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貍貓換太子」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2024-04-02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今天和大家說說大宋趙受益,也就是宋仁宗趙禎的一些故事。

關於宋仁宗,最著名的莫過於「貓兒換太子」。那麽貍貓換太子的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公元997年3月9(癸巳)日,宋太宗趙光義一命歸西,終年59歲。所遺皇位由太子趙元侃繼承。元侃原名德昌,後又改名元休。他是太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本無繼承大寶之望,只是因為有呂端、寇準等一班正直大臣的全力擁戴,他才得以面南背北。

趙元侃,即位後改名為趙恒,在位25年。這25年,趙恒一共換了三任皇後。這三個皇後,一個姓潘,乃是大名鼎鼎的潘美(潘仁美)之女,在【楊家將演義】等一些通俗文藝作品中,是個可笑又可恨的角色。另一個姓郭,沒有什麽名聲。最後一個姓劉,即所謂的「貍貓換太子」的主謀。

劉氏真的幹過「貍貓換太子」的勾當嗎?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從劉氏的身世說起。

蜀女一笑迷君王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掃平了南方各割據小朝廷之後,帶兵親征北漢,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五月五日,北漢英武帝劉繼元率群臣到宋軍營中投降,戰鬥結束。隨同宋太宗征討北漢的諸色人等中,有一個姓劉名通的武將,他官拜虎捷都指揮使,蜀地人氏,家有一妻一女。在班師回京時,劉通不幸染上了時疾,死在了半路上,遺下了孤妻弱女。聞聽丈夫的死訊,劉通之妻龔氏急火攻心,不久也病死。尚在繈褓中的女兒劉娥成了孤兒,多虧外公家的撫養,才使她長大成人。

轉眼之間,十幾年過去了,劉娥的外公、外婆、舅父、舅媽均已謝世,只剩下她與表哥龔美相依為命。15歲那年,一向以鍛銀為業的表哥聽說京城汴梁生意好做,就帶著劉娥,千裏迢迢地來到了京師。到了京師之後,龔美開了一間小小的銀坊,劉娥則在作坊前面的鋪面裏給表哥看著店面。

說來也怪,龔美的鍛銀技術原本一般,但他的小作坊裏卻常有公侯王孫們前來光顧。其故何在? 原來,這和劉娥有關。據史料記載,劉娥「善播鼗」。「鼗」[táo],是一種樂器。據鄭玄註【周禮·春官·小師】,「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有點類似於今天小孩玩的撥浪鼓。播鼗,無非就是搖晃撥浪鼓,本是小孩子閑著無聊時才玩的玩意兒。

鼗鼓(資料圖片)

劉娥之播鼗,很難說是為了什麽藝術,只是為了解悶而已。可由於她人長得確實漂亮,所以那些紈絝子弟還是照來,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耳!」是也。由於這些闊少們的推波助瀾,劉娥的美名漸漸傳播到深宅大院的王府。

有一天,劉氏一邊看著表哥幹活,一邊坐著撥弄她那件寶貝,忽然店外一陣腳步聲,擡眼一看,有一個男子正笑吟吟地帶著一種欣賞的表情在打量著她。這個人就是襄王趙德昌,即後來的真宗皇帝。襄王是特意來看劉娥播鼗的。

太宗諸子中,他的名氣最大。有這樣一則小故事頗能說明襄王為什麽這麽有名。據說,在太宗趙光義晚年的時候,為了選定太子,曾召了個號稱麻衣神相的僧人進宮相看幾個小王爺。已經看過7個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襄王當時午睡未醒,那個相者本來要走,但當他無意中看到了襄王的幾個仆人時,卻止住了腳步,回來對太宗皇帝說:「臣遍觀諸王,福祿無有過襄王者!」趙光義感到很奇怪,他問:「你又沒有見到襄王,怎麽會知道他的命最好?」那相者不慌不忙地答道:「臣剛才見到襄王的幾位侍從,他們都具有以後出將入相的氣質,仆人尚且如此,主人的才具就可想而知了!」

劉娥一聽站在面前的這位年輕英俊的小夥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襄王,不由芳心亂動。趙德昌不疾不徐地喝住了隨從:「你窮咋唬什麽!孤家今天不是以襄王的身份,而是以一個聽者的身份來聆聽劉美人的播鼗高技的!」於是劉娥打起精神,拿出看家本領,讓襄王聽得如醉如癡,在如泣如訴的樂聲中他仿佛找到了一個潛藏在心裏的老朋友,其快樂是無法形容的。一曲奏畢,劉娥停奏,回眸一笑,趙德昌仿佛一下子進入了美妙的幻境之中,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他覺得眼前的這個女子越看越順眼,管她是什麽出身,管她從事過什麽職業,只要能常伴身旁,也就足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乘青頂小轎,劉娥被擡進了襄王府。

一對年輕人,情竇初開,自然是如膠似漆,不料卻惹動了襄王乳母的不滿。這位曾被宋太宗封為秦國夫人的乳母「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怕小王子被新來的女人帶壞了,悄悄地向太宗打了一個小報告。

太宗聽了大為光火,他派人將兒子叫來訓斥了一頓,然後命他立即將那個小野女人送走,否則,削去他的王位。一向畏父如虎的趙德昌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是將心愛的人留下來以保住自己的愛情,還是遵從父命以保住自己王位?權衡了半天,他終於選擇了後者。於是,劉娥被送出了王宮,當然,她並沒有回到龔美開的那間小銀作坊,而是來到王宮指使張耆的家裏,這是趙德昌安排的。

進宮劉氏由賤而貴封德妃

趙德昌是公元997年3月繼位的。其後不久,劉娥就被接了回來。她這是「二進宮」了。此時,趙恒真個是萬人之上,誰也不敢再在他面前說三道四了。於是,劉娥開始連連升級。先是被封為美人,然後又進位德妃。大概就是在劉氏被封為德妃以後不久,宮中來了一個姓李的宮女,被主管太監分給德妃做侍女。

這位李氏是浙江人。其祖李延嗣曾當過五代十國時吳越王國的金華縣主簿。其父李仁德當過宋朝的左班殿直。

宋真宗像(資料圖片)

公元1009年6月,宋真宗趙恒信步所至,來到了劉德妃所在的坤寧宮。因天氣炎熱,劉妃當時正在沐浴,趙恒閑得無聊,就歪起頭來打量給他端茶倒水的宮女。但見她高高的個兒,細細的腰,一雙丹鳳眼,像能說話,斂目低眉,顯得楚楚可憐。趙恒不禁心動,立即屏退眾人,包括劉德妃在內,令她們一律不得打攪,然後,就在常和劉德妃休息的床上把李氏給「臨幸」了。見趙恒這麽快就和別的女人胡搞,劉德妃自然很生氣,但她也有弱點——不能生育。在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要趙恒一搬出這頂大帽子,她就啞口無言了。但她又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

等皇帝走了以後,劉氏著人叫來了剛剛穿戴完畢的李氏。李氏又羞又怕。劉德妃仿佛是看穿了她的心思,屏退了眾人,親切地拉著李氏的手說:「你不要怕,我知道不是你要做,而是皇帝要你做的!不過,」說到這裏,劉德妃話鋒一轉,「我要和你談個條件,以後皇帝來,你還可以侍寢,但倘有娠,生下男兒,必須由我撫養!」少不更事的李氏此時巴不得早點離開,所以,無論劉德妃說什麽,她都諾諾連聲。

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其後,趙恒又「臨幸」了李氏幾次,李氏真的就有了身孕。

劉德妃發覺李氏有孕以後,不準她隨便外出,只準在有數的幾個地方活動。有一天,趙恒去徹台遊玩,李氏隨行,從軍輦上下來,還沒走幾步,忽聽「啪」的一聲,一個什麽東西掉到了地上。是玉釵!趙恒見了暗暗在心裏禱告:倘若天不絕宋,請過往神靈保佑,此釵不碎,李氏所產之嬰一定是男孩。待到宮女拾回玉釵,果然未碎,真宗別提有多高興了。

公元1010年4月11(甲戌)日,李氏真的產下一個男嬰,宋真宗親為此子取名趙受益。李氏也因為生子的緣故而被趙恒封為崇陽縣君。

劉後與李氏各得其終

民間傳說中的貍貓換太子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編造的。舊通俗小說及舊戲劇差不多都以不同的形式煞有介事地向人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宋真宗時,有劉、李二妃同時身懷有孕。劉妃奸詐,李妃憨厚。真宗聲稱,誰先生子,就立誰為皇後,立所生之子為太子。李妃先產下一子。劉妃擔心李氏登上皇後寶座,便暗中命人將李妃所生之子用剝了皮的貍貓替換,然後,故意引皇帝前往認子。當真宗見到那血肉模糊的剝皮貍貓時,不知是計,大吃一驚,遂打消了立李妃為皇後的念頭。李妃所生之子幸而被老太監陳琳救起,送到某王爺的府裏撫養。不久,劉妃也產下一子,遂被封為皇後。但劉妃所生之子不久夭折,不得不從某王爺府中過繼一子,此子即李妃所生。二十年後,過繼來的孩子繼位,是為宋仁宗。老太監陳琳在仁宗面前痛陳往事,又得包拯等人的協助,尋回流落民間的李氏,母子團圓。

【趙氏孤兒】劇照(資料圖片)

這個故事除了李氏產子被別人撫養一點以外,其余都是編造的。

且說李氏產下兒子趙受益以後,因與劉德妃有約在先,只好忍痛把男嬰交給劉妃,劉妃也根本沒有用什麽貍貓來換太子——何況當時誰也不能料定此子後來必定是太子——而是將孩子交由真宗的另一個妃子楊淑妃,讓她幫著撫養。

劉德妃是兩年以後的公元1012年12月9(丁亥)日才被立為皇後的。劉氏被立為皇後,並不是因為她搶了李氏的兒子,而是因為她「性警敏,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宮闈事有問,輒援引故事以對,帝深重之」。

公元1022年2月戊午日,宋真宗趙恒病死,遺詔太子趙受益於柩前繼位,改名為禎,是為仁宗。由於仁宗只有12歲,所以,由劉氏幫助處理國事,所謂「權處分軍國事」。奸臣丁謂、雷允恭等向劉後進言,打算去掉真宗死前遺詔中「令皇後權處分軍國事」中的「權」字,因遭一班顧命老臣的反對而未果。幾天以後,心懷不滿的劉後「投桃報李」,在有關皇太後與皇帝處理朝政的問題上「玩」了反對她的群臣一下,她透過入內押班雷允恭之口轉告眾人:「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後召輔臣決之。」整個地把大權獨攬了過去。

公元1030年2月,河中府通判範仲淹疏請劉後歸政於帝。其疏略雲:「陛下(指劉太後)擁扶聖躬,聽斷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智明聖,握乾綱而掌坤紐,非黃裳之吉相也。豈若保慶壽於長樂,卷收大權,還上真主,以享天下之養。」劉後並不理會範仲淹的上疏。

又過了兩年,到了公元1032年2月,一直默默無聞的李氏病重,不治而死。打從公元1010年生下兒子,到公元1032年去世,22年間,李氏是怎樣生活的呢? 她絕非像民間傳說中那樣,流落民間,「撿」了兩個兒子,艱難度日,但也一直沒有大富大貴。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因為產下仁宗趙禎的緣故,李氏被真宗趙恒封為崇陽縣君。過了幾年,又生了一個女兒,李氏被晉爵為才人,然後是婉容,等到仁宗即位後,李氏又被封為順容,被遣去看守永定陵(真宗之墓)。

李氏的晚年雖然沒有得到劉後的允許去認回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劉後對她也一直不薄。為了補償李氏的失子之痛,劉後曾派自己的表哥龔美——時已改姓劉,稱劉美——與另一個名叫張懷德的大臣充任尋訪使,到李氏的家鄉金華縣去尋訪李氏的家人,尋得李氏之弟李用和,由劉後親自下令,將李用和補三班奉職。一半是由於畏懼舊主,一半是由於感恩,所以終其一生,李氏一直「默然處先朝嬪禦中,未嘗自棄」,直到臨死,才由順容晉封為宸妃(史稱她為李宸妃)。

宋代是個很講究禮儀的朝代,大臣們的禮儀觀念極強。因此,圍繞著李氏的葬禮,一場爭論悄悄地在劉後與當朝宰相呂夷簡之間進行。對李氏優待是優待,但在劉太後的心中,李氏——雖然已被封為宸妃——仍與當年的侍兒沒有什麽兩樣。因此,劉太後仍然只想以宮人之禮安葬李氏。後來在首輔呂夷簡的建議下,改用一品大禮盛斂李氏,靈柩自西華門出,李氏的一切服飾均與太後無異。這一著棋,在呂夷簡的點撥下,劉後又走對了。

公元1033年3月甲午日,劉太後崩於宮中。

劉後逝世以後,燕王趙德昭(不是傳統筆記小說中的八大王或八千歲)入宮奔喪,趁便向小皇帝趙禎進言,指出「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趙德昭的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挑撥離間的味道。

原來,根據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後的安排,北宋王朝的皇位繼承方式應該是:太祖死,太宗立;太宗死,太祖的兒子接位。趙德昭是宋太祖的兒子,他見乃叔宋太宗沒有把皇位傳給他,自然怨氣沖天,所以,出來揭破仁宗皇帝的身世之謎。聽了趙德昭的話,仁宗皇帝慟哭不止,想到母親生下自己之後就忍痛割愛,想到幾十年間,兒子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認而給母親帶來的痛苦,趙禎接連幾天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並下令對劉後害死母親一事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並非像燕王所說。最值得信任的李用和(李宸妃之弟)開棺後回來報告,說李妃死後一切均按太後之禮盛斂,仁宗皇帝的氣也就消了。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