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朕亦甚想你、余紙也太多了、你是神仙麽?| 元明清三朝好笑的大白話聖旨和皇帝朱批

2024-04-26歷史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鐘

禦筆,尤其是聖旨,承載著皇帝的旨意,帶著神聖、肅穆的光環。皇帝寫給臣子們的文字,應當也是莊嚴肅穆的。然而在歷史上,居然出現了不少白話文的,甚至帶點兒「土味」的禦筆,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例如【高麗史】中收錄了一篇朱元璋的聖旨:

「說與恁那國王, 既然疑惑我呵 ,……你這般使人來打細,濟甚事!我聽的你那裏放著 一個破破陋陋城子 ,……倭人常來侵你,你便準備三五百船只,交軍人捉拿那的,便是 好勾當 。……將俊人年少的刺了口,更閹了它, 海上也幹凈了也 。」

「一個破破陋陋城子」「便是好勾當」「更閹了它」等詞句簡單明了、幹脆利落,實在是接地氣到了極致。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象軸。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更有趣的是,諸如此類的聖旨數不勝數……例如當時 國子監的學規散漫,學風日益衰頹,朱元璋就給這幫當時的「大學生」們發聖旨說:

「恁學生每聽著:……敢有抗拒不服, 撒潑皮 ,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將那犯人淩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

轉譯過來就是:如果有誰不聽話,讓你們老師跑到朕這兒來告狀的話,統統給老子流放邊疆!談到不服管教的學生時,朱元璋還用了「撒潑皮」這樣一個動作性極強的詞語,仿佛老校長正看著滿場亂跑的學生嘆氣,透著淡淡的無奈感。

朱元璋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山河月明】截圖

不只是朱元璋,老朱家的子孫們也留下不少白話文聖旨,到了清朝時更是如此。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這些白話文聖旨會突然興起?皇帝們用白話文寫聖旨,究竟是文化水平不夠,還是有其他原因?

元代初興:都是「外語」惹的禍

其實,早在元代的聖旨中,就已經普遍出現了白話文。例如,成吉思汗曾給丘處機 (彼時道教全真道的重要掌教人物) 寫過一封聖旨:

丘神仙 ,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 路上炎熱艱難來 ,沿路好底鋪 馬得騎來麽 ?路裏飲食廣多不少來麽?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麽?下頭百姓得來麽? 我這裏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路上炎熱」「馬得騎來麽?」以及「我不曾忘了你……」這聽起來似乎和今天的白話文差異不大,很難想象這段文字來自數百年前……還出自成吉思汗……

事實上,和今天普通話比較相近的白話文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還廣泛流行於民間。而這種相對比較簡單的白話文,對於母語不是漢語的蒙古人來說,也相對更益學。


但想要管理好偌大的中原地區,只會簡單的漢語可不行,怎麽辦呢——請人轉譯或代筆吧!

蒙文通寶大元雕母,元,折十雕母,面文為蒙文,按上下左右順序釋讀「大元通寶」。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他們在下達聖旨時,往往采用蒙古語,然後再由轉譯人員將其轉譯成漢語。但蒙文在許多方面都與漢文有很大的出入,不僅語序顛倒,而且還有很多漢文中不存在的詞語,轉譯起來難度很大。再加上,轉譯人員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在轉譯過程中,有的是直接用口語形式「硬譯」, 有的則是直接把蒙古語對照漢語逐字轉譯 (因此語序和語言習慣顯得十分生硬), 這就導致了元代的一些漢文聖旨要麽文理不通,要麽顛三倒四,還夾雜著許多莫名其妙的助詞 (大部份是當時通用的俚語等口頭語) ,讓今天的人們讀起來非常吃力。

例如元成宗給寺廟的【林縣寶嚴寺聖旨碑】:

「高天祝壽者 麽道……這的 每寺院房舍裏,……無體例的勾當休做者……」

這裏面的「麽道」「這的」就都是當時口語中常用的語氣助詞。

發揚光大:自信放光芒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草根,聖旨也寫得極其接地氣。除上文提到的外,還有:

「說與戶部官知道, 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 ,都教去各州縣裏下著繞地裏去點戶比勘合, 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 。」(這是朱元璋在一次人口普查時給管理百姓戶籍的戶部下的「指示」)

「若自己從來無誠心呵,雖有人勸,著片瓦工夫也不去做……恁官員官民人等,好生遵守著我的言語,勤謹用工,不許怠惰。 早完成了,回家休息。 」(這是朱元璋勸官員、軍、民夫、匠人要好好工作的聖旨)

這樣的語句,不僅官員們讀起來省力,老百姓也能聽得更明白。這也是朱元璋喜歡用白話文寫聖旨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他自己的用語偏好和他對文言文及讀書人的「復雜感情」——朱元璋少年時期漂泊流離,親眼目睹過元代官員剝削民眾、中飽私囊的種種行徑。在成為皇帝後,盡管他認識到利用文人的智慧對於治理國家至關重要,但對於那些文人,尤其是官員,他始終保持著一種難以親近的心理距離。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對文人們那種過分修飾的文言文似乎有些「過敏」。他雖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也積極地讀書學習,但對於文言文的使用,他始終是不適應的。相反,他將白話文用得爛熟,還頗有些引以為傲的意思。

【大軍帖】,明,朱元璋書。來源/故宮博物院

同時,明代時期市民經濟和口語文化日益發展,白話進一步成為當時人們的日常用語。在這種形勢之下,朱元璋的白話文聖旨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產物。而這種產物沒有止於朱元璋,他的「好大兒」朱棣寫的聖旨也有類似的畫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俺漢人地面西邊 ,西手裏草地裏西番各族頭目,與 每近磨道。唯有必裏阿蔔束,自 俺父皇 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有今俺即了大位子

…… 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上鈐敕命之寶 。」

這道聖旨可謂要格式有格式,要笑點有笑點。上一句還板板正正地說「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緊接著便是一連串的「俺」……最後又能拐回到板正的「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上鈐敕命之寶」。不難猜到,朱棣這是在「聖旨樣版」裏,自己發揮了一堆大白話,就像語文考試時只背了範文樣版就開始寫作文的考生……

朱元璋與朱棣之後,明代的白話文聖旨雖然有所減少,但並未完全消失。直到清代,這些白話文又以另一種形式從皇帝的筆下「溜」了出來。

清朝朱批:累並快樂著

到了清朝,不僅聖旨,在皇帝的朱批裏也可以見到大量的白話,康熙的慣用批語 「朕知道了」 還一度成為熱梗,被廣大網友津津樂道。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批內容為「知道了」的奏折。來源/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康熙的兒子雍正的白話文批復可謂更加「精彩」:

朕就是這樣漢子 ,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轉譯:朕就是朕,不一樣的煙火。

再如,雍正在蔡廷的折子上批道:

李枝英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 有面傳口諭, 朕笑得了不得 ,真武夫矣!」

轉譯:朕笑了。朕不僅笑了,朕還要貼臉開大!來人吶,給李枝英傳口諭,告訴他朕笑得不得了了。

雍正元年七月初六日,朱批為「羞不羞這樣總督用不著你保留」的奏折(局部)。來源/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直到今日,我們仍未弄清楚這位「李枝英」究竟是哪位仁兄,李枝英本人大概也未曾想到,自己會以這樣一種詼諧的方式被後人記住……

而在雍正留下的批文裏,諸如此類的內容不可遍舉,如:

「你是神仙麽?似此無知狂詐之言,豈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說的!」

轉譯:你是瘋了嗎?怎麽可以亂講話!

「圖理琛是在廣東拿住你哥哥的人,叫他來拿拿你看!」(這是雍正在年羹堯折子上面的批復)

轉譯:年羹堯你給朕等著,下一步就收拾你。

「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轉譯:給朕樂壞了,哈哈。

「朕將王嵩調到,看伊竟是一不堪棄物,滿面鄙俗之氣。」

轉譯:醜到朕的眼睛了,生氣。

「爾之真情朕實鑒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轉譯:朕也想你。

雍正皇帝。來源/電視劇【雍正王朝】截圖

……總的來說,雍正竟還是一位頗有才華的段子手。他之所以這樣寫批復,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大概也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畢竟清朝皇帝的工作量很大,雍正還是其中出了名的「勞模」,他曾經自述說:

「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於左右。」

同時,康熙開創的密折制度 (清朝特有的一種文書制度,它允許指定的官員直接向皇帝上奏,奏折會由皇帝親自拆閱,具有很高的保密性) 也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加上雍正在位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官員遞折子的權力,能夠遞折子的官員數量大增,皇帝批折子的工作量也隨之成倍增長。

紅漆皮奏折匣,清。來源/故宮博物院

而清朝時期,奏折不僅數量多,內容也五花八門,官員們除了正經八百地匯報工作,還不忘頻繁地遞上請安折子,這些折子有時也真會「請」出不少笑話。比如康熙年間,蘇州織造李煦在請安折子裏順帶提了地方官的喪事,康熙帝看了後,氣不打一處來,在奏折上批示道:

「請安折子不應與此事一處混寫,甚屬不敬。爾之識幾個臭字,不知那去了?」

轉譯:你在給朕的請安折子裏報喪事,是想咒朕死嗎?

更有趣的是,官員們遞上的請安折子實在太多,皇帝批著批著就不免暈頭轉向,不知所雲了。就拿雍正時期杭州織造孫文成來說,這人平常遞請安折子遞上了癮,結果有一次他正經匯報工作,雍正卻習慣性地在奏折上批了兩個字:「朕安。」

雍正元年七月初六日,朱批為「朕安 余紙太多了」的奏折(局部)。來源/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概情況就相當於:

——皇上您看,這是杭州的天氣情況和農作物報表。

——朕安得很呢,別問了。

主打一個已讀亂回。

除朱批外,清朝也有許多用白話文寫就的聖旨,只是它們可能沒有明朝的白話聖旨那麽風趣。無論如何,這些歷朝歷代的白話文聖旨,作為那個時代語言的留存,能讓今天的我們一窺古代君臣之間的交流狀態,感受那個時代的鮮活氣息。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至清朝時,白話口語已經與我們今天的口語頗為接近,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九五之尊,都樂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這種更加順手、直接、高效的語言。當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這些白話文聖旨時,不難發現,它們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資訊,更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趣味。

參考文獻

【皇明詔令】 明嘉靖刻本

【朱批諭旨】 欽定四庫全書清刻本

【紅樓夢新證】 譯林出版社

【清代檔案史料選編】 上海書店出版社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易璟煜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