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曾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後來都去哪兒了?

2024-07-05歷史

本 文 約 3500 字

閱 讀 需 要 9 分 鐘

7月5日,在對塔吉克進行國事存取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吉克【人民報】和「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題為【共創中塔關系美好明天】的姓名標示文章,文中提到:

「中國和塔吉克山水相連、命運與共,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人民2000多年的友誼。中國漢代張騫、唐代玄奘、明代陳誠都曾在塔吉克留下了友好足跡。粟特商隊穿梭於歐亞大陸,促進了中國同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往來,也為絲綢之路沿線民眾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鑒作出了特殊貢獻。」

對於「鑿空西域」的張騫、「西行取經」的玄奘,人們大多耳熟能詳。明代永樂年間「五使西域」「重開絲綢之路」的陳誠,則因與「七下西洋」的鄭和形成一陸一海的組合,為大明王朝開啟對外交流局面作出重要貢獻而聲名遠播,還被蘇聯歷史學家維拉迪摩·佐夫譽為十五世紀最傑出的和平使者。這三位歷史人物在各自的「西域」之行中,都曾踏上塔吉克這片古老的土地。

正是一代又一代傑出使者的前赴後繼,古絲綢之路雖幾經興衰卻總能再次煥發新生。而在眾多身影中,還有一群商隊不能忽視——粟特商隊。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實際上,他們也與塔吉克淵源頗深,是中塔深厚歷史情誼的見證者。

粟特人的主要居住地在索格底亞那,其中心區域在澤拉夫善河與凱許卡達裏亞河之間的盆地中,行政區劃上屬於今天的烏茲別克和部份塔吉克領土。因此有觀點認為部份粟特人很可能是塔吉克人祖先或早期塔吉克人。實際上,粟特從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是典型的綠洲城邦政權。在河中地分布著幾個比較大的綠洲城邦,他們各自為政,城邦經濟的基礎是綠洲灌溉農業,但社會財富的積累則主要依靠商人的商貿活動。

不過,粟特人的文化與今天塔吉克人存在一些共同特征,比如熱愛音樂舞蹈,重視詩歌文學等。當然, 更重要的,還是兩者在絲綢之路上重疊的墨點,見證了這片土地與古絲路的休戚與共。

商業帝國

粟特人,史籍中也稱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胡等。他們是屬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粟特人有著極強的商業天賦,多以賺錢為己任,父母也非常註重培養孩子的經商興趣和能力。

【舊唐書·西域傳】中記載:「 (粟特人) 生子必以石蜜納口中,明膠置掌內,欲其成長口常甘言,掌持錢如膠之黏物。」可見粟特人對商業的重視和對孩子的期許。

韋節【西蕃記】中還記載:

「康國人並善賈,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

康國粟特人裏,男孩兒五歲時要讀書識字,差不多學學就得去學做生意,賺的錢越多越好。等到男子年滿二十歲,便不再局限於在本地發展,而是去臨近地區做生意,哪裏有商機就去哪裏,所謂「利之所在,無所不至」。

綜上所述,在從小的培養和歷練之下,粟特人對生意的愛好和對「利」的追逐刻到了骨子裏,也影響了他們的發展和選擇。

公元3-8世紀之間,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以及本土戰亂的影響下,粟特人大批離開故土,東行經商貿易。他們以商隊的形式東來,在宜商、宜居的地方建立聚落,同時也吸納其他中亞民族發展壯大。經過長時間經營,他們在撒馬爾罕到長安,甚至到中國東北邊境之間,建立了數個中轉站,形成了貿易網路。同時,他們也是與印度和北方遊牧民族貿易的擔當者。可以說,當時中亞、東亞處處皆有粟特商人的蹤跡,活躍了數百年的粟特人建立了非常龐大的商業帝國。

粟特人雖以商業聞名,但並非只從事貿易,他們也會入仕,有的還身居要職,功名顯赫。以入華的粟特人為例,他們中有的進入漠北突厥汗國,有的入仕北魏、北齊、北周、隋、唐不同時代的各級軍政機構,其中尤以從軍者居多。

是的,粟特民族中除了有商業人才,還有部份人尚武,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英勇善戰。玄奘【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 (即康國) 條記載:「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同時,【新唐書】安國條記載:「募勇健者為柘羯,柘羯,猶中國言戰士也。」雖然不一定每個粟特人都很能打,但粟特族群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驍勇善戰的戰士。

寧夏固原南郊發現的隋唐史姓家族墓地中,有成員就是以軍功彰顯於世。史射勿入仕北周,從北周保定四年 (564) 到隋開皇二十年 (600) 一直隨中原將領四處征戰。近40年中,他曾與北齊、稽胡、突厥等多方作戰,以軍功獲任大都督、驃騎將軍等職位。史射勿在中原王朝奮鬥了一生,其子孫後輩也在中原紮了根,有的任唐朝監牧官管理馬匹,有的任中書省譯語人,這些工作發揮了粟特人的畜牧和語言天賦,不過他們與史射勿不同,他們的生活已逐漸脫離粟特聚落的環境,慢慢融合了更多的漢文化元素。

可以說,在北朝至隋唐時期,粟特人雖然背井離鄉,但作為絲路貿易的壟斷者,借溝通東西的絲綢之路,他們既發揮了商業才能,又為自己謀求了一定的政治軍事地位。

那麽,作為唐朝時期在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商人,這些曾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後去了哪裏呢?

「安史之亂」後,由於該動亂的領導者安祿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是地道的九姓胡,因此在安史之亂平定過程中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原的粟特人都在努力給自己降低「存在感」。

按常理, 粟特人可以選擇 回歸故土,但是8世紀初,伊斯蘭教已傳入中亞,唐朝在與阿拉伯帝國關於中亞的爭奪中本占了上風,但因安史之亂唐朝撤兵回防內地,中亞各國再難招架阿拉伯帝國而被伊斯蘭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身有著自己信仰的粟特人要是回鄉就要面對轉變信仰的抉擇。再者,時代變遷,長期定居中原的粟特人早已適應中原的生活習慣,所以大多數的 粟特人都選擇 繼續留在中原王朝。

留居中原王朝的粟特人一般選擇徹底中文化:或改換姓名,或附會漢人的郡望,逐漸將自己變成地道的漢人。

比如,有的康姓和安姓的粟特人將自己的祖籍追溯到會稽郡、洛陽、敦煌等地;石姓粟特人,會稱自己是漢朝丞相石奮的後裔;何姓粟特人,則將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戰國時南韓王室。除了改姓,還有的粟特人從名字出發隱藏自己的外族身份,比如將有明顯粟特風格的「盤陀」「射」「沙」「芬」等字換成「忠」「義」「仁」「孝」等具有明顯漢文化內核的字。

除了中文化之外, 安史之亂後的河北地區是粟特人的好去處。唐朝為了盡早結束安史之亂,在寶應元年至二年 (762-763) ,陸續接受了安史部將投降,並給他們劃定了各自的統轄範圍,沒有從兵力和建制上徹底消滅安史集團的根底,而是形成了以魏博、成德、盧龍為主的河北藩鎮割據局面。

那時,河朔地區擁有重兵,能夠自立節度使,貢賦也不需要交給朝廷,自由度相當高。從高層到低階軍官都有粟特人存在,「胡風」「尚武」的標簽仍在,再加上其中有安、史原本的部下,因此對待胡人相當友好。以史憲誠、何進滔為例,進入河北魏博節鎮後,他們有了不錯的發展,最後還坐到了節度使的位置上。

河北地區崇胡風、尚武的特征以及一些胡俗一直到後來的五代十國和宋代都仍有存在。

此外,晚唐時,河北及原六胡州的粟特胡人,還加入到強勁的北方民族沙陀部當中,他們加入後,沙陀三部落裏有兩部的主體都是粟特人。這些粟特人後來成為五代王朝的中堅力量,甚至像石敬瑭那樣當了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粟特人也逐漸融合了更多的漢文化元素,在習俗等方面隨中原文化改變,與中原人逐漸無異。因此粟特人的「消失」,並不是真的消失,而是在多種原因的推動下,選擇了主動的民族融合。

參考資料:

[1]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西域下·康】,中華書局,1975年。

[2]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4] [唐]玄奘、辯機著、季羨林校註【大唐西域記校註】,中華書局,1985年。

[5] [唐]杜佑撰【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

[6]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7]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8] 羅豐【固原南郊隋唐暮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

[9] 王丁【胡名盤陀考】,向群、萬毅【姜伯勤教授八秩華誕頌壽史學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

[10] 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李媛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韓其娟(實習)

校對 | 李棟 彥文

國歷好物

13代歸義軍共守絕域

心向漢域,歸義唐土

莫高窟裏最波瀾壯闊的晚唐史詩

國民歷史讀物【國家人文歷史】專業團隊

最新力作

講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緣政治

劉後濱 馬伯庸 曹盾 張苗 傾力推薦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