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49年,三野選兵團司令,粟裕推薦了四位猛將,結果有三個落選?

2024-04-20歷史

1949年,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組織對解放軍的領導,中央軍委決定對四大野戰軍以及華北軍區的部隊重新進行整編,將所有縱隊改組為軍,同時增設兵團一級作戰單位。其中,華東野戰軍改番號為「第三野戰軍」,下轄的十五個縱隊統一改為軍,分屬四個兵團管轄和領導。

至於兵團司令的人選,中央軍委並未直接拍板確定,而是請粟裕將軍進行舉薦。而粟將軍在對華野所有軍級以上軍政幹部進行全方位考察和權衡之後,最終決定推薦葉飛、王必成、許世友、陶勇四人分別出任四個兵團的指戰員。但讓粟裕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將推薦名單送出上去之後,卻遭到中央軍委無情駁回,中央軍委僅僅只同意選取葉飛一人出任兵團司令,其余三人則被「舍棄」,改由宋時輪、王建安、陳士榘出任其他三個兵團的司令員。

很多人對中央軍委此舉很不理解,許、王、陶三人是久經沙場的悍將,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指揮能力都是最頂級的,完全足以擔當兵團司令一職。至於宋、王、陳三人,他們比較擅長做政治工作,適合擔任政委,並不適合出任軍事主官。

這個觀點其實不完全正確,許、王、陶三人在軍事上確實比宋、王、陳更 加優秀,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適合擔任兵團司令,中央軍委之所以沒有任用許世友、王必成和陶勇,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許、王、陶三人資歷較淺,擔任兵團司令恐不能服眾,而宋時輪三人革命資歷較深,在軍內、黨內均享有比較高的威望,讓他們主持大局最為穩妥。

其次,華野是一支構成比較復雜的野戰軍,其主力分別由八路軍和新四軍組成,難免會出現「抱團」和「搞山頭」的情況。1947年,華野內部便因為將領不睦爆發了一些沖突,好在有陳老總從中調和,沖突才沒有進一步擴大。後來陳老總被調到中野工作,華野由粟裕一人全權管理。

粟裕是個軍事天才,但他並不善於做行政工作,根本無力調和華野內部的矛盾,而華野的一些幹部也並不服從粟裕的領導,結果鬧出了很多亂子。粟裕為此很是苦惱,於是便向黨中央求助,黨中央在經過慎重考慮後,又將擅長做政治工作的饒漱石派遣到華野輔佐粟裕。饒漱石工作能力極強,他到了華野之後,立即展開一系列整頓,挨個敲打華野的「驕兵悍將」,將他們的銳氣全都磨平,以便粟裕調遣、指揮。

而此次粟裕推薦的四位兵團司令候選人,無一例外全都是與他關系比較親密,且聽從他指揮的同誌,此舉其實已經算是「任人唯親」了,如果中央軍委批準的話,必定會引發華野其他同誌的不滿,屆時將很有可能會影響華野內部的團結。也正因為如此,中央軍委才否決粟裕的推薦名單,轉而任命宋時輪等三人出任兵團司令,盡量平衡華野內部的「山頭」,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而在經過改編之後,三野(原華野)便緊鑼密鼓的向南挺進,兵鋒直逼華南。在此期間,李宗仁曾主動向中共求和,希望國共雙方以長江為界限,南北分治,互不侵犯、幹涉,美國和蘇聯也同意這一方案,史達林還曾親自給毛主席發電報,請主席酌情考慮停止戰爭,盡早讓中國恢復和平。

南北分治,這是赤裸裸的搞分裂,毛主席堅決不同意此方案,於是命令解放軍強渡長江,向華南的國民黨軍殘敵發動總攻,徹底消滅舊勢力,一舉解放全中國。粟裕在接到毛主席的命令之後,率領數十萬大軍從江蘇、安徽南下,陸續解放蕪湖、南京、上海等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在華南解放之後,粟裕又打算橫渡台灣海峽,登陸台灣島,和反動派殘余勢力進行最終的決戰。

原本三野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打算在1950年中旬發動對台灣的進攻,但可惜的是,韓戰的爆發阻礙了解放台灣的軍事行動,黨中央不願兩線作戰,隨即叫停了攻台計劃,而粟裕也隨即被調離福建前線,轉往總參部任職。後來,中央軍委對解放軍進行了兩輪改革,兵團編制被取消,軍成為解放軍最高作戰單位,而進入新世紀,為了適應現代化戰爭,軍委又對軍進行改革,將其編組為合成集團軍,解放軍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