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疾風驟雨中,毛澤東主席與劉少奇之間由於理念上的差異而產生了裂痕。但無可否認,他們二人的初衷都是希望國家能夠昌盛繁榮。治理一個國家,本就需要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前行,因此,領導層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實則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周恩來總理,這位黨內的資深人士,一直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然而,在那樣一個敏感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句不慎的言辭都可能掀起批判的風暴,劉少奇的不幸經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毛主席)
由於與毛主席存在意見分歧,劉少奇被江青、康生一夥人當作了攻擊的目標,大量的批判文章如潮水般湧現,使他成為了輿論的焦點。然而,在這場風波的高峰時刻,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來自章士釗的信件,他在信中果敢地提出:「不應打倒劉少奇同誌」。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這樣的話語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章士釗,這位資歷深厚的老者,比毛主席年長一輪,與毛主席的嶽父有著深厚的友情。回溯到1920年,當毛主席為籌集赴法留學的費用而犯難時,是章士釗出面在上海工商界籌集了兩萬銀元,為毛主席解了燃眉之急。這份深厚的情誼,不僅彰顯了章士釗對革命事業的支持,也為他日後與毛主席建立深厚的友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章士釗)
章士釗,1881年生於湖南長沙,雖出生平凡,卻才智過人。他13歲時便以【柳宗元文集】啟蒙,16歲便開始教書育人。辛亥革命之後,他積極投身報業,以筆為劍,直言不諱,盡管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但他對真理的追求從未動搖。直到55歲那年,他深感唯有共產黨的理念能救中國,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革命的道路。
新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後,章士釗不僅榮耀地參加了開國大典,更被委以政協委員的重任,親身參與了憲法和婚姻法的制定。他與毛主席的交往也日漸密切,兩人之間的情誼日漸深厚。
(章士釗)
1967年,面對社會的動蕩和劉少奇的困境,章士釗義無反顧地致信毛主席。毛主席在回信中簡潔而有力地回應:「惠書敬悉,為大局計,彼此心同。」這簡短的回應,不僅展現了毛主席的睿智與遠見,也表達了他對章士釗的尊重與信賴,這正是毛主席作為領袖的風範所在,令人由衷地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