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歐洲真衰敗了?別吹電動車了!舒爾茨訪華真實原因很復雜

2024-04-26歷史

成為仝麟閣的資深讀者 點選上方「麟閣經略」→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其他平台讀者請關註公眾號「麟閣經略」

歐洲沒有錯過任何一波科技潮,只是位置變了

最近和幾位朋友討論電動車行業的前景,沒想到這個話題還挺分裂。樂觀的朋友認為, 電動車未來會是中美主導,歐洲因為錯過新能源汽車等幾波創新產業,將越來越衰敗。

1

從部份數據上看,確實有這種跡象。2023年上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到620萬輛,其中 中國大陸市場占據55% 的市場份額。全球市場看,中國電動車銷量占比接近六成。

如果只看銷售市場占有率,其實說一句中國主導也不過分。美國電車有存在感的也就一家特斯拉,占比也不過14%,日韓歐等其他地區就更沒法看。

但實際體感又和數據不太相符, 一是電動車企業大量倒閉、二是汽車銷量明顯下滑、三是價格和利潤單薄,總的來看,就是叫賣但不賺錢。

迄今為止,高合、威馬、恒大、天際奇異點等17家知名車企陷入了破產或經營危機,根據「天眼查」資訊, 這些車企已公開的累計融資金額超1500億元,還沒計算花掉的國家補貼。

而上中下遊的小個頭玩家更是哀鴻遍野,企查查數據顯示,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的倒閉量在逐年上漲,2023年倒閉了約5.25萬家,同比上漲了88.2%。

即使是頭部企業也是如坐針氈,2023年蔚來全年凈虧損進一步擴大,達207.2億元。 6年來,蔚來汽車虧損總額高達866.31億元,平均每賣出一輛車就得虧11萬。

這是啥概念呢?截至目前美股數據,蔚來市值為84億美金,折合人民幣615億。 如果這虧掉的八百多億不用來造車,找個坑埋六年再挖出來還比這家公司的價值高200多億。

唯一能兼顧規模和盈利的,也就是比亞迪。而尷尬的是,比亞迪還不是純電車公司,純電銷量占比只有52%。且市值表現極為拉跨,股價較兩年前高位下跌了40%。

也有朋友舉出反例,比如某兩家公司最近得到什麽牌照,股價漲勢不錯。但這說明不了一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利潤增長乏力。

我教大家一個我在財經媒體學到的分析法,你看一個發展了一段時間的行業有沒有增長前途, 你就看這個行業頭部公司的市值表現。因為頭部公司能接觸到更多的技術和資金資源。

而頭部企業特斯拉表現如何呢?在美股創歷史新高的24年, 它的市值居然暴跌40%。 較2021年高位已跌63%,發展了3年的「高科技」企業,這個表現顯然不盡人意。

有朋友說,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國家補貼減少,這是直接原因。但根本在於, 這個行業的生命周期已經開始走向最後階段,競爭的主要方式變成了誰更能燒錢、能挺過價格戰。

產品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一旦商品進入價格戰階段,意味著商品進入了成熟期。

最開始,一件產品剛投入市場無人問津,比如14年馬斯克被楊元慶公開嘲笑,就是因為那時特斯拉客戶少得可憐;但幾年後,電動車的概念逐漸被市場接受,產品進入成長期,特斯拉的生產線開始在全球布局,但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競爭對手; 直到中國開始進入該賽道,並借助產業鏈轉移的紅利,做出能和特斯拉媲美的產品,電動車進入成熟期。

這個時期,各大廠商之間的技術差距基本消失, 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各家不得不透過降價和微小創新來制造壟斷競爭。 但此時利潤也會快速下降,導致資金不足的玩家退場,市場呈現出頭部效應。

2

現在的電動車市場,上演著15年互聯網、19年智慧型手機同樣的劇情,一 個愛迪生時代就出現的概念和技術,如果也能被掛上「新能源」和「科技創新」的標簽,那只能說我們的想象力太匱乏了。

所以我非常支持國家降低電動車補貼的政策, 產業政策應該給處於產品生命周期第一、第二階段的企業。 在一個低利潤行業裏「主導」,還不如在細分領域制造絕對的技術壟斷。

另外我也想告訴大家,分析一個行業,絕對不能像分析宏觀一樣,只看市場份額和增長率這種缺乏細節的數據,不然你很容易上專家和企業宣傳的套路。

市場份額和在歐美的占有率,其實說明不了太多問題。我類比一下你就理解了: 中國水泥全球市場占有率為60%、鋼鐵占有率為56%,這兩個產業遠比電動車占比高。

但這能證明你在技術創新、商業套用和產業競爭力上一定碾壓了別人嗎?不能,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行業沒有太多技術門檻,而便於我們發揮低成本優勢。

這波歐美通脹,加劇了其國內市場對進口耐用品的需求。 可等到通脹結束,人力成本下降,各國關稅加起,國產電動車還有多少空間 ,或者這些增長又有多大意義?很值得懷疑。

註意,我並不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而是我們應該把更多資源和註意力放在那些能提供更高利潤的方式上,而不能繼續依靠人口紅利。

1992年,知名企業家施振榮提出了「微笑曲線」理論。簡明準確地指出哪些企業可以賺錢,曲線的縱軸是利潤率,橫軸是產業鏈,處於「兩端」, 即研發和品牌有優勢的企業會賺取主要利潤,而加工、生產、制造、銷售的利潤則是低微的。

我們再細化到電動車行業,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真正賺錢的公司要麽是特斯拉這類有品牌加持、引領行業變革的企業,要麽就是上遊賣原材料、精密配件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後者,很多你根本不知道名字,卻是行業真正的創富者。

以德國汽車配件制造商博世為例, 其2023年總營收高達916億歐元,超過比亞迪市值;汽車業務營收563億歐元,比理想、蔚來、小鵬三家市值加總還多130億歐 ;利潤率為5%,超過上述所有電車公司。

從電車品牌上看,歐洲確實沒有能「主導」市場份額的公司。 但歐洲卻在汽車零配件領域,有全世界最多的百強企業(29家) 。其中像博世、采埃孚、巴斯夫這種已經在細分領域有明顯技術優勢的百年企業不在少數。

圖2:2023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區域分布(家)

而中國也有自己的寧德時代,在所處行業具有技術優勢,這也是為什麽 寧德時代才是中國電動車行業的第一,而不是那些制造商。 可是寧德時代這樣的公司太少,我們還需要有更多。

根據上市公司公開資訊和年報拆解可以看出, 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總額的70%被零配件供應商賺走,而其中外國供應商只提供20%的配件,卻賺走汽車總利潤的40% ,由此可見關鍵零配件才是真正需要國產化的。

3

所以,以當前國產電動車的市場表現,來斷定歐洲電車領域被中國碾壓,甚至得出歐洲錯過新興產業、正在走向衰落的結論或有些武斷。

真實情況是, 21世紀以來,歐洲並沒有錯過任何一次產業革新,只是它扮演的角色,開始從C端走向B端,從以前的行業壟斷到現在轉向細分領域。 這是和美國產業分工的必然,歐洲也接受了這樣的角色。

由此認為歐洲國家不鼓勵競爭和創新、人才都一股腦跑向美國也是一個誤解。即便在這輪Ai潮中,歐洲也湧現出非常多有價值的研究和公司。

比如之前爆火、打贏圍棋世界冠軍柯潔的人工智慧AlphaGo的創始公司Deepmind,就發源於英國倫敦,且在OpenAi成立之前,一直是行業第一,直到今天也是世界第二。

還有釋出於2022年、世界第一個文字轉圖片的模型Stable Diffusion,也是來自於歐洲高校——慕尼黑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 海德堡大學

更不用說荷蘭ASML、英國ARM、德國英飛淩這類半導體領域細分賽道裏有壟斷性技術優勢的傳統巨頭,都能在AI潮中分一杯羹。 光刻機領域的王者ASML從2023年至今,市值增長超過60%。

論創新和科研能力,歐洲不僅沒有衰退,還是唯一能在基礎學科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地方。 看近幾年的諾獎得主就知道,基本就是歐洲和美國,並沒出現什麽人才都一股腦去美國的情況。

當然,歐洲的經濟體制也不是沒有問題。目前來看 制約歐洲產業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歐盟權力的過度擴張和金融市場的分散性。

歐盟作為一個因冷戰而生的組織,從開始的經濟聯盟變成現在的政治聯盟,並獲得了 過多的立法權,導致成員國之間難以協調各自的產業政策。 過於強調平等的立法方式,也導致歐盟對各類行業的限制較多,套用端難以快速鋪開。

另外,歐洲缺乏一個統一的金融市場。每個國家的股市都各自獨立,這就和美國的金融體系有明顯差距。 所以歐洲雖然湧現出一大批創新企業,最後很多都不得不去海外融資 ,比如上述所說的Deepmind就抱了谷歌大腿。

不過,這些問題歐洲人也開始意識到。我個人認為, 歐盟的轉型是必然趨勢,如果不是俄烏戰爭,這場變革在英國脫歐之後就應該發生。 歐盟應該成為一個經濟組織,而不該有如此多的立法權。

再說一下近期歐盟對華電動車加關稅的問題,很多人將此解讀為「歐洲不行了,要被中國電動車幹翻了」。 其實你細看一下,歐洲最反對加關稅的,恰恰最依靠汽車行業的德國。

德國之所以反對加關稅,是因為它認為中國電車在歐洲市場的擴張,不會影響其根本利益——在中國的汽車市場,由此可見,人家也沒那麽慌張。

另外, 歐盟也不是只對電車收稅,智慧型手機、日常消費品、紡織品、鋼鐵、水泥這些中國能低成本生產的東西,幾乎都有進口關稅 ,而且大多高於電車的10%(鋼鐵達到了25%)。

這些政策本質上還是為了保護國內就業,因為論生產價效比,全世界沒有能比過中國的。當然,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鋼鐵、水泥、紡織品發展太快,歐洲受不了也是對的, 不過這個主要是就業和成本考量,而不是真正的產業和科技落後。

其實,無論是歐洲還是多數已開發國家,只要你搞福利,就必須靠創新產業來支撐,說福利國家創新能力差是個誤會,

拿我所在的奧地利舉例,作為一個人口只有900萬,土地面積等於重慶的一個小國家。擁有公認最好的福利之一,但同時也生產了全世界最有名的水晶(施華洛世奇)、功能飲料(紅牛)、消防車(盧森寶亞)、機車(KTM)和一堆滑雪和戶外頂級裝備,更不用說在古典音樂無可爭議的No.1。

很多朋友對福利國家制度打心裏不信任,所以很喜歡拿美國來對比歐洲,試圖證明歐洲的這套模式是註定走向失敗的、行不通的,其實完全沒必要。 因為人類的本性會決客製度走向什麽地方,如果你認同低貧富差距、高幸福感、環境保護和較少的勞動時間,那必然會走向一定程度的社會主義。

美國的發展方向也不會例外。說白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還是體制的競爭, 你相信哪種制度設計更符合人性裏正面的部份,哪種制度就會獲勝。

至於歐洲人的武德問題,是不是沒有了美國就無法自保,這個就見仁見智了。但不要忘了,俄烏戰爭開始後,第一個給烏克蘭援助和支持的是英國、第一個派遣軍隊的是法國、第一個宣布援助戰機的是荷蘭丹麥挪威、第一個宣布擴充軍費要幫烏克蘭到底的是波蘭,這些都是歐洲國家、也是很多人眼裏的「墮落的費拉福利國家」。

最後說說美國駐軍問題,確實歐洲這些年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活得比較安逸。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不是傻子, 它的軍事保護換來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已開發國家對美元主導的支持,以及在重大外交問題上和美國的同一立場。

如果真的按川普說的那樣,美國放棄自身的軍事義務,那美國作為盟主的金融、外交霸權也會蕩然無存,最終並不會對美國有利。 本質上,這是一種交易,沒有誰占便宜一說。

這篇文章寫的比較長、比較辛苦,希望大家讀完喜歡的點個贊和再看,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