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期,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局勢下已經發展的越來越好,此時,中國的重要領導人都已經相繼與世長辭。有一些曾經沒來得及告知人們的歷史訊息,也逐漸在一些名人采訪中露出些許眉目。
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就是在這樣的采訪中,揭露了一些歷史資訊。
有一次李銀橋同誌在晚年間接受采訪的時候,當提到粟裕這個人時,他就激動的對媒體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得把毛主席對粟裕的看法講出來,再不講,可能永遠都沒人知道了。」
那毛主席到底是如何看待大將粟裕的呢?而李銀橋同誌又是如何得知這個訊息的呢?
支持粟裕的老鐵們可以在彈幕打上「支持」,為粟裕大將與毛主席之間的革命情誼點贊。
將帥之才粟裕
粟裕,1907年出生於湖南會同的一個地主家庭,粟裕小時候的家庭條件是很不錯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地主,因此也想將他培養成一個有知識的地主。
粟裕在11歲之前一直在農村居住,在這段時間裏,他一直都在村子裏上私塾,學習傳統的四書五經,但粟裕從小就不喜歡這些頑固的老思想,因此常常不好好聽講,還十分的調皮貪玩,慢慢的,他就長成了村民眼中的「野小子」形象。
在粟裕11歲的這一年,村子裏突然發生了一次變故。當時政局不穩,有許多土匪橫行。這一年村子突然被土匪突襲,村民明面上的積蓄被洗劫一空。粟裕的父親越來越覺得繼續待在農村可能哪天就會沒了性命,於是自發地在城市裏買了一套房子,隨即就把一家人接了過去。
幾年後,成績本就不好的粟裕,又因為錯過了考期,最終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小學讀書。這一年他18歲,也就是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轉折點。
湖南,是毛主席革命的緣起,也是具有著濃郁的革命思潮的地方。當時共產黨反封建的思潮,深深吸引了被父親封建思想壓制的粟裕,於是在此番背景下,粟裕義無反顧的轉身就加入了共青團。
次年,粟裕又跑到武漢參加了葉挺將軍的第二十四師,正式成為了一名戰士,這也就意味著他正式離開了父親,正式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7年8月,他等來了第一次參加戰鬥的機會。當時,中央決定發動南昌起義,於是粟裕就跟著大部隊去起義了。在部隊中,因為他身姿敏捷又有勇有謀,很快就擔任了小班長一職。
他所在的小班被安排在潮安縣城裏看守倉庫,同時又擔任後勤保衛一職,當主隊出動以後,因為他們實在太過弱小就又被國民黨趕出來了,沒有辦法的粟裕只能帶著小班去三河壩尋找部隊主力。
但南昌起義軍不幸在海豐和陸豐被打敗,由朱德同誌帶領的部隊在尋找主力軍的過程中得知了起義軍失敗的訊息,然後當即決定帶著部隊轉移陣地。機緣巧合之下,粟裕來到了朱德所率領的部隊,就這樣留了下來。
之後的粟裕就跟隨部隊陸續參加了湘南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等軍事行動。慢慢地,粟裕在軍事中的才能越發的在各項起義戰鬥中顯現了出來。盡管他只是一名小班長,但是他能夠在朱老總和陳老總率領的800人起義軍中第一個發現關鍵問題,正值青春年少的粟裕在打仗時肯動腦子,非常有自己的主見,並且在作戰時以戰術靈活多變而出了名。後來,他又在血戰郴州、龍巖活捉張輝瓚等行動中表現得極為出色,逐漸被上級所看到。
1928年,在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初期,粟裕已經擔任上了主力團的連長一職。
到了1930年6月時,他已經是紅十二軍第五支隊的支隊長了。這年年底,他又晉升為紅64師的師長。在此期間,只要用的著他的地方,粟裕總是義不容辭的去做,因此在這幾年的戰鬥中攢下了不少舊傷,也正是因為他驍勇善戰,不怕犧牲,因此博得了紅軍中的榮譽稱號 「青年作戰家。」
後來,由於粟裕任職的紅十軍團執行的是「牽制敵人」的任務,因此粟裕失去了跟隨主力去長征的機會。在紅十軍團的任務失敗之後,粟裕帶領著僅剩的400余人在行動中突圍成功。又以這400人為基礎,成立了後來的閩浙紅軍挺進師。在1935年到1937年這三年間,粟裕帶著部隊開始了堅持不懈的遊擊戰爭,真正開始了獨當一面,初步表現出了大將風範。
粟裕當之無愧可被稱為 「遊擊大師」 ,早在新四軍成立沒多久,時任第二支隊副司令的粟裕,奉命率領這400人的部隊,成功成為第一批殺入蘇南敵後的正規軍,並且軍隊戰鬥力從江南到江北逐漸壯大。
粟裕擔任領導指揮角色,在多次實踐行動中將遊擊戰順利轉成了運動戰,而這種運動戰可以被稱為兵力更大的遊擊戰,他在運動戰中再次表現出了出色的領導能力,取得了許多的勝利。
當時,由遊擊戰轉為運動戰的關鍵就在於黃橋決戰。這場戰役是由粟裕一手指揮的,當時的新四軍已經在粟裕的帶領下壯大到7000多人了,但相比於敵方的30000余人,在戰鬥力和人數上還是相差甚遠的。在這場戰役中,粟裕正式從之前的千人戰役的戰術級指揮員正式成為了萬人級戰役級指揮員。
在抗日戰爭中,由粟裕帶領的軍隊多次在戰鬥中勇往直前,痛打日本軍隊,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一直到1941年,粟裕帶領的新四軍第一師正式成為我軍軍隊中的天花板級戰隊,並在車橋戰鬥等戰役中多次出色發揮,更是在後來1944年的解放戰爭的天目山反頑戰役中,以近萬的部隊人數打敗顧祝同的數萬人馬,其中還全殲敵方第52師,這場戰役不僅驚動了敵方陣營,感慨這位恐怖如斯的共軍指揮將領用兵如神。更是讓毛主席在聞訊後對周總理、曾山等人說道, 「粟裕,將帥之才啊,將來一定能指揮幾十萬的軍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新四軍中的主力為部隊基礎,粟裕帶著部隊在1945年10月組建了 「華中野戰軍」 。由粟裕擔任司令員,管轄四個縱隊4萬7000余人,這也是粟裕第一次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
又過了不久,中國內戰爆發,華中野戰軍在蘇北等地連戰七次,戰戰告捷,史稱 「七戰七捷。」 從此,粟裕越發展現出了大將風範。在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中,華中野戰軍都打出了出色的成績。
在進行淮海戰役之前,也就是在1948年5月,粟裕的指揮能力已經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認可,開始任職華野代司令員、代理前委書記。因為他出色的軍事見解和指揮能力,組織上對他有個非常厲害的嘉勉,那就是-「不必凡事都要請示」。直到此刻,中國新一代戰神已然形成,已有了令敵軍聞風喪膽的氣魄。
粟裕與毛主席的淵源
粟裕與毛主席的淵源,得從他當毛主席的警衛員說起。當時正任紅軍連長的粟裕正在福建永定一帶打遊擊,1929年年初的某一天,粟裕接到上級任務,說是會有一位首長來這裏養傷,想讓他擔任警衛員這一職責。粟裕早就聽說過毛主席的威望,早就對他的軍事見解非常的崇拜,於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粟裕就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第二天一早,粟裕早早就來到約定地點,等候這位大名鼎鼎的紅軍領導幹部,在見到毛主席後,他迅速的伸出手問候道, 「委員您好,我叫粟裕,擔任您的警衛員。」
毛主席隨即打趣地說道, 「粟裕是吧,聽說你軍事能力很好,接下來就全靠你保護我了。」
粟裕回復道, 「這是我應該盡的責任,我早就聽說過您對軍事的見解,我也非常地崇敬您,想從您這裏學到一些東西。」
隨即粟裕就把毛主席帶到了他早已安排好的天子洞休息。粟裕十分周到,把全連分成兩個部份,一部份由他帶領在毛主席的住處隨時照看著,另一部份在外面巡邏,確保萬無一失。
在這段時間裏,毛主席有空了就會和粟裕聊聊天,粟裕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毛主席的軍事見解,並且在交流中保持著學習態度,學習到了不少對他有幫助的軍事知識。
這場保衛工作進行的十分順利,幾個月後毛主席回到了蘇區繼續工作,粟裕也越發的在其他戰鬥中顯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一直到1936年紅軍長征順利結束以後,毛主席突然想到了曾經欣賞的粟裕,便派人打聽起了他的下落。在得知粟裕還在南方進行著遊擊鬥爭,並且還十分出色時,毛主席也是感到非常的激動,並再次加深了對粟裕軍事才能的認知。
次年,抗日戰爭爆發,粟裕帶領著新四軍自發的對抗日本軍隊,並給予了日軍沈痛的打擊,訊息傳到中央,毛主席也在這一次次的戰役中越發的對粟裕刮目相看了。
在解放戰爭時期,讓毛主席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粟裕的 「三諫中央」 。
第一次進諫,是在解放戰爭的前夕。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的實力相差懸殊,蔣介石在這種情況下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毛主席在商討過後想讓粟裕出兵淮南,繼續擴張解放區,但粟裕在得知這個命令之後並沒有立馬展開行動。他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思慮過後還是向毛主席上報道: 「先在內裏打幾個勝仗再出去打更好,現在咱們有百姓的支持,作戰更有利!」
毛主席在思慮過後,覺得粟裕的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在認真思考過後最終還是同意了。事實證明,粟裕的見解確實是對的。當時粟裕在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接連打了七個勝仗,也就是上面所說的 「七戰七捷」 ,這也是我軍在初期獲得的最大戰略成果,為此毛主席還專門發電報表揚了粟裕。
第二次進諫,是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期。當時,毛主席看準時機,讓劉、鄧大軍不遠千裏挺進大別山。但這次行動讓蔣介石坐不住了。他下令讓國民黨軍圍住大別山,準備將劉、鄧大軍全數殲滅。
毛主席得知訊息後為了緩解劉鄧大軍的壓力,讓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向西過渡部份主力增援他們。但粟裕得知命令後,卻覺得有一個更為合適的辦法。於是粟裕先按兵不動,並且還把自己想到的法子上報給了中央。
他認為與其千裏去增援還不如指揮部隊向南出兵,逼退徐州。這樣不僅可以擴大解放軍,國民黨為了保衛徐州,還會從行動中撤回一部份軍隊保衛陣地,這樣自然也就緩解了劉鄧大軍的壓力。
毛主席得到請示後,連夜拿著地圖仔細思慮,最終同意了粟裕的看法,改變了命令。隨即,在粟裕的指揮下,華東野戰軍的西兵團順利取得了沙土集大捷,消滅了敵方一個師的兵力,這場戰役對中國共產黨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毛主席在收到捷報後激動的誇贊道: 「這場戰役粟裕應該立頭等功啊,這次勝利對南線戰局非常的有利,粟裕打下來了啊!」
第三次進諫,是在1948年1月期間。當時劉鄧大軍在打了幾個勝仗之後,在大別山一帶站穩了腳跟,毛主席為了大局著想,下令讓粟裕帶著部隊到南方吸引敵方主力回撤,為我軍殲滅敵人爭取時間。
而毛主席為了穩妥起見,還提前把華野司令員陳毅提前叫到中央一起討論,在中央等書記以及陳毅的集體同意下,毛主席才發出了這條命令,但當命令下達之後,粟裕還是覺得把部隊留在江北更有利於大規模殲敵,在大會戰中說不定能一舉取得勝利。但當他把意見上報給中央時,毛主席卻有些不悅,這次的命令是中央集體討論的最優結果,於是依然下命令讓粟裕南下。
但粟裕還是非常堅持自己的觀點,於是親自給陳毅解釋了原因,陳毅最終被粟裕說服,並且帶著他來到中央會見毛主席。
這次見面,是自上次警衛員緣分後的第二次見面,已經過去了17年,但戰爭的嚴酷不容許倆人在此時寒暄。
中央臨時快速召開了一場會議,在這場會議上,粟裕當面向中央各書記透過不斷地舉例說明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把部隊留在江北集中殲滅敵人的利處一一說明給了中央各書記。
在長達幾個小時的會議後,毛主席等一眾中央領導終於被粟裕所說服,再次改變了命令。
就是這樣,粟裕在中央以敢於直諫出了名,毛主席也在各項實操中更加認可了粟裕這位大將。
李銀橋晚年回憶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也十分的想讓粟裕在軍隊中任職,奈何粟裕在革命那二十年間積攢下許多傷病,實在有心無力。於是毛主席只能讓粟裕安心養病。粟裕雖然因病不能繼續擔任要職,但他依然成為了毛主席最信任和敬重的幾位將軍之一。盡管病重在塌,粟裕依然掛念著軍隊的建設。在有人向他請教軍事問題時,他也總是知無不言。
毛主席也一直都記掛著這位大將,在粟裕大病痊愈之後,便委派他擔任了解放軍總參謀長這一要職,繼續為中國的軍隊建設做貢獻。
在當時的年代,粟裕雖然作戰勇猛,毛主席也十分的欣賞他,但當時的通訊裝置並不發達,毛主席對粟裕的評價就沒有怎麽流傳出來。
直到在李銀橋晚年間的一次媒體采訪中,他才將毛主席對粟裕的評價說了出來。
李銀橋是毛主席的衛士長,在毛主席身邊任職了十五年,他與毛主席的親密關系不言而喻。在毛主席出席的許多活動中,都有李銀橋同誌陪伴在側。
李銀橋同誌在采訪中說道: 「我現在得把這事給說了,說了,就沒有遺憾了。再不說,將來可能就沒什麽機會了。」
緊接著他就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那是在1953年的2月,毛主席結束南方視察的時候,乘坐列車返回首都。
當時列車沿途經南京、濟南的時候,毛主席觸景生情,回憶起這裏都是粟裕將軍曾經作戰過的地方,於是對旁邊陳老總說道, 「當年的淮海戰役,粟裕的功勞是第一位啊。」
緊接著毛主席又說: 「粟裕啊,是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而且敢於上諫,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不怕犧牲,不怕困難,是個好同誌啊。」陳老總和粟裕是多年的搭檔,他聽後也是非常的贊同。
當時李銀橋作為陪同的衛士,就待在主席的身邊,恰好聽到了這些話,於是便默默的記了下來。
事實上,粟裕的軍事成就與毛主席的慧眼識珠分不開關系,他們就好像是伯樂和千裏馬一樣,相輔相成,這才有了我們的新中國,才有了我們的勝仗與軍隊。
粟裕將軍是個很了不起的將軍,他為中國的軍隊建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這裏向像他這樣一往無前的將士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