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蒲松齡【狼】入選初中語文課本,很少有人讀懂它的內涵,其實並非諷喻

2024-04-09歷史

蒲松齡的【狼】,是入選初中語文課本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從幾十年前入選中學課本至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可見本文的指導意義還是極大的。

應該70、80後對這篇文章都有印象。

其實入選課本的【狼】,在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裏並不是單獨存在的。

它是以「群文」的形式呈現的。共有三篇,入選課本的是第二篇,也被稱為【狼·二】。

【狼·二】文辭凝練,言簡意賅,全文共計246字。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和回味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全文的意思是說,有一個屠夫賣了一天肉,傍晚回家的時候,擔子裏只剩下骨頭了。在他回家的路上,偶遇了兩只狼,兩只狼一直尾隨著他。

屠夫害怕,給狼投了一根骨頭,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另一只還跟著。

他再投一根,後邊的狼停止了,第一只啃完骨頭的狼又跟上了。眼看著骨頭都扔完了,兩只狼還跟著。

沒辦法,屠夫找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來到麥場的草垛旁,背靠著草垛,卸下扁擔拿著刀準備與狼決鬥。

狼看到後也害怕了,不敢上前。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離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在他的面前,假裝睡覺。屠夫見狀,飛身向前,用刀砍狼的頭,沒幾下,前狼就被擊斃了。

屠夫以為沒事了,正要走的時候,忽然發現先前離開的那只狼,在草垛後邊挖洞,半個身子都已進入洞中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向前,用刀砍斷了它的屁股,也將其擊斃。

這時候屠夫才發現,原來那只假裝睡覺的狼,是在迷惑他。等到後邊的狼挖通了草垛,他們將前後夾擊,屠夫肯定會沒命的。

不過最終狼的計謀沒有得逞,被屠夫分別殺害。至此,屠夫還發表了一則感慨,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夠狡猾的了,但是一會兒又被雙雙擊斃,禽獸畢竟是禽獸,它的欺騙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添點笑料罷了!

初中時,讀到這篇文章的末尾,總覺得人很聰明和勇敢,狼在人的跟前根本沒有可比性。

如今人至中年,再看結尾這段話,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甚至覺得屠夫有些盲目自大,有些無知的可笑,頓然間感覺狼有點可憐了。

針對結尾的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的議論,老師們做了引申說,文章裏的「狼」,其實指的是蒲松齡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魚肉百姓的官吏。

蒲松齡這裏是借「狼」,來對映當時社會的惡勢力。最後對狼的嘲笑,正是嘲諷兇惡勢力最終必然走向滅亡。

其實如今細思下來,老師們的「引申」多少有些牽強。其實蒲松齡【聊齋誌異】裏的作品,多為現實故事的記述,基本沒有掩飾和諷喻。

這一點,我們從另外兩篇「群文」也可略見一斑。

另外兩篇【狼】的群文,這裏不再贅述原文,只拿出最後的議論之句。三篇議論合在一起,分別是: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可笑矣。」 (就像爬在樹上捉魚一樣,狼本來想吃肉,結果遭遇了禍患,這真是可笑啊!)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要不是屠夫,誰能有這樣的計謀呢?)

前兩篇文章的議論,我們可以看出是蒲松齡對狼的蔑視;第三篇文章的議論是說狼幸虧遇到了屠戶,是它的幸運。其實這是一句反話,是對屠夫的諷刺。

如果還沒有看明白的話,那麽我麽就看看這三篇文章最後的一個總的議論。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

這三則故事,都是出自一個屠夫之口。屠夫其實是很殘忍的,是更加殘暴的動物,只是遇到了狼,算做了有意的事。

從這句總的評語中,一點也看不出蒲松齡對屠夫的贊美,甚至對屠夫這一職業的殘暴還多有微詞。

同時,在這些議論中,也沒有看到將狼比作惡人、惡勢力、黑暗社會的隱喻。

由此【狼·二】中老師對議論的引申,多少有些牽強了。

其實,這篇文章的根本內涵,是蒲松齡對屠夫自大驕橫、殘暴殘忍的不滿,和對動物生靈們甚至包括狼的同情。

讀者們,關於「蒲松齡【狼·二】的解讀」,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