密雲。結果這個情報錯誤,駐守在密雲的國民黨軍隊足有四個師,而且還是精銳部隊,就把這場程子華以為「順手牽羊」的戰役硬打成了攻堅戰。
激戰三天之後,程子華最終拿下了密雲,但是他的這個擅自舉動立即引起了傅作義的註意,傅作義急忙收兵返回北平,原本利於我軍的大好局面就被這場「攻堅戰」耽誤了時間,他雖然展現了出色的指揮作戰能力,卻擾亂了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毛主席得知後非常生氣,收到電報後半天沒有說話,眾人只看到他眉頭緊鎖。
按照原計劃,華北軍區第3兵團司令楊成武應該帶著部隊包圍張家口,防止35軍往綏遠撤離,第3兵團的任務是只要把35軍死死困在張家口就是勝利,然而由於程子華攻打密雲提前驚動了傅作義,當時楊成武沒有及時抓住戰機,等他到達張家口時已經是姍姍來遲,眼睜睜看敵軍撤退,他的失誤無疑是火上澆油,讓我軍原本穩操勝券的戰局就這樣失去了主動權。
程子華與楊成武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他們能擔任上兵團司令都是在戰爭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毛主席在戰爭時期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從不幹涉下屬,怕影響他們的發揮空間,這也是我軍將領能夠靈活作戰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但是毛主席沒想到在平津戰役上,他最為倚重的兩位兵團司令出現了失誤,讓他怎能不發火?
毛主席看過電報內容後,半晌沒有說話,之後他把電報遞給了周總理、朱老總,然後他嘆了口氣說:「此戰我親自指揮!」。接下來毛主席連續發急電給程子華和楊成武的兵團,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失誤指揮,毛主席事無巨細地在急電中標出具體的作戰時間和地點,可以看到毛主席對這次戰役的重視程度,同時也防止出現任何的不利事件發生。
在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各個兵團都按照毛主席的戰略部署作戰,很快局面就發生了改變,原本要逃出升天的國民黨35軍再次被圍,他們在新保安試圖作最後的反抗,但此時已經於事無補,傅作義的精銳之師35軍最終在三大兵團的圍攻之下被全殲。傅作義失去了引以為豪的王牌軍隊,他手裏沒有了倚仗,最後只能通電起義。
平津戰役之後,程子華和楊成武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一個不應該擅自作主,另一個不應該錯失戰機,在總結經驗教訓之後他們才深刻意識到毛主席才是偉大的軍事家。革命軍隊發展壯大並取得勝利,是需要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統帥來領導,正是在毛主席的精準指揮下,革命軍隊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建立了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